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肠胃病>消化不良>正文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改善腹三针

腹三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 指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 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 合征。 根据症状表现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 腹痛综合征(EPS)。该病属中医学“痞满” “积滞” “胃 脘痛”范畴 [1-3]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以消化不良为 主诉的患者约占消化专科门诊52.85%,符合罗马Ⅲ诊 断标准的约占就诊者28.5% [4] 。 罗马Ⅲ标准在2016年经 罗马标准委员会更新至罗马Ⅳ标准 [5] 。 另有研究表明, 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经检查79.5%诊断为FD [6] 。在 我国,FD发病率呈进一步上升趋势 [7-9] 。 针灸治疗 FD 的有效性已被广泛认可 [10-13] ,本研究 采用腹三针(中脘、双侧天枢)治疗 FD 患者,通过观察 患者的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及中医症状积分变化, 探讨腹三针对 FD 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现 将临床观察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 FD 患者来自 2015 年1 月至2017 年 6 月期间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及内科门诊,共 9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制作随机分配卡,包含序号、 随机数字、 组别,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得到随机分配卡 随机入组,分为腹三针组(A 组)、穴位对照组(B 组)、 药物对照组(C 组),每组 30 例。 研究过程中,药物对照 组 3 例失访脱落,最后共 87 例完成研究。3 组患者性 别构成、 年龄、 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详见表 1。

表 1 3 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性别 年龄 病程
(男/女,例) ( x ± s ,岁) ( x ± s ,月)
A 组 30 9/21 44±14 30.87±28.94
B 组 30 7/23 44±13 31.30±28.69
C 组 27 7/20 44±14 31.04±29.01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4]

依据罗马Ⅲ诊断标准。符合下列 1 项或以上症 状,①餐后饱胀感、早饱、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②无 器质性疾病可解释上述症状的发生;③在先前 6 个月 出现症状,诊断前 3 个月有上述症状。

1.2.2 中医诊断标准 [4]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通过的《消化不良 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 FD 的诊断标准;②年龄 18~65 岁;③治疗 前 15 d 内没有服用过任何胃肠促动力药,未参加其他 临床研究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项研究者。

1.4 排除标准

①意识不清、 不能表达主观不适症状的患者,精神 病患者;②进展性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消耗性疾病,易 合并感染及出血者;③合并心血管、 肝、 肾、 消化系统、 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④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治疗期间患者擅自接受其 他有关治疗,未按本试验治疗方案进行治疗;③患者自 动退出或失访;④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

2 治疗方法

2.1 腹三针组(A 组)

取中脘、 天枢(双侧),定位参照梁繁荣主编的 《针 灸学》 [15] 。以长 40 mm 华佗牌针灸针于中脘穴、双侧 天枢穴直刺 0.8~1.2 寸,得气后在 3 处穴位分别行提 插捻转手法,每穴约 50 s,留针 25 min,再于 3 处穴位 分别行提插捻转手法,每穴约 50 s 后出针。虚证行补 法,实证行泻法,虚实夹杂行平补平泻。每周治疗 3 次,4 周为 1 个疗程。

2.2 穴位对照组(B 组)

取建里、滑肉门(双侧),定位参照梁繁荣主编的 《针灸学》 [15] 。以长 40 mm 华佗牌针灸针于建里穴、 双侧滑肉门穴直刺 0.8~1.2 寸,得气后在 3 处穴位分 别行提插捻转手法,每穴约 50 s,留针 25 min,再于 3 处穴位分别行提插捻转手法,每穴约 50 s 后出针。虚 证行补法,实证行泻法,虚实夹杂行平补平泻。每周治 疗 3 次,4 周为 1 个疗程。

2.3 西药对照组(C 组)

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商品名为新络纳,成 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次5 mg,每日3 次,餐前 30 min 服用。4 周为 1 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评分 [16] 包括症状指数(NDSI)和生活质量指数(NDQLI)。 NDSI 评分以腹胀、 上腹痛、 上腹烧灼感等症状的频率、 程度、影响度计分,得分越高其症状越重。NDQLI 评分 共 25 个条目,包括干扰、控制、食物饮料、睡眠打扰 4 个领域,原始得分经转换后,最后得分越高生活质量 越高。 干扰领域主要针对患者日常生活、 工作、 学习、 精力和整体健康状态,认识控制领域主要针对患者的 情绪状态,食物饮料领域主要反映患者饮食的改变,睡 眠打扰领域主要反映患者的睡眠质量。上述评分于治 疗前后各评价 1 次。

3.1.2 中医症状积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制定的中医症状分 级量化表 [17] ,包括胃脘或脘腹胀满、 胃中嘈杂等中医特 色的 14 个症状项目。每项按照严重程度无、轻、中、 重,分别计 0、 2、 4、 6 分。 无为无症状;轻为症状轻微, 不影响工作、 生活,可以忍受;中为症状较重,已影响工 作、生活,尚能忍受;重为症状严重,妨碍工作、生活, 难以忍受,需休息和药物治疗。 上述评分于治疗前后各 评价 1 次。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通过的《消化不良 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4] 。

