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妇产科>子宫疾病>正文

促排卵周期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治疗“通元针法”

“通元针法”改善枸橼酸氯米芬促排卵周期妊娠结局的回顾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 生 育能力下降所引发的家庭和社会问题逐渐凸现出来。 如今,不孕症患病率高达 10%~15%,且呈逐年上升 趋势,其中排卵障碍是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之一,约占 25%~50% [1] ,而诱发排卵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枸 橼酸氯米芬 [2 - 3] (clomiphene,CC)作为临床运用最广 泛的一线促排卵药物,在提高排卵率方面取得了肯定 的疗效,但其属雌激素拮抗剂,可引起子宫内膜和囊 胚发育不同步而出现“高排低孕”现象。近年来,越 来越多医家肯定了针刺联合 CC 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 的临床疗效 [4 - 6] ,在保留 CC 高效促进卵泡发育作用的 同时,通过针刺调整性腺轴功能,弥补 CC 抗雌激素 样作用,提高妊娠率。广州中医药大学赖新生教授根 据 40 余年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赖氏“通元针法” ,其 团队的前期临床研究 [7 - 8] 已证实“通元针法”在不孕症 治疗中的有效性。现将近年来“通元针法”应用于 CC 促排卵周期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 与单用 CC 促排卵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 探究通元针法 在 CC 促排卵周期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于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 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妇科门诊就诊的CC促排卵的患者, 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临 床研究号: ZYYECK[2017]047) , 36 例患者均经三甲医 院诊断为排卵障碍性不孕, 有相关基础体温表、 性激素 检测、超声检查等资料可查。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 36 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通元针法 联合 CC 组(20 例)和 CC 组(16 例) ,两组患者的年 龄、不孕年限、基础性激素(卵泡雌激素(TSH) 、黄 体生成素(LH) 、雌二醇(E 2 ) 、睾酮(T) )水平等一 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具有 可比性,详见表 1、表 2。

1.2 诊断标准

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7 版 《妇产科学》 [9] 不孕 症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0] 有关排卵功 能障碍的诊断标准。性生活正常,排除男方因素, 未避孕 1 年而未妊娠者: ①基础体温记录连续 3 个月 以上呈单相或双相,但高温期不典型或高温期持续< 12 d;②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无周期性变化;③宫 颈黏液结晶检查无椭圆体出现; ④月经前 6 天子宫内 膜检查无典型分泌期变化,或经前期子宫内膜呈分 泌期变化,但与正常月经周期的反应日期相差 2 d 以上; ⑤B 超提示无排卵征象或黄体期 B 超显像见黄 体表现而不孕;⑥血、尿孕酮水平低于黄体期水平。 符合 2 项即可诊断为排卵障碍。

1.3 纳入标准

符合排卵障碍性不孕诊断标准; 年龄 20~40 岁, 确诊排卵障碍性不孕 6 年之内;双侧输卵管通畅;按 研究治疗方法用药、针刺治疗,并且资料完整。

1.4 排除标准

因输卵管、子宫、生殖道畸形、免疫等其他因素 导致的不孕;合并有内、外科严重原发性或继发性疾 病;配偶为男性不育症患者;肾上腺、甲状腺分泌功 能异常; 同时接受多项其他治疗或者未按本研究治疗 方法用药、针刺;近期采用同类药物或联合中药、艾 灸、 耳穴贴压等其他治疗致疗效难以判断或资料不全 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2 治疗方法

2.1 CC 组

于黄体酮撤退性出血或月经周期第 5 天开始口 服 CC(枸橼酸氯米芬片, 《进口药品注册证》证号: H 20040352,规格:50 mg/片)50 mg,每日 1 次, 连续服用 5 d。当 B 超监测卵泡直径达 18 mm 时, 当日行肌内注射 HCG (注射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 国药准字 H 44020672, 规格: 5000 U/支)10 000 U,并指导 24~48 h 内同房。

