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中暑>正文

刺络放血拔罐法治疗轻症阳暑的临床观察

中暑是夏季高温天气常发的一种疾病,经长时间的炎热曝晒或在闷热环境下高强度工作后发病,主要表现为壮热、头晕、头痛、烦躁口渴、胸闷、恶心、多汗或无汗、四肢酸软无力、腰背酸胀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甚至会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根据中暑的轻重程度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1]。南方夏季多为湿热环境,中暑以阳暑为多,笔者观察刺络放血拔罐疗法治疗轻症阳暑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中医院及课题合作单位门诊就诊的轻症阳暑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男19例,女41例;年龄21~58岁,平均(38.4±7.8)岁;平均病程(2.29±11.38)h。治疗组男24例,女36例;年龄20~55岁,平均(37.3±8.1)岁;平均病程(2.35±10.82)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中的轻症中暑诊断标准[2],轻症中暑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口渴、四肢疲乏、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一般口腔温度超过38.5℃。(2)中医诊断标准:符合阳暑的中医诊断标准,头昏头痛,心烦胸闷,口渴多饮,全身疲软,汗多,发热,面色红,舌质红,苔黄,脉浮数[3]。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20~6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口腔温度超过41℃;先兆中暑、重症中暑者;合并重度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脑血管意外、中枢神经感染及患有精神病、水肿病,以及活动性肺结核等急性传染病、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皮肤感染性疾病者;年老体弱、女性月经期、妊娠期及有其他排除情况者。
 
1.5 脱落标准
不能配合完成治疗者;中途退出者;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病情加重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藿香正气水(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44103,10mL/支)口服,每次1支,每日2次,必要时给予冷水或酒精擦拭身体以物理降温,2d为1个疗程。
 
2.2 治疗组
采用刺络放血拔罐法治疗。取穴大椎及膀胱经肺俞、厥阴俞、心俞,用75%酒精棉球严格消毒后,用一次性梅花针叩刺至局部皮肤潮红、微渗血为度,再用消毒后的玻璃火罐拔罐,一般留罐5~15min,病情较重者留罐时间可延长。每穴拔罐出血量控制为5~15mL,取罐后清洁和消毒刺血处。一般1次即可,未愈者第2日再次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早期治疗1h及2h后,观察两组患者的降温情况,采用水银温度计测量口腔温度。
 
3.2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1个疗程(2d)后评定疗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治愈:体温下降至正常,且无反复,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精神恢复;显效:体温下降至正常,且无反复,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但体力未完全恢复;有效:体温有下降但未至正常,或有反复,体力未能完全恢复;无效:发热未下降至正常或有反复,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等级分组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所得检验统计量相对应P值为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降温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h后,治疗组体温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h后,两组患者体温均低于治疗前和治疗1h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两组轻症阳暑患者早期治疗体温变化比较
表1 两组轻症阳暑患者早期治疗体温变化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2)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轻症阳暑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2 两组轻症阳暑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中暑在临床上除有头昏、头痛、胸闷、口渴、肢体乏力等常见症状外,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情况,本研究主要选取轻症阳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要求口腔温度最高不超过41℃、无晕厥或神志模糊、无肢体抽搐等重症表现。该病最早出现于《温病学》,按证型可分为阳暑、阴暑、暑厥和暑风。《景岳全书·杂证谟》中表述阳暑“乃因暑而受热者”,暑热为阳邪,性炎热逼人,主升散、多夹湿,暑湿之邪侵袭人体,常稽留于气分,久则易伤耗津液、燔灼心营而不易治,故中暑的治疗应尽早尽快为宜。轻症阳暑患者机体主要处于气分热甚、正盛邪实之际,采用刺络放血拔罐疗法以泄热解暑效果最佳。
 
藿香正气水由厚朴、苍术、陈皮、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等组成,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可缓解中暑引起的发热头晕、腹部闷胀、腹泻呕吐等不适,但服用后部分患者会在1h内发生如潮红、过敏样或双硫仑样等不良反应现象[5]。刺络放血拔罐疗法的应用范围较广且疗效明显,尤其对高热、血热、湿热等疾病具有很好的泄热、退热等功效[6,7,8]。
 
本研究主要采用一次性梅花针在背部大椎和两侧足太阳膀胱经的肺俞、厥阴俞及心俞给予中、重度的叩刺放血,并加以拔罐治疗的方法治疗轻症阳暑。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腧穴有疏泄阳明、清热解暑的功效,有研究指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旁开1.5寸的腧穴的解剖位置与交感干、交-脊联系点关系密切[9],通过梅花针叩刺膀胱经背部,可刺激传入神经,激发高级神经中枢,以调节机体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0]。大椎位于督脉,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为阳脉之海,统领全身之阳,在大椎刺络放血与拔罐,能解热泄暑、发汗解表;肺俞为肺经之气输注于背部之处,主一身之表,可泄五脏之热;厥阴俞为热病气穴,主膈中热;心俞为热病气穴,主肝热,散发心室之热。诸穴同用,以达清泄解暑的功效。刺络放血法源于《黄帝内经》记载的“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故通过该治疗方法可让体内的实热之邪随血热一同排出体外,使气分之热得泄、体温得降。拔罐疗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的作用,在刺络放血的基础上拔罐,可使背部排泄热血之功更甚。通过刺络放血拔罐方法,可激发浅表经脉气血、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中暑的目的[11]。也有学者认为,该方法可进一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将一部分病理性产物排出体外,从而增强机体机能,提高防御疾病的能力[12]。
 
综上所述,与口服藿香正气水比较,刺络放血拔罐法可有效改善轻症阳暑患者的临床症状,且降温效果明显,同时可避免服用藿香正气水后造成的酒驾嫌疑,以及服用药物后引起的不良反应。刺络放血拔罐疗法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其临床疗效得到众多专家的认可,该技术项目操作简便、技术要求简单、临床疗效明显,值得在基层进一步推广应用。
 
由于临床试验条件和其他方面所限,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如样本纳入量相对偏少、治疗周期不长、未做到对患者的长期随访等问题,使本病的临床疗效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以及未对该疾病进行分类细化研究等不足之处。针对以上情况,在今后的临床研究工作中应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增加治疗周期和观察周期,延长随访时限,评价刺络放血拔罐疗法治疗轻症阳暑的远期临床疗效,同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徐永亦 徐维娜 余毅 刘宏飞 冯鑫鑫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中医院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中医医院

上一篇:中暑是一种要挟生命的急症 大椎内关穴惯例针法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