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肠胃病>胃炎>正文

小儿胃痛 治宜平调寒热顾护脾胃 临床案例

鲁艳芳运用自拟加减泻心汤治疗小儿胃脘痛经验总结

鲁艳芳, 教授,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人才, 武汉市中青年名中医, 湖北 省首届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 学会儿科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委 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全 国中医药促进会综合儿科分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中医中 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民盟湖北省体育卫 生工作委员会委员; 从事儿科教学、 临床及科研工作 3 0 年, 主持及参加科研课题 1 2 项, 曾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 二等奖,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擅长 治疗小儿肾脏及肺系疾病, 对肾病、 肾炎、 血尿及咳喘、 鼻 炎、 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治疗有独特见解。

胃脘痛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系疾病之一, 临床以胃脘 部疼痛不适为主要症状, 可伴有腹胀、 恶心呕吐、 厌食、 反 酸、 口臭等症状。胃脘痛的记载首见于《 素问·五常政大 论篇》 。西医中的急慢性胃炎、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黏 膜脱垂、 胃痉挛、 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神经症、 十二指肠 炎、 胰腺炎等与本病相似 [ 1 ] 。该病大多预后良好, 部分患 儿因失治误治导致病情迁延, 损伤胃络而致呕血、 便血。 西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主要包括: 抗酸药( 碱性抗 酸药、 H 2 受体拮抗剂、 质子泵抑制剂) 、 黏膜保护剂、 微生态 制剂、 助消化药、 止吐和胃肠动力药、 泻药与止泻药等 [ 2 ] , 但 存在疗程长、 个体耐药等问题 [ 3 ] 。鲁艳芳教授运用中医辨 证论治, 自拟加减泻心汤治疗胃脘痛疗效显著。笔者有幸 随师伺诊, 得其悉心指导, 现将其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小儿脾胃特点概述

小儿脏腑娇嫩, 伴随年龄增长, 脏腑形态和功能日趋 完善、 充盛, 小儿时期五脏六腑的形和气相对不足, 尤其是 肺、 脾、 肾。万全在《 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 中 提出: “ 五脏之中肝有余, 脾常不足, 肾常虚……人皆曰肝常 有余, 脾常不足, 予亦曰心常有余, 肺常不足……此所谓有 余不足者, 非经云虚实之谓也。 ” 吴鞠通运用阴阳理论对小 儿生理特点加以概括, 《 温病条辨·解儿难》 中有“ 小儿稚 阳未充, 稚阴未长者也” 。小儿在形体结构上脾胃脆薄, 在功能上脾常不足而虚弱, 而小儿为纯阳之体, 生机蓬 勃, 发育迅速, 水谷精微需求量相对较大, 脾胃负担较重。 小儿脾常不足, 脾胃发育不完善, 脾胃之体成而未 全, 脾胃之气全而未壮, 加之小儿智识未开, 饮食不知节 制, 易过食冷饮、 生冷瓜果、 肥甘辛辣油炸之品。伴随年 轻家长缺乏相关育儿知识, 喂养不当, 冷暖不能适时调 整, 疾病及用药致使脾胃损伤, 胃气失和, 气机凝滞, 胃 络失于濡养而引发胃脘痛。鲁艳芳教授认为小儿疾病 发生之后, 传变迅速, 在邪正交争中易见寒证邪炽化热, 热证伤阳转寒, 或寒热错杂、 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

2  治宜平调寒热, 顾护脾胃

鲁艳芳教授认为小儿寒热不自知, 冷暖不能自调, 饮食不能节制, 容易损伤脾胃, 脾胃损伤而生寒, 邪滞气 郁而为热, 寒热错杂, 以致脾胃不和, 升降失司, 气机壅 滞, 而成胃脘痛病。因此临床以寒热错杂证最为多见, 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疼痛不适、 恶心呕吐、 反酸嗳气、 呃逆 等。婴幼儿语言系统未发育完善, 不能自觉描述不适 感, 但追问其家属可能了解患儿平素纳食欠佳、 时有口 臭等, 可协助诊断。鲁艳芳教授自拟加减泻心汤治疗小 儿胃脘痛, 方药组成: 姜半夏、 干姜、 黄连片、 吴茱萸、 白 芍、 玄胡索、 炒川楝子、 当归、 川芎、 煅瓦楞子、 九香虫、 高 良姜、 香附、 炙甘草等。方中重用姜半夏, 以辛开散结, 化痰消痞, 配干姜、 黄连苦辛通降, 开痞散结, 取半夏泻 心汤之法, 但不拘泥于诸药及其药量。考虑小儿脏腑、 阴阳稚嫩均易受损, 寒冷药物易伤脾胃, 处方用药遵循 寒热并用的原则, 既要重视保护稚阴, 又要保护稚阳, 以 阴阳调剂为要, 避免峻补峻泄, 故只取黄连, 3药共为君 药。吴茱萸性热, 味辛苦, 散寒止痛, 降逆止呕, 《 本草经 疏》 曰: “ 吴茱萸, 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 则中自温、 气自 下, 而诸证悉除。 ” 白芍苦酸, 养血敛阴, 柔肝止痛, 《 神农 本草经》 曰: “ 主邪气腹痛……止痛, 利小便, 益气。 ” 黄连、 吴茱萸、 白芍共用, 寓戊己丸之意, 黄连、 白芍性寒, 吴茱 萸性辛热, 热制黄连而不寒凝, 辛制白芍而不敛邪, 能清 泻肝胃, 降逆止痛。玄胡索性温, 味辛苦, 可活血行气止痛, 《 本草纲目》 曰: “ 延胡索, 能行血中气滞, 气中血滞, 故 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盖延胡索活血化气, 第一品药 也。 ” 炒川楝子行气止痛, 与延胡索同用, 寓金铃子散之 义, 可治热证胃痛。九香虫咸温, 可理气止痛, 温肾助阳, 《 本草纲目》 曰: “ 主治膈脘滞气, 脾肾亏虚, 壮元阳。 ” 胃脘 部气机凝滞, 胃络失养发为痛症, 故加当归、 川芎养血通 经, 共为臣药。煅瓦楞子制酸止痛, 为佐药。炙甘草调和 诸药, 为使药。诸药相伍, 共奏平调寒热、 行气止痛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半夏泻心汤具有抗溃疡、 保护胃 黏膜、 改善胃黏膜微循环灌注, 以及抗炎、 抗菌、 抗病毒、 抗 缺氧、 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 4 ] 。半夏与黄连均有显著抑 制胃液分泌的作用 [ 5 - 6 ] , 对多种原因所致的胃溃疡有预防 和治疗作用。吴茱萸对胃肠痉挛有对抗作用 [ 7 ] 。白芍有 解痉镇痛的作用 [ 8 ] 。瓦楞子中含有碳酸钙, 能中和胃酸 [ 9 ] 。

