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儿科>增高发育>正文

小儿厌食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的临床观察
 
小儿厌食是儿科常见的病证之一,属于中医“恶食”“不嗜食”等范畴。笔者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针灸科门诊治疗的42例脾失健运型厌食患儿,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4.43±1.64)岁;病程(3.40±1.68)个月。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厌食的诊断标准拟定[1];②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儿科学》中厌食脾失健运证拟定[2],症见纳差,食少,精神、形体如常,无其他伴随症状,舌质淡红,苔薄腻或薄白,脉尚有力。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有喂养不当史,如过食生冷、肥甘厚味、偏食等;③年龄2~8岁;④病程≥1个月;⑤无其他系统疾病;⑥患儿家长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佝偻病、贫血者;②合并免疫、消化、神经系统等疾病者;③接受其他方案治疗,可能影响观察结果者;④依从性差,不能完成本研究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取穴:章门,中脘,下脘,天枢,脾俞,胃俞。中药处方:肉桂、干姜、丁香、砂仁、豆蔻、甘松、茯苓、白术、枳壳、九香虫各6 g,生半夏、细辛各3 g,芥子1.5 g。贴敷方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细粉备用,用鲜姜汁调成膏状,贴敷时先用纱布包裹生姜渣,在穴位皮肤上轻轻擦拭至皮肤微泛红,然后每次取黄豆大小的药膏敷在上述穴位上,再用6 cm×6 cm的胶布固定,每次贴敷2~4 h,以穴位皮肤泛红不起泡为佳,每周贴敷1次,4次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3]。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食欲与食量基本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缓解,食欲明显好转,食量恢复到原有水平的3/4;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食欲和食量有所恢复,但食量未达到原有水平的3/4;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食欲与食量均无好转。
 
3.2 结果
本组42例患儿均完成治疗,其中痊愈19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24%。
 
4 病案举例
患儿,男,6岁,2018年7月17日初诊。主诉:不思饮食3个月。患儿不喜主食,偏食,稍食即饱,平素喜喝饮料,二便尚可,形体稍瘦,精神如常,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尚有力。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方法同上),并嘱家长勿让患儿食用生冷甜腻之品。贴敷2次后,家长述患儿食欲大增,后又贴敷2次巩固疗效。完成1个疗程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5 讨论
目前,小儿厌食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可能与小儿过食生冷、油腻及糖分高的食物有关,如冰淇淋、饮料、甜品等,长期饮食不节易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本病病位主要在脾胃,病机主要是脾阳受损,运化失健,治疗以温脾阳、助运化为主。
 
本研究所用中药穴位贴敷方中,肉桂、干姜、丁香温中暖脾,砂仁、豆蔻、甘松芳香醒脾,茯苓、白术健脾助运,脾气健则纳香。胃主收纳和通降,胃失通降会影响食欲,故用生半夏降逆和胃,枳壳通腑降气。九香虫气香走窜,芥子、细辛温通开腠理,助药物经皮吸收发挥作用。穴位选取采用俞募配穴法,如中脘配胃俞,章门配脾俞。中脘为足阳明经与任脉的交会穴,下脘穴为任脉与足太阴经交会穴,天枢为大肠募穴,诸穴共奏健脾开胃、通调腑气、益气养血之功。穴位贴敷使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达到治疗目的,这种给药方式可以减少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4]。
 
有研究表明,小儿厌食与体内缺锌等微量元素相关,西医治疗以改善微量元素及消化酶为主要手段[5,6]。穴位贴敷可以增加微量元素锌的含量,改善小儿厌食[7],且能升高神经肽Y和血清瘦素水平,影响食欲调节因子,从而提高患儿食欲[8]。笔者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主要针对脾失健运型,方法简单安全,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笔者希望通过更多的临床积累开发系列穴位贴敷药物组方,以及通过多学科合作开发提纯中药贴剂。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 作者:王婷婷 杨志勇 陆帅

上一篇:小儿脑瘫 柳氏荣督九穴摩方的治则治法

下一篇:治痿九穴摩方治小儿脑瘫病案举隅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