首页>外科>骨伤科>颈椎病>正文

推拿配合纠形颈托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

肌性斜颈是指以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头、下颌存在不对称畸形,头倾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头项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肌性斜颈是儿科常见疾病,一般在小儿出生后数日至满月后可在胸锁乳突肌上部、中部或下部触及肌性肿块,同时患儿伴有头颈倾斜畸形[1]。早期发现和治疗对改善肌性斜颈患儿预后具有积极作用,反之则会对患儿颜面部发育造成不利影响[2]。西医治疗肌性斜颈以手术治疗为主,但目前临床对于手术治疗的效果存在一定争议。中医认为肌性斜颈是因小儿颈部经筋损伤,瘀血滞留,聚而不散,导致经筋挛缩,若日久失治,则发为筋强、筋结。推拿是中医常用治疗方式,利用不同手法能促进病变部位血液循环,发挥活血通络效果[3]。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单纯应用推拿治疗肌性斜颈,虽然能在短期内获得良好效果,但疾病易复发。本研究主要探讨推拿配合纠形颈托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肌性斜颈患儿160例,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男33例,女47例;平均月龄(6.23±1.82)个月;平均病程(3.47±1.02)个月;顺产42例,剖宫产38例;轻度斜颈20例,中度斜颈42例,重度斜颈18例。观察组男34例,女46例;平均月龄(6.27±1.85)个月;平均病程(3.50±1.05)个月;顺产43例,剖宫产37例;轻度斜颈21例,中度斜颈41例,重度斜颈18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泉州市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IRB-2017-199)。
 
1.2 诊断标准
参照《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循证医学指南》中小儿肌性斜颈的诊断标准制定[4]。出生后一侧胸锁乳突肌上有软骨样包块,肌肉变短,丧失弹性;头向患侧偏斜,下颌部指向健侧;严重时面部发育不对称,患侧面部及颅骨均较健侧小,双眼裂水平不对称;彩色超声波检查提示患侧胸锁乳突肌增粗、增厚,或能够探及肌性肿块,回声增高或减低。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病历资料完整,并无缺项;患儿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合并眼肌异常者;颈椎畸形等其他原因所致骨性斜颈者;合并淋巴结肿大、囊肿及颈部肿瘤者;习惯性斜颈者;脑瘫患儿;合并严重皮肤病或患侧皮肤严重损伤者;近期接受过推拿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接受推拿治疗。①患儿取平卧位,操作者使用拇指、食指及中指夹住患儿患侧肿块或全部胸锁乳突肌,按揉3 min, 拿捏3 min。②患儿取平卧位或坐在家长怀中,操作者拿揉患儿两侧颈项部肌群,治疗3 min。③患儿取平卧位,操作者用拇指指腹按患儿两侧胸锁乳突肌3次,拿患侧胸锁乳突肌3次,由上至下进行操作;用振法或缠法在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起止点及肿块部位进行操作,治疗1 min; 按揉患儿肩井、缺盆、天柱、风池及翳风穴,每穴按揉30 s。④患儿取平卧位,操作者两手扶住患儿头颞侧,同时沿颈椎纵轴方向持续拔伸1 min。以上操作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3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纠形颈托治疗。每次推拿结束后进行纠形颈托治疗,患儿佩戴纠形颈托时,需提前进行充气牵引纠形,使患儿头颈部达到正常位置后,保持30 min, 之后逐渐增至1~2 h,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3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胸锁乳突肌包块厚度。②症状积分。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儿症状进行积分,积分项目包括肿块大小、胸锁乳突肌紧张度、颈部活动受限、头歪及头面畸形,分重度、中度、轻度、无症状4个等级,分别计9、6、3、0分,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3.2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优异:治疗后患儿头颈部活动度正常,超声检查提示两侧胸锁乳突肌对称。疗效尚可:治疗后患儿头颈部活动度正常,超声检查提示胸锁乳突肌包块变小。疗效差:治疗后患儿头颈部活动度无明显改善,面部不对称。总有效率=(疗效优异例数+疗效尚可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78/80),高于对照组的88.75%(7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肌性斜颈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导出到EXCEL
 
