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肠胃病>便秘>正文

功能性便秘运用健脾润燥方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治疗脾虚肠燥型慢传输型便秘临床研究
 
慢传输型便秘属于功能性便秘, 又称之为排空延迟或结肠无力。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习惯的改变, 运动量的下降, 其发病率逐年增高。笔者近年运用健脾润燥方穴位贴敷治疗脾虚肠燥型慢传输型便秘临床疗效满意, 临床上脾虚肠燥型慢传输型便秘最为多见, 为减少患者的痛苦, 进一步研究健脾润燥方穴位贴敷的临床疗效, 笔者于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对160例脾虚肠燥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做了临床观察,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0例脾虚肠燥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均来自菏泽市中医医院门诊, 应用单盲法, 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80例。治疗组中男20例, 女60例;年龄20~70岁, 平均 (31±8) 岁;病程最短2个月, 最长6年, 平均 (3.0±0.4) 年。对照组中男22例, 女58例;年龄18~69岁, 平均 (31±9) 岁;病程最短2个月, 最长7年, 平均 (3.0±0.3) 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罗马Ⅲ标准[1]及2013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2013年, 武汉) ”标准[2]制定。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3]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并且符合脾虚肠燥证, 主症为大便干结, 秘结不通, 或排出不畅;次症见乏力自汗, 气短食少, 困倦懒言;舌淡苔薄白, 脉沉细或脉细弱。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慢传输型便秘诊断标准及便秘中医脾虚肠燥主症表现和至少一项次症, 或有兼夹证候表现的辨证标准; (2) 年龄18~70岁; (3) 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1) 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便秘; (2) 梗阻性便秘和混合型便秘; (3) 异物性等器质性疾病导致的便秘; (4) 拒绝签知情同意书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口服莫沙必利胶囊 (上海医药集团信谊制药总厂, 5 mg/粒) , 每次5 mg, 每日3次;口服乳果糖口服液 (杜密克, 苏威制药公司, 15 mL/袋) , 每次15 mL, 每日3次;均饭前30 min服用, 服用2周。
 
2.2 治疗组
给予健脾润燥方穴位贴敷。穴位贴敷中药组成为大黄10 g, 槟榔15 g, 火麻仁20 g, 太子参15 g, 黄芪20 g, 当归15 g, 芒硝5 g (中药免煎颗粒由菏泽市中医医院药剂科提供) , 用甘露醇把以上药物调匀, 分成3等份用敷贴贴于神阙、天枢、关元穴, 每次2~3 h, 应用2周。
 
要求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加饮水、增加饮食纤维的补充, 同时定时排便, 饮食清淡易消化。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2周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便秘主要症状积分及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全部患者治疗前均进行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胃肠钡餐X线检查, 以排除器质性病变;治疗前后均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检查。
 
便秘主要症状积分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2005年2月依据“粪便性状Bristol分级标准”设计的便秘症状评估表制定[5]。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的《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5]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断分案》[6]的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 大便性状正常, 表现为成形软便, 排便次数1~2 d一次, 排便通畅无困难, 便后无残存感。
 
显效:便秘症状明显改善。
 
有效:便秘症状有好转。
 
无效:便秘症状无改善。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1。
 
3.4.2 两组治疗前后便秘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便秘主要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治疗后排便频率、排便时间、大便性状、排便困难程度积分低于对照组 (P<0.01) , 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后排便频率、排便时间、大便性状、排便困难程度方面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 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便秘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 P<0.05;与对照组比较2) P<0.01
 
3.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发生腹痛5例, 腹泻7例;对照组发生腹痛7例, 腹泻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大便常规, 肝肾功能、心电图无明显变化。两组均没有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3.6 两组复发率比较
治疗组复发2例, 对照组复发13例, 治疗组复发率为2.6%,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 (P<0.05) 。
 
