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肠胃病>胃肠疾病>正文

隔姜温针灸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案

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腹部手术后早期出现的并发症之一,多是因为手术后胃肠调控功能异常导致的以胃排空障碍,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胃动力紊乱综合征[1]。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胀痛、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部叩诊有振水音等。国内报道PGS发病率为0.6%~7%,国外报道为5%~10%,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一般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胃手术区域迷走神经受损、胃泌素下降,术后解剖生理改变等有关[2,3]。PGS一旦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机体恢复和生活质量。笔者采用隔姜温针灸法治疗1例PGS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分享验案如下。
 
患者,男,58岁,2018年8月16日初诊。主诉:腹胀,进食困难10d。患者于2018年8月4日因胃癌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术后2d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进食后加重,甚则食入即吐,伴有恶心、呃逆等症状。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示胃排空障碍,提示:胃瘫。遂给予禁食禁水、持续胃肠减压、严格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肠道内外营养支持及应用促胃动力药物胃复安等治疗,未见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本院针灸一科救治。入院时症见:上腹部胀满不适,喜温喜按,厌食,时有恶心,呕吐,呃逆,无矢气,尿量少,10余日未排便,睡眠欠佳。查体:体温(T)36.4℃,脉搏(P)86次/min,呼吸(R)20次/min,血压(BP)130/86mm Hg(1mm Hg=0.133kPa)。神志清楚,精神萎靡,形体消瘦,面色暗黄,语声低微,四肢不温,持续胃肠减压1 200mL/日,鼻胃管营养支持,腹部切口愈合良好,上腹部触诊柔韧感减弱,按压有呕吐感,胃部叩诊振水音阳性,听诊肠鸣音减弱。舌暗淡,苔白腻,脉沉细弱。西医诊断:术后胃瘫(PGS);中医诊断:痞满(脾胃虚弱型),治宜温胃止呕,健脾化湿,理气行滞,培补元气,采用隔姜温针灸治疗。取足三里(双)、中脘、天枢、关元、内关(双)、三阴交(双)等穴位。将新鲜的老姜切为直径2cm、厚0.2~0.3cm的薄片,中间用三棱针刺数孔,孔以针柄顺利穿过为准。将艾条切成段状,长度约2cm,备用。操作方法:嘱患者仰卧位,腧穴皮肤局部常规消毒后,使用0.30mm×40mm安迪牌毫针直刺中脘、天枢、内关、三阴交15~20mm,内关用泻法,三阴交用补法,其余各穴平补平泻。足三里直刺25~30mm和关元向下斜刺25~30mm,施提插、捻转补法。得气后,把穿有小孔的姜片从针柄的末端穿过,使姜片贴于皮肤,再将艾段插于针尾,点燃临近皮肤的一端,使针和姜片变热(内关以针刺为主,不用灸法),此时患者能感觉到胃脘部有温热感,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准。若患者灼热不耐受,取医用镊子调整艾段,以免灼伤皮肤。艾段燃尽,清理灰烬。每穴灸3壮,每日治疗1次。治疗第2日后,持续胃肠减压减至1 000mL/日,腹部胀满感、恶心,呃逆减轻,有排矢气。治疗第3日后,持续胃肠减压减至700mL/日,腹部胀满感、恶心明显减轻,呃逆频率减少,面色红润,肢温,精神好转。治疗第5日,持续胃肠减压减至300mL/日,拔除鼻胃管,有饥饿感,可进食粥糜,精神较前好转。治疗第6日后,持续胃肠减压<100mL/日,患者自述腹部胀满感消失,无恶心、呃逆感,大便每日1次,量少,质稀,小便正常,排气正常。治疗第8日后,不适症状均明显好转,拔除胃肠减压管,大便成形,两日1次,可进食易消化食物。继续治疗1周,患者痊愈出院,嘱患者注意休息,近1个月内禁食辛辣、生冷、油腻等食品,以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主。经电话随访2周预后良好,未见复发。
 
按语:术后胃瘫综合征应归属于中医“痞满”“胃反”“纳呆”等范畴,病位在胃,但与肝、脾有关。究其本源,多是由于手术创伤损伤正气,脾胃虚弱;脾胃脉络受损,脾失健运,津液不能运化;胃失和降,传导失司,加之手术创伤后气滞血瘀,腑气不通,浊气上逆所致。本病是以脾胃虚弱为本,中焦受阻,气滞、血瘀、饮停为标的虚实夹杂证候。目前现代医学治疗PGS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采用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间断用温盐水冲洗胃部、肠内外营养支持、应用促胃动力药等[4],但临床效果不佳,具有一定不良反应,且治疗费用高,不易被患者接受。隔姜温针灸是集针刺和隔姜灸法于一体的治疗方法。姜是治疗反胃、呕吐最有效简便的方法,被称为“呕家圣药”,利用姜之特性,再借助灸火之热力,达到加强温通经络、补益脾胃、疏通胃气的效果。正如《医学入门》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学术特色,安全性好,无不良反应,更绿色,更健康,是治疗术后胃瘫的理想方法之一。
 
《医学启源》载“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故选穴关元,培元固本,补益温中,调整胃肠功能。“六腑以通为用”,故取天枢疏调胃腑,理气行滞,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所说“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用各殊也”。“肚腹三里求”,足三里为胃经合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要穴,且“合治内腑”,具有调理脾胃、理气活血、扶正培元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可增强幽门括约肌收缩振幅和收缩频率,使胃蠕动波幅升高,加强胃肠蠕动,推动胃排空[5]。《针灸甲乙经·卷九》曰:“腹胀不通,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中脘主之。”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会,又是任脉与手太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与足三里合募相配,共同调理腑气。内关为手厥阴络穴,通于阴维脉,手厥阴经脉下膈、络三焦,阴维主一身之里,有宣通上中二焦的作用[6],主治腹胀、腹痛、呕吐等。三阴交为足太阴、少阴、厥阴交会穴,主治腹胀、泄泻、脾不运化水湿等症。诸穴配伍,共奏扶助正气、温补脾胃、通腑导滞、理气活血、调畅中焦气机的功效,从而促进PGS患者胃肠蠕动和胃肠调控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本疗法操作简单,安全经济,疗效较好,患者接受度良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讨论研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国庆.加味大承气汤联合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7,9(13):76-77.
[2]侯献兵,周立芳,巩春江.术后胃瘫验案[J/CD].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7,6(3):110-111.
[3]陈纪凤双,翟秀芳.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胃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43例[J].河南中医,2015,35(12):3124-3125.
[4]陕飞,季加孚.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33(4):340-343.
[5]林亚平,钱力伟,刘凌宇,等.针刺足阳明经腧穴对胃运动功能的影响[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17(1):57-60.
[6]陈振虎,徐发彬.针刺“胃三针”治疗手术后胃瘫综合征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2,31(7):496-497.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杨春白雪 吴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上一篇:呃逆,反复呃逆 足三里穴位注射

下一篇:消化性溃疡中医治疗方法 温中健脾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