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肠胃病>便秘>正文

中药脐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功能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性肠病,表现为排便频率减少,排便困难,时有不尽感,腹部胀满等,主要症状为排便费力、硬便、想排便但无排便感,排便频率减少或有排便不尽感,排便每周少于3次,每日粪便重量<35g或≥25%的时间感到排便费力,结肠转运时间延长[1]。本研究观察52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采用中药脐贴治疗的疗效,并验证其高效性、安全性、适用性及可推广性,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金华市中心医院中医科收治的103例功能性便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和治疗组(52例)。对照组男18例,女33例;年龄44~85岁,平均(61.51±6.63)岁;病程2~23个月,平均(12.57±4.06)个月。治疗组男20例,女32例;年龄45~85岁,平均(62.62±6.05)岁;病程3~24个月,平均(12.88±3.57)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西医诊断符合《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标准》中的相关标准[2]:排便费力、粪便硬或呈块状、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梗阻和阻塞感、用手操作以促进排便、排便少于每周3次,满足2条或以上;不用缓泻药几乎没有松散大便;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不充分。(2)中医诊断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诊断标准[3]:大便量太少、太硬、排出困难;或合并特殊症状,如长时间用力排便、直肠胀感、排便不尽感,甚至需用手法帮助排便,在不使用泻剂的情况下,7d内自发性排空粪便不超过2次或长期无便意;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
 
1.3 排除标准
患有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者;有消化道手术史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白血病等重大原发性疾病者;精神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近期服用过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或正在接受其他干扰性药物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乳果糖口服液治疗。乳果糖口服液(丹东康复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890057,10mL∶5g)每次口服10mL,每日3次。5d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4个疗程。
 
2.2 治疗组
采用中药脐贴治疗。(1)制法和治疗方法:将火麻仁、生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番泻叶、冰片按照3∶2∶2∶2∶1∶1∶1的比例捣碎,加凡士林调成膏糊状,制成大小约1.5cm×1.5cm、厚度约0.3cm的脐贴,共20贴(120g),敷于肚脐(神阙),8h后取下,每日1次。5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2)注意事项:贴敷后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水疱、瘙痒等过敏现象,立即停止使用,及时进行外科处理;儿童慎用;脐贴需现用现配,以防药物挥发,确保脐贴的牢固性,以免移位或脱落。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便秘症状评分及安全性。便秘症状包括排便频率、排便速度、便质、粪量、排便困难度、排便不尽感、腹部胀满。采用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C-SYM)、Bristol粪便性状评估表(BSFS)制定症状分数评定表[4],便秘症状量化评分见表1。
 
便秘症状量化评分表
表1 便秘症状量化评分表
3.2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便秘明显改善,排便频率、速度、便质等正常;显效:便秘有所改善,排便频率、便质等接近正常,且分数较前减少2/3;好转:排便频率、便质等有所好转,且分数较前减少1/3,不足2/3;无效:便秘无改善或改善情况轻微,分数减少不足1/3。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及好转率之和。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便秘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便秘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便秘
表2 两组功能性便秘患者治疗前后便秘症状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两组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3 两组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水疱、瘙痒、内分泌紊乱、肿块等不良反应。
 
4 讨论
西医认为,便秘的发病机制与脑-肠轴异常、胃肠动力障碍、Cajal间质细胞异常、激素异常、神经递质异常及排便动力学异常等密切相关[5]。(1)脑-肠轴异常及心理因素:脑-肠轴是由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形成的双向神经-内分泌网络系统[6],并因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变化。(2)Cajal间质细胞异常:Cajal间质细胞是胃肠道平滑肌的起搏细胞,产生慢波电位并传导电活动,同时参与神经递质信号的传导[7]。因此,Cajal间质细胞数量和功能的缺失能引起肠道神经系统和平滑肌之间的信息传导障碍,最终引起便秘。张旭[8]研究发现,消化道Cajal间质细胞减少及分布异常是引起慢传输型便秘患者肠道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3)激素、神经递质异常:激素和神经递质对胃肠道运动具有调节作用。(4)排便动力学异常:正常的排便过程依靠结肠蠕动和盆底肌肉共同作用完成。首先,饮食物经过胃、小肠的消化吸收后形成残渣进入结肠,结肠吸收部分无机物质及水分,在肠道细菌作用下逐步形成粪便,结肠蠕动推动粪便在肠道内行进,并储藏于降结肠至乙状结肠处,当粪便被推入直肠腔时,刺激肠壁内的机械感受器,经神经传递至大脑皮层,产生便意,继而引发排便反射,盆底肌、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相继呈舒张状态,使盆底下降,肛直角变大,肛管内压力下降,粪便排出体外。整个排便过程环环相扣,任何一环受到干扰都会导致排便障碍,形成便秘。此外,膳食纤维摄入减少、缺乏运动锻炼、滥用泻药等均会导致功能性便秘。
 