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 指数≥95%。

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 为 70%~94%。

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疗效指数为 30%~69%。

无效:主要症状、 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 指数<30%。

3.3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21.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计量资 料符合正态分布的,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治疗前 后比较使用配对 t 检验,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 析,两两比较用 LSD 法;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组内治疗 前后比较采用非参数统计 Wilcoxon 检验,组间比较使 用 Kruskal - Wallis 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 方检验,等级资料比较使用 Kruskal - Wallis 检验。以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3 组治疗前后 NDSI 评分比较
3组患者治疗前ND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05)。 治疗结束后,3 组患者 NDSI 评分均显著下 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且A组优于B组及 C 组( P <0.01),B 组与 C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详见表 2。

表2 3组治疗前后NDSI评分比较 ( x ± s ,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
A 组 30 60.17±21.52 19.23±11.24 1) 40.93±16.55
B 组 30 61.10±26.56 29.80±19.87 1) 31.30±15.00 2)
C 组 27 60.30±28.22 32.96±19.30 1) 27.33±13.70 2)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 P <0.01;与 A 组比较 2) P <0.01

3.4.2 3 组治疗前后总 NDQLI 评分比较 3 组治疗前总 NDQL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05)。治疗结束后,3 组患者 NDQLI 评分均较治 疗前明显升高( P <0.01),且 A 组优于 B 组( P <0.05) 及 C 组( P <0.01),B 组与 C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详见表 3。

表3 3组治疗前后NDQLI评分比较 ( x ± s ,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

A 组 30 72.08±16.37 94.85±4.90 1) 22.77±13.06
B 组 30 71.60±15.76 87.47±8.72 1) 15.87±8.85 2)
C 组 27 74.19±13.82 86.93±9.71 1) 12.74±5.67 3)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 P <0.01;与 A 组比较 2) P <0.05, 3) P <0.01

3.4.3 3 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比较

3 组治疗前各领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结束后,3 组患者各领域评分均较治疗 前明显升高( P <0.01)。在干扰领域,A 组优于 C 组( P <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在控制领域,A 组优于 B 组及 C 组( P <0.05),B 组与 C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在食品饮料领 域,A 组优于 B 组及 C 组( P <0.05),B 组与 C 组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在睡眠领域,A 组优于 C 组( P <0.05),B 组与 C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详见表 4。

表 4 3 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比较 ( x ± s ,分)
组别 例数 时间 干扰领域 控制领域 食品饮料领域 睡眠领域 A 组 30
治疗前 74.00±17.11 71.52±16.77 64.00±18.16 73.00±21.52
治疗后 94.10±6.59 1)
97.43±3.03 1)
92.22±7.44 1)
94.67±9.00 1)
差值 20.10±12.89 25.90±16.68 28.22±14.51 21.67±16.21 B 组 30

治疗前 73.85±16.46 71.62±16.39 60.00±17.06 74.33±24.02

治疗后 88.41±8.95 1)
87.71±9.58 1)
79.78±12.32 1)
92.00±11.26 1)
差值 14.56±9.41 16.10±10.33 2)
19.78±11.41 2)
17.67±17.36 C 组 30 治疗前 76.75±14.32 73.76±14.63 56.54±17.18 85.56±18.05
治疗后 88.72±9.94 1)
86.88±10.61 1)
75.31±13.05 1)
92.96±11.71 1)
差值 11.97±5.76 2)
13.12±6.10 2)
18.77±9.61 2)
7.41±11.30 2)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 P <0.01;与 A 组比较 2) P <0.05

3.4.4 3 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3 组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05)。治疗结束后,3 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均较 治疗前明显下降( P <0.01),且 A 组优于 C 组( P < 0.05),B 组与 C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详见表 5。

表5 3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x ± s ,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
A 组 30 26.20±9.25 6.40±4.83 1) 19.80±7.74
B 组 30 28.13±9.28 10.13±6.54 1) 18.00±5.73
C 组 27 31.04±12.65 14.89±8.36 1) 16.15±6.13 2)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 P <0.01;与 A 组比较 2) P <0.05

3.4.5 3 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 6)

表 6 3 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临床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A 组 30 2 20 7 1
B 组 30 1 12 16 1
C 组 27 1 4 20 2

3 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A组疗效优于B组及C组( P <0.05),B组疗效与 C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4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疾病,该病虽非致死 性疾病,但反复出现的上腹饱胀不适等症状降低了患 者的生存质量,还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经济负担,西方流 行病学调查显示,FD 患者所花费的平均医疗费用比健 康人多 5138 美元 [18] 。 现代医学对其治疗基本采用对症 处理,常用促胃动力药,或加抑酸剂、抗抑郁药等。这 些药可间歇性有效,如长期使用,效果不理想。文献 [10] 及我们的前期研究显示针灸治疗 FD 具有一定优势,不 过,目前针灸治疗 FD 的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 [19] ,尤其 是疗效标准不统一,部分研究采用的指标欠客观合理; 取穴多样化,疗效评定标准的不合理使得得到的结果 不能被广泛认可;取穴五花八门,则无法体现穴位主治 的特异性并影响方案推广应用。

