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民间疗法>正文

中医放血疗法“刺络法”

  中医放血多用于实证

  何列涛说,中医放血疗法实际上叫做“刺络法”,顾名思义,针刺放血的部位是循着人体的经络的,一般是在体表、四肢远端。

  因为中医认为,当人体内有病邪时,体内的正气会将病邪往外“赶”,即使不能“赶出”体外,也可以“赶”到体表、远离心脏的地方。因此,一些脏腑的病变也会反映在体表皮肤。刺络法的目的就是在这些病邪集中的体表处开一个“气口”,使病邪循经而出,排出体外。

  但是,何列涛强调,用刺络法治疗疾病,一般针刺下去不用外力挤压,血就会自然流出来,若是针刺下去要靠手挤才流出的,要么是没病,要么是身体虚弱。因此,从这点上来说,刺络法只适合于实证患者。实证是与虚证相对而言的,是人体正气尚足,能够与外邪相搏的一种病证。因为有正气的推动,当针刺在体表后,血液在这种正邪的“搏斗”之下,会自然流出。

  因此,年老体虚的人,用放血疗法不一定会收到疗效,身体特别虚弱的小孩也不适合放血。

  

  水蛭疗法:比放血更安全

  西医放血疗法放的是静脉血,多用于排毒、排瘀,但放血量不好控制,有时放了很多,毒血和瘀血还未必排完了,因此渐渐被淘汰。

  而近年,一种水蛭疗法的兴起,弥补了放血疗法的一些不足,同时又与放血疗法有所不同。殷国前教授便是水蛭疗法的研究者和推广者之一。

  他告诉记者,在整形美容外科,以前碰到有皮肤坏死或静脉瘀血的并发症时,试过放血疗法,效果都不好,反而让患者更虚弱。而用水蛭疗法,直接让蚂蝗在体表吸食瘀血、坏血,除了能清除瘀血外,还有防止患者再瘀血的作用。因为水蛭的唾液会分泌一种抗凝的水蛭素,这个水蛭素有促进血液流通、使含氧丰富的血液不断流入患处的功效。

  因此,虽然水蛭在养殖、应用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这种疗法比放血疗法要安全有效得多了。

  深入探索

  临床应用

  放血救中风百试百灵?

  专家认为,中风发生原因很多,不能一概而论

  关注健康的人也许会知道这件事:三年前,一位台湾的老中医号称用放血疗法治疗中风,治愈率是百分之百。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还有人将老中医的方法编写成“救命贴”,里面提到:“如果大家都能记住这(放血救命)个方法,立刻施救,在短短时间它能起死回生,而且保证百分之百的正常。”

  何列涛表示也看过这篇文章,他认为这夸大了放血疗法的疗效。中医刺络放血的确对中风有急救的效果,但是是对脑血管还未出现实质性病变的患者才有效,比如血压一时升高造成的中风,或是气温突变适应不良造成的中风,在发作时立即放血,有舒缓的作用,但事后还需立即送医院观察治疗,这种情况的确可以减少甚至避免中风后遗症的出现。

  而对于脑血管破裂或是肿瘤破裂引起的中风,放血根本无济于事,只有赶紧送医才是救命的唯一途径。而百姓在无法判断患者是发生了血管实质性病变还是没有发生的情况下,最好都是先送往医院。

  

  缝衣针扎手指帮小孩退烧?

  放血可用于家庭保健,但要注意消毒安全

  近日,一位妈妈将自己用缝衣针针刺放血的方法给小孩成功退烧的过程发到网上,引起了很多妈妈们的关注。对此,农泽宁表示,针刺放血可以用于家庭保健,只是家长如果要自行操作,需要注意安全。

  农泽宁说,当小孩发烧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判断轻重,若是感冒引起的,或是轻微中暑、扁桃体发炎等引起的,可以用针刺放血法自行治疗。但如果病情较重者,须立即送医院检查。

  用于家庭保健的针刺放血疗法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用农泽宁的话来概括就是“消毒、少量、注意禁忌症”。

  医院一般用三棱针、小眉刀来操作,家里没有这些工具的话,可以用缝衣针、注射针头、瓷片、刮脸刀片等代替。但是一定要注意消毒,将针具煮沸消毒,操作者的双手和患者的放血部位也要进行酒精消毒。

  少量的意思就是放血的量要把握好,一般放血量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如出血不易停止,要采取压迫止血。

  而禁忌症有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晕血者、血管瘤患者、贫血、低血压、孕期和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者等,都不宜使用本疗法。

  最后,他列举了几个常见病的针刺穴位:

  感冒发热:大椎(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十宣(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点刺放血;

  咽喉肿痛:少商穴(拇指的桡侧指甲旁0.1寸)点刺放血;

  中暑:十宣穴点刺放血;

  急性胃肠炎:曲泽(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委中穴(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缓刺放血;

  头痛:太阳穴(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点刺放血。

上一篇:梅花针疗法:可治病可美容

下一篇:粗盐热敷关节缓解疼痛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