乳果糖属于渗透性泻药,可治疗功能性便秘。乳果糖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双糖,具有双糖的渗透活性,可使水、电解质保留在肠腔而产生高渗效果。乳果糖可被分解为乳酸、醋酸等低分子有机酸,酸性成分增多使肠内渗透压进一步升高,使肠道内保留更多的水分,从而产生软化大便、导泻的作用。此外,乳果糖作为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可增加肠道益生菌的含量,抑制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生长,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9]。
 
功能性便秘可归于中医“脾约”“便秘”“腹痛”等范畴。《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便秘这一症状,称其为“后不利”“大便难”。便秘的基本病机为大肠传导失常,按照其症状可分为热结津亏、气机郁结、阳虚阴寒、气血阴阳亏虚等类型[10]。便秘的病位在大肠,但同时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关系密切,是多脏腑功能失衡的表现。
 
本研究中治疗组的治疗原则为泄下热积,行气化湿,尤其适用于热秘型功能性便秘。其中生大黄,性苦、寒,归大肠、胃、脾、心包经,为攻下猛药,具有攻积、泄热、凉血、下瘀血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大黄能增加大肠蠕动频率,抑制肠道内水分的吸收[11]。厚朴是木兰科植物厚朴的根皮,性苦、温,归大肠、肺、脾、胃经,具有下气除满、燥湿消痰之效,主治腹胀便秘,多与大黄、枳实同用,可峻下热结。枳实性寒,归脾、胃经,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痞之效。研究发现,枳实中的二氢黄酮类、挥发油类成分在抗抑郁或促进胃动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2]。火麻仁性平,归脾、胃、大肠经,润肠通便,能刺激肠黏膜,使分泌增加、蠕动加快,减少大肠吸收水分,且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13]。芒硝性寒,味咸、苦,归胃、大肠经,具有润燥软坚、泻下通便之效,穴位贴敷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较好[14]。番泻叶性苦、寒,味甘,具有泄热导滞、润肠之效,可广泛应用于里实热证者,但应严格控制服用剂量[15]。冰片具有传导性,可促进各种药物的渗透与吸收[16]。
 
中药敷脐疗法是常用的中医外治疗法。本研究中贴敷穴位是神阙,神阙“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阳居阴位”[17]。神阙穴处皮肤较薄,直接与腹膜相连,血管丰富,渗透力较强,药物贴敷于神阙后,药效经透皮作用吸收,扩散至全身,可增强胃肠蠕动功能,达到治疗便秘的效果[18]。中药敷脐疗法中药物经皮肤吸收发挥药理作用,直达病所,药力专一且疗效明显[19]。
 
此外,功能性便秘的发病原因多样,须通过详细全面的问诊,辅以相关检查,分析便秘症状特点,确定因人而异的脐贴中药比例,辨证施治。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便秘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中药脐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性。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可见其安全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患者病情均好转,可见其适用性。中药脐贴治疗功能性便秘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医学发展是一个阶梯向上的过程,并在不断地完善,各种治疗方法均有其优势和局限。但对绝大多数功能性便秘患者而言,中药脐贴治疗是一个安全、有效、经济的选择,具有标本同治、整体调节、不良反应少及成本低的优势。同时,可辅助相关物理治疗,如适当体育锻炼、纠正排便习惯、增加水分摄入等。因此,及早建立统一的辨证、疗效评价体系,加强中医药研究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筛选有效的中药脐贴配伍,对中药脐贴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余尔慧 徐俊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

上一篇:穴位贴敷联合TDP神灯照射防治肛肠病术后便秘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火针通便疗痼疾 针灸治便秘 精选腧穴通肠腑 埋线代针效缓恒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