2.2 通元针法联合 CC 组

枸橼酸氯米芬用法同 CC 组,于黄体酮撤退性 出血或月经周期第 5 天开始施行“通元针法” ,隔日 1 次,月经来潮或治疗期间妊娠则停止治疗。 “通元 针法” [8] 取穴:A 组:天枢、气海、关元、归来、 百会、印堂、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太冲;B 组:心俞、膈俞、肾俞、志室、次髎、膀 胱俞、百会、三阴交、太溪。操作:针刺前嘱患者 排空小便,针刺 A 组穴位时患者采取仰卧位,针刺 B 组穴位时患者采取俯卧位,两组穴位隔次交替针 刺。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找准穴位后,75%乙 醇皮肤常规消毒,针刺时以飞针针法进针,刺手示 指、拇指指尖夹持针柄,进针时刺手的拇指内收、 示指相应外展,通过腕臂力带动腕指力将针弹刺入 穴位,力贯针尖,针随手出。百会、印堂选取0.30 mm× 25 mm 针灸针平刺 15 mm,其中百会向后平刺,印 堂向鼻根方向平刺;天枢、气海、关元、归来、肾 俞、膀胱俞、次髎、曲池、三阴交选取 0.30 mm× 40 mm 针灸针直刺 25 mm;合谷、太溪、太冲选取 0.30 mm×25 mm 针灸针直刺 15 mm;心俞、膈俞、 志室选取 0.30 mm×25 mm 针灸针向脊柱方向呈 45°角斜刺 10 mm。天枢、气海、关元、肾俞、次 髎、足三里均行捻转补法,余穴行平补平泻法,行 相应手法后留针 30 min,出针时手法须轻柔。 两组患者均治疗 2 个月经周期,妊娠则停止 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1)妊娠情况:治疗过程中,监测到排卵后的 第 14 天, 月经仍未来潮则检测血清β-绒毛膜促性腺 激素(β -HCG)水平,超过 10 U/L 则为生化妊娠。 排卵后 28 天经阴道超声检测提示宫腔内孕囊及原始 心管搏动者为临床妊娠,计算临床妊娠率。

(2)子宫内膜厚度和卵泡发育情况:治疗开始 后的每个月经周期,分别于患者月经第 10、12、14 天 经阴道 B 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及卵泡发育情况,根 据卵泡直径调整监测时间,直至排卵。B 超检测到 排卵现象记录为有排卵,以排卵前一次的子宫内膜 厚度和卵泡最大直径为准,否则记录为无排卵,以 有记录的最后一次 B 超检测数值为准,并计算周期 排卵率。 (3)安全性评价:书面记录受试者出现的不良 事件。

3.2 统计学处理

资料收集和整理后建立数据库,采用 Excel 和 Stata 1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 s 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采用 χ 2 检验, 以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妊娠率比较 通元针法联合 CC 组妊娠率为 75.0%,高于 CC 组的 37.5%( P <0.05) ,提示通元针法能提高 CC 促 排卵周期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妊娠率,见表 3。

表 3 两组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妊娠率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妊娠例数 未妊娠例数 妊娠率/%
通元针法联合 CC 组 20 15 5 75.0 1)
CC 组 16 6 10 37.5
注:与 CC 组妊娠率比较, 1) P <0.05。

(2)两组患者治疗后周期排卵率比较 通元针法联合CC组在第1个月经周期观察20例, 在第 2 个月经周期观察 7 例,共观察 27 个周期;CC 组第 1 个月经周期观察 16 例,在第 2 个月经周期观察 11 例,共观察 27 个周期。通元针法联合 CC 组周期排 卵率与 CC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提 示两组改善患者排卵率方面疗效相当,见表 4。

(3)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及卵泡最大 直径比较 治疗后,通元针法联合 CC 组子宫内膜厚度及

表 4 两组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治疗后周期排卵率比较
组别 例数 观察周期/个 排卵周期/个 排卵率/% 通元针法联合
CC 组 20 27 19 70.4
CC 组 16 27 19 70.4
注:周期排卵率=排卵周期数/观察周期×100%。
卵泡最大直径均明显优于 C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均 P <0.05) ,提示通元针法能改善 CC 促排卵 周期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的卵泡质量及子宫内膜容 受性,见表 5。

表 5 两组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和卵泡
最大直径比较 (mm, x s  ) 组别 例数 观察周期/个 卵泡最大直径 子宫内膜厚度 通元针法联合
CC 组 20 27 20.88±6.95 1) 9.35±2.67 1)
CC 组 16 27 14.74±4.94 7.07±2.23
注:与 CC 组同指标比较, 1) P <0.05。

(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CC 组 3 例患者出现胃胀、胃痛、腹胀、恶心等 不良反应,通元针法联合 CC 组未出现药物不良反 应。 通元针法联合 CC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 CC 组 ( P <0.05) , 表明针刺可以减轻因服用药物所产生的 消化系统等方面的不良反应,见表 6。

表 6 两组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不良反应 例数 无不良反应 例数 不良反应 发生率/%
通元针法联合 CC 组 20 0 20 0 1)
CC 组 16 3 13 18.8
注:与 CC 组比较, 1) P <0.05。

