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呼吸疾病>哮喘>正文

支气管哮喘 针刺拔罐疗法

针罐结合治疗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症细 胞、结构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 疾病 [1] 。中医学属“哮证”、“喘证”范畴,后 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统称“哮喘”。

本病临床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 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特征,常在夜间或清晨 发作、加剧。近年来,哮喘的发病率呈持续增加 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哮 喘的诊治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目前,本病的治 疗方法主要依靠吸入性 β- 受体激动剂和糖皮质激 素, 但需要早期并长期使用, 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 临床上可能会出现骨质疏松、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等不良反应 [2]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疗效确 定、操作简单等优势,得到广泛的认可。针罐结 合治疗哮喘,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患 者 男,30 岁。 主 因 喘 息、 气 短 7 d, 于 2015 年 1 月 10 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针灸部。患者平素体弱,稍有外感、劳累或 遇过敏物质即喘息发作,曾于 2014 年 7 月 8 日就 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诊断 为哮喘,予 β2 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等治疗, 未见明显好转,其症状反复发作。后因天气转凉 再次发作喘息、气短,甚则喘不得卧,为求进一 步诊治来本院针灸部门诊就诊。刻诊:患者神清, 精神可, 双肺可闻及散在哮鸣音。 夜间喘息、 气短, 甚则不能平卧,白天如常人,遇凉或劳累后加重, 咳嗽, 咯白痰, 乏力, 自汗, 舌淡, 苔白滑, 脉沉细。 中医诊断:哮喘,证属风寒袭肺、脾肾阳虚证。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治疗原则:祛风散寒、 化痰平喘、温补脾肾。治疗方法:予针刺结合穴 位拔罐。

(1)针刺治疗:仰卧位与俯卧位隔日交 替体位,仰卧位取穴:天突穴、膻中穴、中脘穴、 气海穴、孔最穴(双侧)、合谷穴(双侧)、天枢 穴(双侧)、足三里穴(双侧)、丰隆穴(双侧); 俯卧位取穴:百会穴、 四神聪穴、 大椎穴、 风池穴 (双 侧) 、 定喘穴 (双侧) 、 风门穴 (双侧) 、 肺俞穴 (双 侧)、厥阴俞穴(双侧)、膈俞穴(双侧)、脾俞 穴(双侧)、肾俞穴(双侧)、三阴交穴(双侧)、 太溪穴 (双侧) 。 仰卧位操作:天突穴先直刺0.2寸, 然后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 1.0~1.5 寸; 膻中穴平刺 0.3~0.5 寸;天突穴、膻中穴平补平泻 法;中脘穴、天枢穴、气海穴和足三里穴用补法, 孔最穴、合谷穴和丰隆穴用泻法,诸穴得气后留针 30 min。 俯卧位操作:百会穴、 四神聪穴平刺0.5~0.8 寸;风池穴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 0.8~1.2 寸;大 椎穴向上斜刺 0.5~1.0 寸;肺俞穴、厥阴俞穴、膈 俞穴、脾俞穴和风门穴斜刺 0.5~0.8 寸;百会穴和 四神聪穴用平补平泻法,风池穴、大椎穴、定喘 穴和风门穴用泻法,肺俞穴、厥阴俞穴、膈俞穴、 脾俞穴、肾俞穴、三阴交穴和太溪穴用补法,诸 穴得气后留针 20 min。俯卧位、仰卧位隔日交替 针刺治疗,1 次 /d,14 d 为 1 个疗程。

(2)拔罐疗 法 :针刺治疗后辅以肺俞穴、脾俞穴和肾俞穴位拔 罐,隔日 1 次,留罐 10 min。治疗过程:治疗 1 次, 转日复诊,患者夜间喘息、气短明显好转,经过 2 个疗程后临床治愈。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讨论

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疾患。《症因脉 治·哮病》:“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巢臼, 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 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历代医家认 为哮喘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若痰饮留伏,遇感引 触,痰气交阻,相互搏结,肺失宣肃,气机升降不 利,以致呼吸困难,喘息,痰鸣如吼,发为哮喘。 痰饮之生成与肺、 脾和肾气虚相关。 肺为水之上源, 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为水谷之海,主运化水 湿,为全身气机升降、水液代谢之枢纽;肾为水脏, 主水司开阖,水液在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转输、 布散和排泄等升降出入过程均需依靠肺、脾和肾三 脏的相互协同作用。若肺气失宣、通调失司,脾失 运化,肾气蒸化失司等,均可致人体水液代谢出现 异常,则痰饮内生。哮喘总属邪实正虚之证,治疗 当宗朱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 为急” 之说。 患者平素体弱且病程较长, 久病必虚; 喘息、气短于受凉后加重,夜间尤甚,白天如常人, 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且乏力、自汗,提示患者脾 肾阳虚、肺气不足,故为风寒袭肺、脾肾阳虚之证, 治宜祛风散寒、化痰平喘同时补肺、健脾和益肾。

针刺疗法取俯卧位与仰卧位隔日交替体位以 达到标本兼顾之目的,仰卧位时:天突为任脉穴, 任脉入咽喉,针刺天突穴可疏导咽喉及肺系气血, 达到降气平喘以治标的目的;膻中穴乃气之会穴, 可宽胸利膈、舒展气机、行津化痰;手太阴经郄穴 孔最穴,因郄能就急,因而,孔最穴对哮喘急性发 作有平喘救急之效,可宣通肺气、祛邪外出;肺与 大肠相表里,手阳明经之原穴合谷穴,是大肠经的 经气输注、汇合之地,可补充大肠经之原气,且肺 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经又与胃经相连,因此,合谷 穴既可宣肺之表,又能疗胃肠以祛痰平喘;丰隆穴 为涤痰之要穴,可健脾运湿化痰;脐周四穴(中脘、 双侧天枢、气海)配足阳明经之合穴足三里穴,可 健运中州,帮助生化后天之精气,以达扶正祛邪之 功。俯卧位时:百会穴加四神聪穴为五神穴,可调 神导气,协调肺、脾和肾等脏腑功能;大椎穴为诸 阳之会,可调节一身阳气,配风池穴、风门穴共奏 宣肺散寒、通络平喘之效;定喘穴为平喘之要穴; 取肺之背俞穴, 以宣肺理气平喘;补肾俞以纳肾气; 补脾俞以健脾利湿化痰;足太阳经之厥阴俞、膈俞 为局部取穴,可利气开胸膈,调节肺脏功能;三阴 交穴为足三阴经交会穴,与太溪穴相配可加强补益 脾肾之作用。

拔罐法,或称吸筒疗法,古称角法,是具有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清热 解毒和调节阴阳等作用的中医疗法。《素问·皮部 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欲知皮 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皮部与经络气血以 及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穴位拔罐可通过负压作用 于机体皮部,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引导病邪从 皮肤络脉排出体外,激发经络的传导作用,调整脏 腑、经脉之功能,使患者阴阳平衡以达防治疾病的 目的 [3]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拔罐疗法可通过神 经体液调节机制,有效地调动免疫系统,增强吞噬 功能起到控制病情的作用 [4] 。肺俞穴、脾俞穴和 肾俞穴位拔罐可共奏通经活络、行气活血、补益肺 气、培补肾气、调节阴阳之功效,以达祛邪平喘, 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病情复发之目的。针罐结合 治疗哮喘,疗效显著,可资临床共鉴。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卢德华 赵晓峰

上一篇:宣肺化痰 止咳平喘 中医耳部按摩

下一篇:儿童支气管哮喘 传统哮喘敷贴治疗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