对于 FD 这类功能性疾病,单纯的理化指标不能全 面完整评价患者的状况,无法体现患者的疾病感受及 真实的生活质量。随着 FDA 和罗马标准委员会建议将 评价生活质量及缓解症状列为功能性胃肠病临床试验 研究的指标以来,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关注在 FD 疗效评 价中被提升到重要地位。国外大型的随机对照试验研 究普遍采用生活质量量表特别是疾病相关特异性量表 来作为 FD 的疗效评价。90 年代开发的尼平消化不良 指数(Nepean Dyspepsia Index,NDI),其信度、效度和 反应度被国内外学者广为肯定 [16] ,被认为是评价 FD 的 疾病特异性量表,能全面反映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 感受 [20-21] 。 其中,NDI 中的 NDSI 着重评估患者的症状频 率和严重程度,而症状频率和严重程度的评估有助于 判断患者生命质量的受影响程度,也是判断各种治疗 疗效的客观指标 [22] 。 本研究即采用 NDI 这一评价标准, 并对其中受影响的生活质量各个领域分别细化研究。 为体现中医特色,结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制定 的 FD 所对应的中医病证相关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共 同进行研究。 在取穴方面,本研究采用的腹三针是我们在前期 针灸治疗胃肠病的临床及理论研究基础上的归纳提 炼 [23] 。 所谓腹三针指的是任脉的中脘和胃经的天枢(双 侧)。为与腹三针有良好可比性,穴位对照组所选穴位 建里、滑肉门组合与腹三针邻近且所属经络与腹三针 组一致。 FD 的治疗,腹三针及穴位对照组都体现了 “经 脉所过,主治所及” 和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的原则。 中脘和天枢分别归属任脉和足阳明胃经,两条经脉均 循行经过胃,与胃关系密切。 研究发现针刺健康人胃经 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内庭等穴大多能使胃窦容积 明显增大,而针刺经穴左右旁开1~2 cm的对照点则变 化不明显 [24] 。基础研究表明,胃的病理状态下,可出现 阳明经穴物理特性的改变。 胃经经穴特异性研究提示, 针刺足阳明胃经穴位对胃的调节作用具有相对特异 性 [25] 。 有学者对针灸治疗 FD 的研究报道进行文献研究 发现,常选用的穴位通常以足阳明经穴和任脉经穴为 主 [26-27] 。

从研究结果来看,腹三针能有效降低 NDSI 评分, 升高 NDQLI 评分,降低中医症状积分。 在有效提升生活 质量的控制、 食品领域评分方面,腹三针较穴位对照组 及药物对照组为优;在有效提升生活质量的干扰、 睡眠 领域评分及降低中医症状评分方面,腹三针较药物对 照组为优。 临床疗效评定,腹三针也较穴位对照组及药 物对照组为优。

研究结果提示,腹三针与穴位对照组在减轻 FD 患 者症状及改善其生活质量方面存在差异。这里首先体 现了腹三针的特定穴属性。中脘、天枢都属特定穴, 中脘是八会穴的腑会、胃募穴,天枢为大肠募穴。FD 属中医学“胃痞” “胃脘痛”,病位在胃,腑会与六腑之 一的胃有极其重要的关联,有 “六腑之病,选腑会中脘” 之说 [15] ;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胸腹部的腧穴,《素问》 有腑病取募穴的论述。 研究显示,针刺治疗 FD 处方中, 特定穴占使用腧穴总数的 83.47%。研究同时显示,针 刺特定穴较针刺邻近的非特定穴、非经非穴具有效应 优势 [16] ,这与本研究结果相吻合。其次,不少实验研究 显示中脘、 天枢能有效促进胃动力、 调节胃肠激素 [28-30] 。

最后,腹三针虽为我们首次提出,首次组合,不过检索 相关文献显示,中脘、天枢都是治疗 FD 高频使用腧 穴 [31-35] ,分列治疗 FD 最高频使用腧穴第 2、第 4 位 [33] 。 本研究结果证实针刺能有效干预 FD,同时显示腹 三针作为特定穴组合在有效干预FD,减轻FD患者症状、 改善 FD 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有更加明显的作用。 综上 所述,腹三针能有效调节 NDI 这一国际公认的评价 FD 的金指标,改善 FD 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在中医症状量 化和综合疗效评价方面均体现其干预 FD 的有效性,具 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来源:上海针灸杂志 作者:戴明 方晓燕 吴燚雯 曹菲 陈卉怡 徐前方 宋毅 倪承浩 裴建

上一篇:中医推拿在治疗小儿消化不良上有非常好的疗效

下一篇:消化不良按摩疗法 穴位敷贴疗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