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糖尿病>正文

脾瘅的中医证候分型及针灸治疗进展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201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有将近3.82亿糖尿病患者,到2035年将达到4.71亿[1]。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在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中,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要的致死原因[2],其所带来的生命损失、经济负担和卫生服务压力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统称葡萄糖调节受损为糖尿病前期,包含糖耐量受损和空腹血糖受损,在临床中可单独或同时出现。其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及检验手段的普及,糖尿病前期检出率迅速增高[3,4]。研究表明,截至2010年,糖尿病的“后备军”——糖调节受损患病率已高达15.5%(1.4亿人)[5]。若不加以有效的防治,未来10年内,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会继续增长。糖尿病重在预防,在患病前期进行有效的防治至关重要。现代医学提倡饮食、运动、健康教育疗法,但目前普遍存在患者依从性低、难以坚持的弊端。在临床治疗中,糖尿病多依赖西医药物降低血糖,西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疗效显著,但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日益明显,对肝、肾、脾、胃等脏器的损伤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医治疗脾瘅不良反应少,经济简便,患者易于接受。相比中药汤剂,针灸疗法成本低、痛苦小、效果明显。
 
1 脾瘅的病因病机
古代医家在长期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通过对疾病的观察和总结,对脾瘅有着系统详细的认识。《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表明脾瘅的根本病因为饮食不节,主要病机为脾虚胃热[6]。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当脾胃升降失司,则发生脾瘅。表明脾瘅的病因主要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运动失调、情志刺激、劳累过度等有关[7],其病机主要为脾虚胃热、脾胃升降失司。病位在脾,与心、肝、肾密切相关。
 
2 脾瘅的辨证分型及诊断要点
2.1 辨证分型
主要参考《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8]《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9]制定,其分型主要有5型。①脾胃壅滞型:腹型肥胖,脘腹胀满,嗳气、矢气频频,患者嗳气、矢气后胀满缓解,大便量多。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苔白厚,脉滑。②肝郁气滞型:形体中等或偏瘦,口干口渴,情绪抑郁,善太息,遇事易紧张,胁肋胀满,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③湿热蕴脾型:口干口渴或口中甜腻,脘腹胀满,身重困倦,小便短黄。舌质红,苔厚腻或微黄欠润,脉滑数。④脾虚痰湿型:形体肥胖,腹部增大,或见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淡无味或黏腻。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或腻,脉濡缓。⑤气阴两虚型:形体偏瘦,倦怠乏力,口干口渴,夜间较甚,五心烦热,自汗、盗汗,气短懒言,心悸失眠。
 
2.2 诊断要点
主要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9]《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10]中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要点如下。①病史:有糖尿病前期病史或诊断糖尿病前期的依据。②症状:糖尿病前期发病隐匿,临床典型症状很难发现,表现为口干欲饮、食欲亢盛、腹围增大、腹部胀满、倦怠乏力等。③体征:糖尿病前期多体型肥胖或超重,表现为腰臀比、体质量指数异常升高,其他体征不明显。④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受损(IFG)为空腹静脉血浆血糖≥5.6 mmol/L且<7.0 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负荷后2 h静脉血浆血糖<7.8 mmol/L;糖耐量异常(IGT)为OGTT负荷后2 h静脉血浆血糖≥7.8 mmol/L且<11.1 mmol/L,且空腹静脉血浆血糖<7.0 mmol/L;IFG+IGT为空腹静脉血浆血糖≥5.6 mmol/L且<7.0 mmol/L,OGTT负荷后2 h静脉血浆血糖≥7.8 mmol/L且<11.1 mmol/L。
 
3 脾瘅的治疗
脾瘅首辨虚实。实证多以脾胃壅滞、肝郁气滞、湿热蕴脾为主,虚证多以脾虚痰湿、气阴两虚为主。脾瘅的治疗重在早期预防,阻止疾病发展为糖尿病。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症状选择相应的治法,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研究发现,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饮食调养、情志调节、药物干预等可延缓并进一步预防糖尿病前期转化为糖尿病。中医治未病理论中“未病先防”与其不谋而合。中医疗法主要包含中药及针灸疗法两个内容。
 
3.1 中药治疗
根据脾瘅患者证型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脾胃壅滞者治以行气导滞,给予厚朴三物汤加减治疗[11];肝郁气滞者治以疏肝解郁,给予四逆散加减治疗[12];湿热蕴脾者治以清热化湿,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13];脾虚痰湿者治以健脾化痰,给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14];气阴两虚者治以益气养阴,给予玉液汤加减治疗[15]。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前期后为了简单方便而选择中成药治疗,然而中成药的选用必须严格筛选,不可盲目使用。研究表明,以下中成药对糖尿病前期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根据不同症状自主选择。天芪降糖胶囊,适用于糖尿病前期气阴两虚证,每次5粒,每日3次[16];芪药消渴胶囊,适用于糖尿病前期气阴两虚证,每次6粒,每日3次[17];参术调脾颗粒,适用于糖尿病前期脾虚痰湿证,每次2袋,每日3次[18];糖脂平胶囊,适用于糖尿病前期湿热蕴脾证,每次5 g,每日2次[19];金芪降糖片,适用于糖尿病前期湿热蕴脾证,每次2~3片,每日3次[20];越鞠丸,适用于糖尿病前期肝郁气滞证,每次6 g,每日2次[21]。
 
