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妇产科>孕期保健>正文

胎位不正 中医外治法艾灸至阴穴纠正胎位不正

艾灸至阴穴配合不同体位治疗胎位不正的疗效观察

胎位不正是造成难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引起 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的高危因素之一。胎位不正一 般包括臀位、 横位、 斜位等,临床上常用膝胸卧位或艾 灸至阴穴来纠正,但膝胸卧位较难以保持,同时易产生 胸闷、 憋气,故孕妇难以坚持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艾灸至阴穴纠正胎位不正是经典的中医外治法,该法起 源于《太平圣惠方》 [1] ,其疗效确定 [2-6] 。但目前临床研 究中针对孕妇治疗体位的研究及相关文献报道不多。 根据资料显示,传统施治时,以孕妇坐位、仰卧位、仰 卧屈膝位居多,仰靠坐位未见报道。 笔者采用艾灸至阴 穴配合仰靠坐位治疗胎位不正患者 30 例,并与艾灸至 阴穴配合坐位、 仰卧位、 仰卧屈膝位各治疗 30 例相比 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20 例胎位不正患者均为 2013 年 10 月至 2017 年 5 月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 经 B 超确诊为臀位、 横位或斜位,排除脐绕颈、 胎儿畸 形、子宫畸形、骨盆大小异常、产道肿瘤等病理性胎 位不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 者随机分为 A 组、B 组、C 组和 D 组,每组 30 例。A 组 年龄最小 22 岁,最大 36 岁;孕期最短 30 周,最长 34 周;胎儿胎位为臀位19例,横位7例,斜位4例;初产妇 19 例,经产 11 例。B 组年龄最小 22 岁,最大 35 岁;孕 期最短 30 周,最长 34 周;胎儿胎位为臀位 20 例,横位 7 例,斜位 3 例;初产妇 18 例,经产 12 例。C 组年龄最 小 23 岁,最大 36 岁;孕期最短 30 周,最长 34 周;胎儿 胎位为臀位 20 例,横位 7 例,斜位 3 例;初产妇 18 例, 经产 12 例。 D 组年龄最小 22 岁,最大 35 岁;孕期最短 30 周,最长 34 周;胎儿胎位为臀位 20 例,横位 6 例,斜 位 4 例;初产妇 19 例,经产 11 例。4 组年龄、孕周、 胎儿胎位及孕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

胎位不正 中医外治法艾灸至阴穴纠正胎位不正

2 治疗方法

4 组均取双侧至阴穴。 患者治疗前排空小便,嘱咐 患者放松心情,闭目守神,保持均匀呼吸,医者一手持 纯艾条,点燃后对准至阴穴,在距至阴穴 2~3 cm 处施 以温和灸,另一手以拇指或食指点按在至阴穴旁,以固 定穴位并达到测温的目的,以免患者烫伤,两穴各治疗 15 min。A 组采用坐位,B 组采用仰卧位,C 组采用仰卧 屈膝位,D 组采用仰靠坐位,其中仰靠坐位要求患者身 体与床铺水平线呈 30°~60°角,以患者舒适为度。 每日 1 次,以患者自感胎儿白天胎动最频繁时段为宜, 连续治疗 7 d 为 1 个疗程,至胎位转正为止。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治疗后经 B 超检查胎位为枕前位或头位。 未愈:治疗前后胎位无变化或仅有轻微变化。

3.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 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符合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t 检 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 P <0.05 表示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A 组总有效率为 53.3%,B 组为 63.3%,C 组为 83.3%,D 组为 96.7%。C 组和 D 组总有效率与 A 组和 B 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C 组总有 效率与 D 组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详 见表 1。

表 1 各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未愈 总有效率/%
A 组 30 16 14 53.3
B 组 30 19 11 63.3
C 组 30 25 5 83.3 1)2)
D 组 30 29 1 96.7 1)2)
注:与A组比较 1) P <0.05;与B组比较 2) P <0.05

4 讨论

胎位不正属中医学“倒产” “横产” “胎不正”范 畴,艾灸至阴穴是纠正胎位的经典治疗方法,疗效肯定, 运用此法可调肾气,强胞宫,顺胎气。至阴穴为膀胱经 井穴,本研究通过艾灸激发膀胱经经气,同时维系其表 里经肾经经气,从而达到调衡胞宫气血及矫正胎位的 作用。艾灸至阴穴治疗胎位不正具有见效快、操作简 单、安全无不良反应等特点。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 艾灸至阴穴纠正胎位的疗效优于膝胸卧位,具有即时 效应,而非后效应 [7-10] 。 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发现,艾灸至 阴穴操作时,大部分孕妇会立即有胎动增强的表现,并 有一部分孕妇感觉到胎儿作旋转运动。梅一鸣 [11] 在临 床实践中发现110例患者中有99例在治疗1 d后查B超 即达到转至头位的疗效,得出艾灸至阴穴具有见效快 的特点。 有研究表明,艾灸至阴穴可使肾上腺皮质激素 分泌增多,子宫活动增强,胎儿活动加剧,后两者为纠 正胎位不正的动力学因素 [12] ;也有研究表明,艾灸至阴 穴可使血浆中皮质醇分泌增加,使子宫紧张性增高,子 宫收缩加强 [13] ;尹勇等 [14] 运用动物实验对怀孕家兔艾 灸至阴穴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艾灸至阴穴数分钟后,大 部分家兔子宫运动加快,紧张性增高;王予康等 [15] 通过 B超观察发现艾灸至阴穴可增强子宫收缩和加强胎动。

综上所述,艾灸至阴穴的临床疗效确切,疗程短, 见效快,但很少有人讨论施灸时患者的体位问题。 本研 究的主要目的是观察艾灸至阴穴治疗时孕妇体位对纠 正胎位不正的影响。 结果显示,坐位的优点是可以自行 操作,缺点是由于孕妇呈屈曲坐位,胎儿活动空间变窄, 不利于胎儿转动;仰卧位优点是孕妇本人姿态相对舒 适,但由于仰卧后腹部表皮拉伸扁平,腹壁紧张度增高, 不能充分放松腹部肌肉皮肤,胎儿转动空间也相对狭 小;仰卧屈膝位解决了仰卧位的问题,使腹壁紧张度降 低,胎儿转动空间相对增大。

临床上不乏艾灸配合仰卧 屈膝位取得良好疗效的报道 [16-18] 。 而仰靠坐位,在使孕 妇腹壁紧张度降低,腹部肌肉放松的同时,也利用了胎 儿胎头重力的作用,使得转动更加容易。 胎儿的重心在 近背侧 [19-22] ,仰靠坐位利用这一重心位置特点,使得臀 位尤其是横位的胎位不正的胎儿,结合重力以及羊水 浮力的协同作用,使其绕本身的轴产生旋转运动,较传 统体位更容易转动纠正胎位。李永堂 [23] 在运用艾灸至 阴穴矫正胎位的研究中提出,孕妇采取的是半仰卧半 坐位,与笔者提出的仰靠坐位一致,并取得良好疗效。 根据本研究结果,笔者认为仰卧屈膝位和仰靠坐位灸 治至阴穴纠正胎位不正的疗效优于坐位、 仰卧位,但前 两者之间疗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对 临床艾灸治疗胎位不正有一定指导意义。 当然,艾灸治 疗胎位不正也可以从选穴、灸量、灸治时间等方面继 续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胎位不正。

来源:上海针灸杂志 作者:祁红艳

上一篇:女人孕期常用按摩方法

下一篇:不孕症 八珍汤加三棱莪术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