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暑为夏季之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容易耗气伤津。暑热之邪入侵人体后,会导致津液受损,引发中暑症状,轻则头晕、眼花、恶心、呕吐、四肢发凉、出冷汗、面色苍白等,重者可发生抽搐或突然晕倒,甚至引发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一旦发生中暑,除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外,还可采用以下中医方法缓解。
清香去躁 临窗悬挂一盆吊兰,或者在案头摆上一株茉莉花,室内再洒上少许风油精、花露水或紫罗兰香水。在这样一种淡香的环境中,可以让人感觉到淡淡的凉爽,减少炎热带来的烦躁。
感官生凉 将不用的家具移走,使空间更为宽敞;把家具换成藤、竹材质;将窗帘等装饰成浅绿、浅蓝、乳白等冷色调;在墙上挂上“冰山雪峰”或“小桥流水”等风景画。这种冷色的环境能使人产生“见寒生凉”的感觉。
制冰降温 每天用塑料盒或搪瓷盒在冰箱里制上几块冰,晚上放置在床下或墙角,或者将冰块融化成水后洒在地上。这样能够吸收房间里过多的热量。如果再配合电扇吹风,效果更佳。
通风透凉 早晚勤开门窗,使空气对流自然生风,让居室生凉透爽。楼层较低的,可将排气扇分别安在相对的窗户或墙上,每天根据风的方向打开排气扇,尤其在晚上睡觉时启动,更容易引风入室。
阻热纳凉 对窗户进行隔热处理。方法是,在向阳的窗户上方装上凉棚;窗户玻璃外贴上白纸;换上深色窗帘或厚窗帘,有条件的挂上百叶窗。这样可以避开太阳直射的强光,将热量阻挡在外面,减少室内制冷的消耗。
针灸
对于轻症中暑者,可用药油按摩太阳穴;胸口不适者,可指掐内关穴(前臂正中,腕上横纹2寸),还可饮服绿豆汤、淡盐水、温开水、糖开水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和藿香正气水(胶囊)解暑。
对于重症中暑晕厥者,可用指甲刺激人中(鼻唇中间上1/3处)、百会(头顶部两耳尖边线之中点)、委中(腘横纹中点)、十宣(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等穴。指掐或针刺这些穴位时力度要大,采用强刺激,每穴各按1分钟左右,可促患者苏醒。
辨证论治
1、暑入阳明 突然出现高热、头痛头晕、汗多口渴,苔黄燥,脉洪数,治宜清暑泄热,方用白虎汤加减。方药:生石膏、芦根、西瓜翠衣各30克,知母、甘草、粳米各10克,水煎服。
2、暑伤津气 症见发热心烦、自汗口渴、神疲倦怠,苔少,脉虚无力,治宜清暑泄热、生津益气,方用清暑益气汤加减。方药:西瓜翠衣30克,西洋参、石斛、麦冬、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各10克,黄连6克,水煎服。
3、津气欲脱 突然发热骤降、大汗不止、心烦口渴、精神倦怠,脉虚无力,治宜益气生津固脱,方用生脉散加减。方药:人参、五味子、石斛、粳米各10克,西瓜翠衣、麦冬各30克,水煎服。
4、暑热动风 症见发热、肢体抽搐、牙关紧闭、神昏不醒,脉弦数,治宜清暑泄热、平肝熄风,方用羚羊钩藤汤加减。方药:羚羊角粉1.5克(冲服),钩藤、桑叶、菊花、生白芍、生甘草各10克,川贝6克,鲜生地30克,水煎服。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王兴臣“凉开三宝”
,即紫雪丹(散)、至宝丹和安宫牛黄丸,三方均有清热开窍之功,均可治疗热闭心包之症。其中,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解毒,至宝丹长于开窍醒神、化浊辟秽,紫雪丹清热解毒之力不及安宫牛黄丸,开窍之力逊于至宝丹,但长于熄风止痉。
对中暑者,如见高热神昏、呼吸短促、面赤肢冷、牙关紧闭,以及小儿高热、惊风抽搐等证,宜用安宫牛黄丸;如见高热神昏、抽搐不止、烦躁不安等证,宜用至宝丹;如见高热不退、寒战、痰壅便闭、肢体麻痹等证,宜选紫雪丹。
服用“凉开三宝”时,可嚼碎后吞服,也可用温开水化服,成人每次1丸,3岁以内者每次1/4丸,3岁以上每次1/2丸;对于重症昏迷者,可鼻饲,或以化开的药水滴舌,每小时1次。
相关链接
几款夏季清凉饮料
1、盐茶饮 绿茶10克,食盐2克,泡茶饮用。能生津解渴、清热除烦。
2、双花白菊饮 金银花、白菊花各10克,用沸水冲泡,加白糖3-5克,作饮料服,可清热解毒。
3、玉米须茶 取玉米须20克,沸水冲泡饮用,有通便利尿的作用。
4、五味枸杞饮 取五味子(纱布包好)、枸杞子各50克,入砂锅中加水1500毫升,小火煎30分钟,去渣后加白糖20克分次饮用,有健脾胃、补肝肾、生津止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