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呼吸疾病>哮喘>正文

哮喘以针刺背俞穴为主 重在调理脏腑

哮喘验案1则
 
患者, 女, 41岁, 于2017年9月4日来诊。主诉:鼻塞、呼吸不畅10个月, 加重2 d。病史:患者10个月前因下雪天受寒诱发鼻塞、呼吸不畅, 伴喷嚏、流涕、咽喉不适, 咯吐白痰, 遇寒加重, 于2016年11月到某医院就诊, 以哮喘入院, 患者自诉经抗生素治疗无效后出院, 曾查过敏原, 发现对尘螨过敏, 并注射脱敏针治疗, 治疗后缓解不明显, 2 d前因受寒咽喉不适、鼻塞加重, 遂来我科就诊。刻下症:呼吸不畅, 咽喉不适, 咯吐白痰鼻塞, 流涕, 面色淡白, 纳眠可, 大小便正常, 舌淡红, 苔白腻, 脉细弦。诊断:哮病 (寒痰阻肺) 。治则:宣肺散寒, 化痰平喘。取穴: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神道、灵台、身柱。操作方法:局部常规消毒, 上述穴位针刺15 mm, 得气后留针30 min, 每日治疗1次;在针刺的同时将6段长约30 mm的艾条一端点燃, 均匀置于艾灸箱中, 将艾灸箱放于患者背部, 艾灸30~50 min, 灸至皮肤潮红、汗出、出现红白相间的花斑, 且热感向体腔深处透达。治疗4次后, 诸症均得到有效缓解, 嘱患者避免受凉感冒。
 
按语: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 (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为可逆性气道阻塞,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其发病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哮喘相当于中医“哮病”“喘证”。中医认为, 哮病的发病多因宿痰内伏于肺, 复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导致痰壅气道, 肺气上逆。《景岳全书·喘促》曰:“喘有夙根, 遇寒即发, 或遇劳即发者, 亦名哮喘。”本案患者素有“伏痰”, 外加感受寒邪, 导致痰随气生, 气因痰阻, 相互搏结, 壅塞气道, 肺管狭窄, 通畅不利, 肺气宣降失常, 呼吸不畅, 而成哮喘。
 
本病的治疗原则为宣肺散寒, 化痰平喘, 以针刺背俞穴为主, 重在调理脏腑。肺俞宣肃肺气, 化痰通窍;心俞、厥阴俞宽胸解郁, 调畅情志, 使上通下达, 脏腑和合;督俞止咳平喘;神道、灵台均为督脉之穴, 可振奋全身阳气, 驱散风寒之邪;身柱属于督脉, 接近肺脏, 可通阳气, 理肺气, 具有止咳平喘、温化痰湿、防病强身的功效。《万氏秘传片玉心书》云:“哮喘……有卒感风寒而得者……若欲断根……外用灸法。”古人云“灸能治百病”, 艾灸给予机体温热性刺激, 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 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扶阳固脱。现代研究表明, 针刺可阻断炎症介质释放, 减轻气道炎症反应, 缓解气管平滑肌痉挛, 改善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1];艾灸可降低体内炎性因子水平, 提高抑炎因子水平, 并降低血清内皮肽和免疫球蛋白E水平, 从而达到控制哮喘的目的[2]。针刺与艾灸配合治疗哮喘, 疗效更佳。
 
参考文献
[1]王钜, 潘忠, 李士怡.针刺对支气管哮喘血清学及白三烯D4介质的影响[J].中国针灸, 1996, 16 (12) :5-6.
[2]陈向华, 何海明.艾灸“肺俞”“肾俞”对哮喘大鼠外周血T细胞及血清白介素的影响[J].针刺研究, 2017, 42 (2) :159-162.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谢瑾 孟令艳 李潇

上一篇:健脾益肺汤联合天灸疗法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儿肺功能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配穴及治法特点分析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