 
组别 例数 疗效优异
(例) 疗效尚可
(例) 疗效差
(例) 总有效率(%)
 
观察组 80 42 36 2 97.50▲
 
对照组 80 26 45 9 88.7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胸锁乳突肌包块厚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胸锁乳突肌包块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胸锁乳突肌包块厚度均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肌性斜颈患儿治疗前后胸锁乳突肌包块厚度比较(mm,x¯¯±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厚度 治疗后厚度
观察组 80 10.93±1.18 4.16±0.47△▲
对照组 80 10.87±1.12 6.82±0.6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各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肿块大小、胸锁乳突肌紧张度、颈部活动受限程度、头歪程度及头面畸形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肌性斜颈患儿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x¯¯±s) 
 
组别 例数 时间 肿块大小积分 胸锁乳突肌
紧张度积分 颈部活动
受限积分
 
观察组 80 治疗前 5.40±1.19 6.32±1.24 7.05±1.36
治疗后 2.01±0.32△▲ 2.08±0.42△▲ 2.85±0.67△▲
对照组 80 治疗前 5.32±1.16 6.29±1.22 7.11±1.39
治疗后 3.02±0.43△ 3.39±0.62△ 4.07±1.02△
 
组别 例数 时间 头歪积分 头面畸形积分
观察组 80 治疗前 6.10±1.35 7.03±1.32
治疗后 2.53±0.53△▲ 3.05±0.57△▲
对照组 80 治疗前 6.08±1.30 7.08±1.36
治疗后 3.61±1.20△ 4.96±1.07△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目前,临床对肌性斜颈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通常认为本病与羊水过少、小儿出生时体质量偏大、胎位不正、病毒感染等因素相关[5]。患儿多表现为颈部歪斜,头部向一侧前倾,若未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案不当,可导致患侧颜面部发育受损,甚至使健侧颜面部发生适应性改变,后期患儿颈部畸形日益加重,严重危害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目前,临床治疗肌性斜颈的方案较多,如何优化临床治疗方案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中医将肌性斜颈归属于“筋缩”范畴,认为血瘀气滞、筋脉痹阻是引发本病的主要原因[6]。本研究对肌性斜颈患儿实施推拿治疗,其中按揉法能够发挥放松肌肉作用,有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按揉肩井、缺盆、天柱、风池及翳风穴同样能发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拿捏手法能够刺激患侧淋巴回流和血液循环,进而促使瘀血吸收,同时有利于损伤组织修复。牵拉手法能够将肌纤维进行有效拉长,有利于剥离粘连组织,进而改善颈部活动功能。肌性斜颈患儿肌肉组织内有大量胶原组织,其抗张力性较强,可形成持续致畸力量,引起生理性肌力平衡障碍,发生斜颈等临床表现。本研究所使用的纠形颈托能够逐渐实施纠斜治疗,使头颈持续偏向健侧,使下颌转向患侧,进而与致畸力量抗衡,有利于生理性肌力平衡恢复。此外,佩戴纠形颈托时通过充气牵引纠形,使患儿头颈部达到正常位置后,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逐步增加时间,患儿适应性良好。此外,纠形颈托采用弹性气囊结构,具有良好的弹性,不会对患儿造成额外损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胸锁乳突肌包块厚度均小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肿块大小、胸锁乳突肌紧张度、颈部活动受限程度、头歪程度及头面畸形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推拿配合纠形颈托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儿胸锁乳突肌包块厚度,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李保民等[7]研究发现,推拿配合纠形颈托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疗效确切,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72.00%,与本研究结论类似。
 
综上所述,对肌性斜颈患儿实施推拿及纠形颈托治疗,能够降低患儿胸锁乳突肌包块厚度,改善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如未能在治疗后对患儿进行长期随访,不能判断患儿复发情况及远期疗效。因此,今后还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并对患儿实施长期随访,以进一步验证该疗法的有效性。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李华星 林靖南 黄飞禄
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

上一篇:改良颈椎仰卧拔伸法结合内功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颈椎病 颈性眩晕温针灸联合手法治疗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