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肠胃病>胃炎>正文

探讨脾虚湿瘀型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规律

自拟莪黄和胃汤联合雷贝拉唑钠治疗脾虚湿瘀型慢性胃炎30例临床观察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之一, 多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性反应。该病易反复发作, 大多病程迁延, 症状缠绵难愈[1]。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呕吐”“嘈杂”等范畴, 表现为胃脘部疼痛, 伴有胀满、反酸、呕吐、嗳气、呃逆等症状。西医治疗本病易反复迁延,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甚至造成焦虑、抑郁状态。笔者运用自拟莪黄和胃汤联合雷贝拉唑钠治疗脾虚湿瘀型慢性胃炎, 探讨脾虚湿瘀型慢性胃炎的治疗规律,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住院的60例脾虚湿瘀型慢性胃炎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13例, 女17例;平均发病年龄47.9岁;发病时间2~9年, 平均4.9年。对照组男16例, 女14例;平均发病年龄49.57岁;发病时间1~10年, 平均5.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中诊断标准。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部无规律性疼痛、上腹饱胀不适、早饱、嗳气、反酸、食欲减退、倦怠乏力、呕吐等。 (2)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3]《中医内科学》[4]。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痞闷, 嗳气, 吐酸, 纳呆, 腹胀, 乏力, 舌淡暗, 苔白腻, 脉沉细或濡弱等。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者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长期服用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 且不能停用者;合并有心血管、肺、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 (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10076) 口服, 每次10mg, 每日2次。3周为1个疗程。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拟莪黄和胃汤口服。药物组成:莪术10g, 黄连片5g, 党参片15g, 白术15g, 陈皮15g, 厚朴10g, 山药30g, 生薏苡仁30g, 砂仁6g (后下) , 枳壳15g (中药购自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中药房, 山西省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为20180911) , 每日1剂, 水煎, 早晚分服。3周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拟定。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证候积分减少率≥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 证候积分减少率≥70%且<95%;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 证候积分减少率≥30%且<7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甚或加重, 证候积分减少率<30%。证候积分减少率=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 (%) ]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 症状积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脾虚湿瘀型慢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脾虚湿瘀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4 讨论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 临床以上腹部疼痛、胀满、嗳气、反酸、嘈杂、食欲减退等为主要表现。常见的原因有外邪犯胃, 饮食伤胃, 情志不畅, 脾胃虚弱。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 实者壅而失降, 虚者则滞从中生, 故通降乃治胃炎之大法[6]。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 脾喜燥而恶湿, 主运化水湿。脾气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 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 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中医有“中焦生湿邪”之说, 因此湿邪成为致病的主要原因, 健脾者当以湿论治, 治疗方法主要为清热化湿、健脾化湿、苦寒燥湿等, 以达到祛除湿邪的目的[7]。胃居中焦, 主受纳, 腐熟水谷食物, 故有“水谷之海”之称。胃主通降, 以通为用, 以降为和。肝与脾胃同居中焦, 肝主疏泄, 调畅全身气机, 助脾胃之气升降, 疏泄胆汁有助脾胃消化, 脾升胃降又有助于肝的气机条达。若肝失疏泄, 气机郁滞, 横逆乘脾, 使脾失健运, 脾气壅滞, 滞从中生。脾虚生湿, 日久化热, 湿热互结, 致使血行不畅, 故而形成血瘀。脾胃在生理上以和降为顺, 在病理上因湿瘀滞而病, 所以慢性胃炎本虚主要表现为脾虚, 标实主要表现为湿热、血瘀和气滞, 故虚、湿、瘀、滞为本病的主要病机。
 
自拟莪黄和胃汤是在健脾行气药物的基础上加用莪术、黄连, 以健脾行气化湿、清热活血为法辨证加减, 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黄连为苦寒清热燥湿之品, 以清泻胃火见长, 用于治疗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黄连有较强的广谱抗生素样作用, 特别是在胃肠平滑肌兴奋与抑制方面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黄连的药理作用在治疗慢性胃炎中发挥了独特的效果, 有清胃祛湿、和胃止痛的功效。莪术为活血化瘀类中药, 使用剂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作用的大小, 少量使用可消食开胃, 中量使用可行气除胀满, 大量使用可消积破血, 治癥瘕[8]。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莪术中含有挥发油, 主要成分为姜素, 有兴奋胃肠平滑肌的功效, 能改善胃肠黏膜的血液循环, 起到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莪术还有健胃、镇痛等作用[9]。在临床中合理适量使用莪术治疗慢性胃炎, 使胃肠黏膜的血液得到充分循环, 使局部病灶缺血、缺氧情况得到改善, 从而使胃部病变组织向正常组织恢复[10]。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与饮食、环境因素、自身免疫、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等损伤胃黏膜, 导致胃黏膜防护功能减弱有关。治疗多以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动力、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等药物为主, 但由于服药周期长, 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病情容易反复或加重, 往往导致患者依从性下降, 直接影响疗效。慢性胃炎以脾虚为本虚, 兼有湿、热、滞、瘀等标实, 结合中医脏腑相关理论及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 本研究采用自拟莪黄和胃汤健脾以补本虚, 行气化湿、清热活血以去标实, 取得显著的疗效, 值得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 自拟莪黄和胃汤联合西药治疗脾虚湿瘀型慢性胃炎效果显著。但本课题研究样本量较少, 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继续扩大样本量, 以验证和完善该课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爱华.慢性胃炎的治疗[J].医学信息, 2009, 1 (7) :261-262.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2017年, 上海) [J].中华消化杂志, 2017, 37 (11) :721-738.
[3]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2017) [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 (7) :3060-3064.
[4]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101-102.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6]王长洪.辨治慢性胃炎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 1999, 26 (10) :435.
[7]韩文功.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5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8, 22 (6) :38.
[8]郭云协.对药三棱莪术治疗胆胃病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 2006, 33 (12) :1643.
[9]杨桂平, 丁济民.莪术为主治疗消化性溃疡62例[J].湖北中医杂志, 2003, 25 (11) :42.
[10]郑昱, 牟慧琴.三棱莪术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患者胃黏膜血循环的影响及疗效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3, 11 (5) :296-297.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赵小婷 张爱红

上一篇:瑶药三钻散联合瑶医脐药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34例简

下一篇:胃溃疡 艾灸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的作用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