4 讨论

排卵障碍性不孕属中医“月经不调” “闭经” “崩 漏” “无子”等范畴,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 “肾 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 ,正常排卵依靠于完整的肾-天癸-冲任-胞 宫生殖轴的调节功能 [11] 。 《圣济总录》指出“妇人所 以无子者,冲任不足,肾气虚寒也” ,不孕症多因肾 气不足、冲任气血失调所致。

赖新生教授临证数十年,从实践中认识到,针灸 之要在于调神,调神之机在于通元。 “通元针法”是 赖老立于阴阳学说的针灸循经取穴方法, 重点以督脉 为主的头部及背部膀胱经五脏背俞穴以贯脊入脑而 通督调神,调节五脏气血功能,以任脉为主的六腑腹 部募穴,以司导周身上下阴阳气机而引气归元,改善 生殖功能,配合五输穴,参以补泻手法。背俞所治为 阳病,腹募所治为阴病,二者兼而取穴则阴阳二气贯 通归元,谓通元法,乃以平为期的针灸理论体系 [8] 。

“通元针法” [7 - 8] 俯卧位取背俞穴, 以心俞、 膈俞 (四 花)为通督调神要穴,根据功能失调的脏腑及五脏背 俞分治五脏理论选肾俞、肝俞、脾俞及命门、次髎等 穴, 临床中还可配合膀胱经第 2 侧线中五神藏的神魂 魄意志加强疗效;仰卧位取腹募穴,以天枢为引导阴 阳之气的主穴,辅以气海、关元、归来等穴;四肢部 取内关、神门、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 头部取印堂、 百会、 四神聪, 根据具体病症辨证加减, 背俞及腹募交替针灸。通过督脉、任脉连接于肾,促 进天癸趋向成熟, 并使任、 冲二脉相通, 作用于胞宫, 从而恢复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功能,使月事以时 下,故有子。

排卵障碍性不孕 [12 - 13] 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下丘脑- 垂体-卵巢轴及卵巢旁/自分泌系统调节机制紊乱, 致 使卵泡发育停滞或闭锁、未成熟卵泡排卵,或卵子排 出障碍,以及黄体功能不全从而影响受孕。现代研 究 [14] 发现,针刺可通过刺激多巴胺系统调节性腺轴 功能,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但单纯针刺促卵泡发育 相对缓慢,疗程较长,患者求子心切,难以坚持。目 前临床上促排卵治疗首选克罗米芬 [15 - 16] , 从受体水平 干扰内源性雌激素的反馈作用, 增加促性腺激素的释 放,加快卵泡生长速度,增加成熟卵泡发育数量,本 研究发现 CC 排卵率可高达 70.4%,但 CC 的抗雌激 素效应使宫颈黏液变稠,不利于精子前向运动,也容 易影响卵子和胚胎质量, 使子宫内膜 DNA 合成受阻, 影响子宫内膜发育,同时可弱化黄体功能,影响受精 卵着床, 最终导致低临床妊娠率 [17] , 本研究中 CC 组 妊娠率为 37.5%, 且存在药物抵抗及一系列胃肠道等 不良作用,故限制了其临床疗效的发挥。正常发育的 成熟卵泡及子宫内膜厚度是受孕成功的重要条件之 一 [18] ,本研究在应用 CC 的基础上加用“通元针法” 治疗,结果显示在子宫内膜厚度、卵泡最大直径及妊 娠率方面,通元针法联合 CC 组均优于 CC 组,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说明“通元针 法”在 CC 高效促排卵的基础上,可以弥补 CC 抗雌 激素样作用, 安全有效地调整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的 性腺轴,改善卵泡质量及子宫内膜容受性,促进内膜 与囊胚发育同步化,进而提高妊娠率。通元针法联合 CC 组在周期排卵率方面与 CC 组相当。故“通元针 法” 作为一项经济、 安全、 有效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 在生殖医学界中值得推广应用 [19] 。

本研究结果表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 孕,可以发挥各种治疗手段的优势起协同作用,为快 速安全地促排卵发育、提高临床妊娠率探索新的途 径。同时,本回顾性研究为进一步设计前瞻性临床随 机对照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证据, 为规范化研究针刺治 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方案设计提供指导意义, 以期更 深入规范严谨的临床研究对针刺治疗排卵障碍性不 孕症有更全面的认识。

来源:中国针灸 作者:郑淑珍 李月梅 罗蛟龙 周晨 郭裕霞 黎翠

上一篇:多囊卵巢综合征采用针灸配药讨论

下一篇:育龄期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 采用中药验方治疗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