3  临床案例

案例 1 :

患儿, 男, 6 岁 3 个月, 2 0 1 7 年 1 月 2 1 日初 诊。以“ 间断腹痛 1 周” 为主诉就诊。 1 周前因饮食不节 出现胃脘、 脐周疼痛, 数分钟可自行缓解, 矢气多, 喜热 饮, 无腹胀, 无呃逆反酸, 无恶心呕吐, 无呕血黑便, 大便 2 ~ 3d1 次, 稍粘马桶, 成形, 条状。查体: 精神一般, 呼 吸平稳, 咽峡淡红, 双侧扁桃体 Ⅰ 度肿大, 心肺听诊无异常, 胃脘部压痛明显, 舌质偏红, 舌苔薄白, 脉滑数。诊断为胃 脘痛, 寒热错杂证。予自拟加减泻心汤以平调寒热, 行气 止痛。

方药组成: 姜半夏 6g , 干姜 3g , 黄连片 3g , 吴茱萸 3g , 玄胡索 1 0g , 炒川楝子 1 0g , 桔梗 6g , 浙贝母 1 0g , 煅瓦 楞子 1 5g ( 先煎) , 九香虫 1 0g , 白芍 1 0g , 炙甘草 3g , 当归 1 0g , 川芎 6g , 车前草 1 5g , 五灵脂 1 0g , 炒蒲黄 1 0g , 高良 姜 6g , 香附 1 0g 。

7 剂免煎颗粒, 开水冲服, 每日 1 剂, 分 3次服用。患儿1周后复诊, 胃脘痛及腹痛均已缓解。

案例2 :

患儿, 女, 5岁, 2 0 1 7年2月1 5日初诊。以 “ 间断胃脘痛伴腹痛1周” 为主诉就诊。 1周前无明显诱 因出现胃脘痛, 数分钟可自行缓解, 偶有脐周疼痛, 伴呃 逆, 无反酸嗳气, 无恶心呕吐, 无便血黑便, 纳食欠佳, 大 便干结。查体: 精神正常, 呼吸平稳, 咽峡淡红, 双侧扁桃 体 Ⅱ 度肿大, 心肺听诊无异常, 胃脘部轻压痛, 舌质不红, 舌苔白厚, 脉弦数。诊断为胃脘痛, 寒热错杂证。予自拟 加减泻心汤以平调寒热, 行气止痛。

方药组成: 姜半夏 6g , 干姜3g , 黄连片3g , 吴茱萸3g , 玄胡索1 0g , 炒川楝 子1 0g , 桔梗6g , 煅瓦楞子1 5g ( 先煎) , 乌贼骨1 0g ( 先 煎) , 九香虫1 0g , 白芍1 0g , 炙甘草3g , 当归1 0g , 川芎 6g , 炒莱菔子1 0g 。 7剂免煎颗粒, 开水冲服, 每日1剂, 分3次服用。 1周后电话随访, 胃脘痛及腹痛均已缓解。

按语: 案例1患儿在加减泻心汤的基础上, 加桔梗、 浙贝母宣肺利咽, 加五灵脂、 蒲黄活血祛瘀, 散结止痛, 加高良姜、 香附行气疏肝, 散寒止痛, 方中寓有失笑散、 良附丸之义。案例2患儿在加减泻心汤的基础上, 加桔 梗载药上行, 宣肺利咽, 加乌贼骨加强制酸功效, 加炒莱 菔子消食除胀, 降气化痰。诸药合用平调寒热, 行气止 痛, 效果明显。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易巍 鲁艳芳

上一篇:居家防治慢性胃炎的几个中医妙招

下一篇:难治胃脘冷验案1则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