3.2 针灸治疗
古代医家运用针灸疗法治疗各种类型的疾病,均取得良好的疗效。针灸疗法的特点是适应证广,收效快捷,具有经济、简便、易于掌握的优势。
 
(1)针刺治疗
分析现有研究结果可知,针刺疗法在脾瘅的治疗中,可有效改善胰岛素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调节胰岛素分泌,进一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赵智明等[22]将10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5例、二甲双胍组35例及生活方式干预组30例。针刺组选取肺俞、脾俞、胃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进行针刺,留针30 min,隔日1次,连续治疗12周。结果显示,针刺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患者空腹胰岛素(FINS),减轻胰岛素抵抗和脂蛋白抵抗水平。刘明铭等[23]将治疗组28例糖耐量受损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足三里组、足三里+手三里组、足三里+三阴交组,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治疗1个月后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足三里+三阴交组比其他两组血糖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在调节糖耐量受损患者的血糖水平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夏秋[24]在电针加艾灸神阙治疗糖耐量低减30例的临床研究结果中显示:电针结合艾灸疗法对糖尿病前期治疗效果有明显优势。樊斗霜等[25]采用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选用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膈俞、胃俞、肾俞、天枢等穴位,运用泻法,留针30 min,3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显示:针刺可调节胰岛素分泌,有效改善胰岛功能。康卉等[26]在社区筛选出糖尿病前期患者,采用针灸干预疗法治疗3个月。结果显示:患者在针灸干预后,各项指标较干预前均显著下降(P<0.05),表明针灸疗法可以有效降低社区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弗朗西斯科·洛萨诺等[27]运用针刺治疗葡萄糖耐受不良患者,选用足三里、三阴交以补法针刺,太冲、合谷以平补平泻法针刺,留针30 min;脾俞、胃俞间接灸法5 min。结果显示:患者糖耐量受损情况明显改善,且腹围及体质量下降,表明针灸可显著改善糖耐量受损患者的血糖及三酰甘油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宋玉明等[28]运用针灸治疗糖尿病前期患者,总有效率为90%。孙晓娟等[29]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灸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予以控制饮食及运动健康教育;针灸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选用脾俞、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地机、阴陵泉等穴位针刺,留针30 min,隔日治疗1次,每周3~4次,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显示:干预后针灸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针灸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干预前(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
 
(2)穴位埋线治疗
穴位埋线疗法适应证广,尤其是针对慢性病、疑难杂病等,具有治疗次数少、患者痛苦小等优势。张力彪等[30]选择在脾俞、胰俞、肝俞、肾俞等穴位埋线,每月1次,共治疗6次,12个月后随访。结果显示:穴位埋线可使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血糖水平恢复为正常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发病率,且随访未发现反弹。聂燕丽[31]采用针刺埋线治疗糖尿病前期30例,根据不同证型辨证取穴,每次选择3~10个穴位进行埋线治疗,每周1次,治疗3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空腹及餐后血糖治疗后较对照组下降明显,表明穴位埋线能够改善血糖代谢,增加能量消耗。李乔等[32]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中,发现穴位埋线疗法能够有效降低肥胖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及转化率,且在糖尿病发生后,能够防治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王彦军等[33]将240例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取肺俞、脾俞、胃俞、胰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太溪等穴,每月治疗3次,治疗3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表明穴位埋线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糖耐量水平,减少糖尿病发病率。
 
(3)穴位注射及耳穴治疗
耿樱[34]在胰俞、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干预糖尿病前期患者。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水平较干预前明显下降。王延玲等[35]在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胰腺、交感、缘中、三焦、内分泌、肾上腺等耳穴处进行贴压治疗,每周1次,治疗12周。结果显示:相比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采用耳穴贴压疗法干预后血糖水平下降明显。
 
4 小结
脾瘅又称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的必经阶段。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增长,且随着糖尿病并发症致死率的上升,早期预防和诊治较为重要。研究显示,早期有效的控制饮食和自律的运动锻炼可以使糖尿病前期逆向转变,这就需要患者有高度的依从性和对糖尿病前期知识的掌握。近年的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可以有效改善胰岛功能,控制血糖变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且具有经济、简便、安全、不良反应少、易于操作、患者依从性高等优点,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值得推广,并为我国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积极的理论与临床支持。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刘倩 张普 蒲永乐 王文秀 丁凡帆 康晓文 邱连利
甘肃中医药大学 甘肃省中医院

上一篇:半夏泻心汤治疗糖尿病的理论探讨与临床应用

下一篇:糖尿病口干舌燥内心烦乱 睡前刺激下然谷穴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