4 讨论
我国成人便秘患病率为4%~6%, 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7]。便秘分为功能性便秘和非功能性便秘 (器质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药物性便秘) 。大部分慢性便秘患者为功能性疾病。功能性便秘包括慢传输型便秘、排便障碍型便秘、混合型便秘、正常传输型便秘4种类型[2]。慢传输型便秘临床治疗时间长, 治疗效果不理想, 易反复发作[8,9,10]。长期便秘不仅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更能加重原有疾病的病情, 还容易引起结肠憩室、肛周疾病、结肠黑便病和泻剂结肠等, 且极易诱发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疾病[11,12]。笔者在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并应用自拟通腑升降汤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13], 但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疗程长、患者依从性差、易反复发作, 长期服用泻药易致结肠黑变病。
 
本研究采用健脾润燥方穴位贴敷治疗脾虚肠燥型慢传输型便秘。穴位贴敷有很多的优点, 药物极少经过肝脏, 也不经过消化道, 减少了药物的有效成分被破坏分解, 可使药物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同时减少了药物内服对胃肠道的刺激, 减少了不良反应和肠道黑变病的发生。而经穴位给药, 药物有效成分可通过经络传感影响多层次的生理功能, 从而产生相互协同作用, 起到生理上的放大效应。神阙穴与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十二经络以及三焦之枢密切相关, 该穴位缺乏皮下脂肪, 吸收药物迅速, 并且传导能力极强, 药物有效成分可随气血运行于全身上下及表里, 从而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14,15], 中药外治多选此穴。天枢为足阳明胃经穴位, 大肠之募穴, 为通便要穴;关元穴属于任脉, 小肠之募穴, 是足三阴经脉与任脉交会穴, 可调理肠腑, 统治小肠、任脉诸经病。三穴合用, 能够起到腑气通降、大便得行目的, 临床疗效显著。石红[16]研究发现穴位贴敷配合药物治疗便秘总有效率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李玉婕等[17]运用隔药灸脐法治疗实证便秘获得满意疗效。凌惠菊等[18]运用穴位贴敷配合艾盐包热熨治疗急性脑卒中后便秘疗效显著。本研究健脾润燥方穴位贴敷方中, 太子参健脾益气生津而润肠通便, 黄芪补中益气润肠通便, 当归补血润燥而通便, 太子参、黄芪与当归相配起到健脾益气、气血双补、润肠通便的功效。槟榔理气消胀、行气导滞, 当归走大肠血分, 养血润燥, 润肠通便, 槟榔偏入大肠气分, 二药相配, 补而不滞, 气血双调[19,20]。大黄清热泻下通便, 有研究表明生大黄敷脐加穴位按摩治疗患者便秘疗效满意[21],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的作用部位在大肠, 不妨碍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能提高结肠远段和中段的张力, 促进排便[22]。火麻仁含脂肪油, 可润燥滑肠, 还能刺激肠黏膜, 使分泌增加, 蠕动加快, 减少大肠吸收水分, 故有泻下作用[23], 芒硝软坚清热通便, 三药合用起到清热软坚、润肠通便之功。甘露醇具有黏性和高渗性作用, 可以调和以上诸药, 同时具有促进药物渗透吸收及润肠的作用。以上诸药合用, 贴敷于神阙、天枢、关元穴, 药物与经穴相辅相成, 共同起到疏调气机升降、健脾除热润肠通便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 健脾润燥方穴位贴敷治疗脾虚肠燥型慢传输型便秘疗效显著, 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后2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92.5%, 对照组分别为87.5%、71.3%, 治疗组疗效显著, 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所有患者均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健脾润燥方穴位贴敷, 经穴选神阙、关元、天枢穴, 药物通过三穴起到疏调气机升降、健脾除热润肠通便之功效, 从而使腑气通降、大便得行, 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临床疗效显著, 复发率低, 无严重不良反应, 方法简便, 患者依从性高, 价格低廉, 值得临床应用。
 
来源:上海针灸杂志 作者:韩维斌

上一篇:便秘,排便费力排便不畅,穴位埋线加中药汤剂济川煎治疗

下一篇:蜜煎导法配合中药热奄包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观察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