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儿科>少儿保健>正文

治小儿厌食症 望形体观舌脉寻病机 立法则选方药适加减

古人对小儿疳积有五疳之说,意在说明疳积可以影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从而出现与五脏功能失调相关的病理症状。国医大师、辽宁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李玉奇治疗小儿疳积症临证经验丰富,认为本病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为小儿脏腑娇嫩,脾胃易受损虚弱,标实为食积不化,蕴湿生热,气机阻滞,故提出治疗不单以健脾和胃为法,更注重清热凉血。现将其临证运用介绍如下。
 
望形体观舌脉寻病机
 
李玉奇认为,小儿厌食症是儿科一种常见疾病。中医称之为“小儿疳积”。本病的病因主要为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强迫进食,采取打骂等方法强迫小儿进食,引起反抗和厌恶情绪,导致食欲低下;吃饭不定时、过量,有偏食、爱吃零食习惯,扰乱消化吸收规律,影响食欲;或环境变迁及陌生环境,使小儿产生恐惧心理,影响情绪,造成食欲不振;以及诸多药物影响脾胃消化,造成食欲减退或厌食。临床多症见食欲不振,厌食,或嗳气泛恶,神疲倦怠,形体偏瘦,大便不调,或伴有夜间哭闹。舌淡胖、苔黄或白或薄腻,脉弱无力。望形体,可见形瘦,面色少华,头发枯槁,个头往往低于同龄孩子。《太平圣惠方·治小儿一切疳诸方》记载:“夫小儿疳疾者,其状多端,虽轻重有殊,形证各异,而细穷根本,主疗皆同,由母哺乖宜,寒温失节,脏腑受病,气血不容,故成疳也。”李玉奇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由于饮食或情志伤脾,小儿脏腑娇嫩,造成脾胃受损,脾胃运化失司,食积不化,久则蕴湿生热,阻滞气机致气血生成障碍,终至厌食及发育迟缓。并把它归为“小儿疳积”病,治疗不单以健脾和胃为法,更注重清热凉血。
 
立法则选方药适加减
 
依据小儿疳积病病机,李玉奇提出疳积病总的治则为“清热消疳,健脾助运”,并以此自拟除疳汤,药用:胡黄连6g,藿香6g,苍术6g,砂仁6g,山药10g,鸡内金10g,麦芽10g,山楂10g。临床辨证加减获得较好的疗效。方中重用胡黄连清虚热,除疳热,厚肠胃,为君药,除疳积发热,凉血导滞,此一味即可统领千军万马;麦芽、鸡内金、山楂消食健胃;藿香、苍术芳香醒脾,助运化湿;砂仁行气调中,和胃健脾;山药健脾益气,补虚固本。本方以胡黄连清血中郁滞为先导,郁热清,再配以消食健脾之药物化积除滞,补虚固本,消中有补,补中有消,药性温和,消不伤正,补不留邪,恰适于小儿脏腑娇嫩之体质。李玉奇还特别指出:小儿疳积,病程较长,常为虚实夹杂,辨证用药,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治法,但必以清虚热为先,再论调补,否则多补无益。虚热内扰,单纯补脾无异于以薪助燃,只能加重火势,病必难愈。随证加减,清热不可过于寒凉,化湿不可过于香燥,行气不可过于窜烈,健脾不宜壅补,养阴不宜滋腻,治疗贵在调理脾胃,用药长于和中,并指出6个月之前,以母乳喂养为主,若已添加辅食,在治疗之始,应辅以米糊喂养护胃,不可过早进补,待病情缓解后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典型医案
 
医案一
 
潘某,女,4岁半。2000年10月初诊。诉纳呆、纳差伴大便干一月余。家长代诉:患儿平素喜食生冷饮食,近一月余,纳呆纳差,大便干,4~5日一行。患儿形体偏瘦,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诊断:(胃热阴伤,脾失健运型)小儿疳积(西医称为小儿厌食症)。
 
治则:清热消疳,健脾助运。
 
方药用除疳汤加味:胡黄连6g,藿香6g,苍术6g,砂仁6g,山药10g,鸡内金10g,麦芽10g,山楂10g,陈皮10g,黄芩6g,黄连6g,6服,水煎服,1服/日。
 
二诊:纳食增加,大便变软,1~2天一行,舌红减轻,去黄连,继服6服。
 
三诊:纳食正常,大便自调,舌淡红,苔薄白。
 
按纳呆、纳差当属脾胃纳运功能失调,正如《幼科发挥》中说:“儿科少食而易饱者,此胃不受、脾之不能消也。”胃为腑,属阳土;脾为脏,属阴土。胃病易实易热,脾病易虚易寒。故小儿厌食症常由胃热、胃失和降,脾虚、脾胃纳运失调引起。患儿平素胃中积热,耗伤津液,可引起腑失通降,出现大便干;平素喜食生冷饮食,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胃纳失常,故见纳呆、纳差。故治疗本病应以清热消疳,健脾助运为治疗大法。在除疳汤基础上,加陈皮以理气助脾胃运化;黄芩、黄连清肺胃之热以助通便。黄连、黄芩为苦寒之品,长期服用亦可损伤脾胃,小儿素体“元气未充,稚阴稚阳”,故中病即止。
 
医案二
 
岳某,女,11个月。1999年2月初诊。诉纳呆伴大便稀溏半个月。患儿母亲口述半月前因上呼吸道感染,喂服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及头孢类抗生素,后患儿纳呆,进食量明显下降,并出现大便稀溏,日行4~5次,无脓血便。现纳呆,甚至拒绝进食,偶有恶心呕吐,肠鸣,大便溏,夜寐不安,面色无华,舌红,苔白腻,指纹紫。
 
诊断:(脾虚湿滞,郁而化热型)小儿疳积(西医称为小儿厌食症)。
 
治则:清热消疳,健脾助运。
 
药用除疳汤加减:胡黄连6g,藿香6g,苍术6g,砂仁6g,山药10g,茯苓10g,麦芽10g,陈皮6g,白豆蔻10g,栀子6g,6服,水煎服,1服/日。
 
二诊:纳食增加,大便略成形,日行2次,肠鸣好转,无恶心呕吐,夜寐差略好转。舌红减轻,栀子减量为3g,加鸡内金10g,继服3服。
 
三诊:纳食基本正常,大便基本成形,日行2次,肠鸣好转,夜寐差好转,舌淡红,苔薄白。去栀子,继服3服。
 
四诊:纳食基本正常,大便基本成形,日行1次,舌淡红,苔薄白,脉平。
 
按患儿素体脾胃虚弱,加之服用苦寒药物后,伤及脾胃,运化无权,脾虚湿滞,日久化热,出现脾虚,湿、食、热互结的虚实夹杂病证。治疗此证,应考虑小儿素体“脾胃虚弱”的体质特点,以健运脾胃为主,兼顾化湿、消食、清热。本方中加少许栀子,以清三焦之热,并随着病情缓解,逐渐减量以防寒凉药物伤及脾胃,故中病即止。(姜巍 王垂杰 王辉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上一篇:中药浴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瓜蒌三药在儿科的运用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