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拔火罐>正文

刺络拔罐疗法的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

拔罐疗法是中医药疗法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在中国古老的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1]。有研究表明,拔罐疗法的适宜病证包含20大类系统,456个病种[2]。拔罐疗法因其适用广泛,操作简便,安全有效,不仅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也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不同的形式存在[3]。近年来,拔罐疗法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国内外越来越受欢迎。2016年里约奥运会和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上,都可以看到中医拔罐疗法的身影。刺络拔罐疗法是拔罐疗法中的一种特色疗法,是通过三棱针等工具,刺破或划破体表一定部位,并通过罐的吸拔作用放出适量血液或体液,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刺络拔罐因其疗效迅速、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协助诊断等特点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是,因作用机制不明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鉴于此,笔者希望通过文献系统研究刺络拔罐疗法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归纳临床应用,找出临床上常用刺络拔罐治疗的疾病,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1 作用机制
1.1 传统医学认识
通过查阅古籍,笔者发现刺络拔罐疗法在古时通常用于“经络不通之病”。《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记载:“拔火罐,吸尽恶血为度。”刺络拔罐通过直接刺破络脉或络脉的分布区(如孙络、浮络之所在)使之出血,并通过罐的吸拔之力将体内的瘀血、邪气拔出体外发挥治疗效应[4]。《灵枢·本脏》载:“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内的卫气营血通过络脉布散到达全身,濡养、温润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使机体各个系统正常运转,保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当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跌扑损伤、饥饱劳倦等导致络脉营卫气血运输障碍时,即发为“络病”。“久病入络”,络病多为久病、慢性病,不易速愈和传变。络细而密,血行迟慢,一旦邪客,多致气滞血瘀,或痰浊留结,多为有形之滞,即“不通之病”。《素问·血气形志》载:“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素问·针解》曰:“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刺络拔罐将体内运行不畅的“恶血”排出体外,促进气血的正常运行,达到治疗的目的。
 
1.2 现代医学认识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刺络拔罐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刺络拔罐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氧化应激等有关。
 
(1)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研究表明,刺络拔罐疗法与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密切相关。ARSLAN等[5]研究发现,拔罐疗法可通过刺激周围神经系统恢复交感神经的不平衡,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另外,刺络拔罐通过调节β内啡肽[6]、P物质[7]等神经递质,发挥神经调节作用。
 
刺络拔罐疗法还能调节机体内分泌水平。SHAWAF等[8]研究发现,刺络拔罐疗法影响血液中皮质醇的表达水平,邵炜军等[9]研究刺络拔罐对皮质醇表达水平的影响。刘凯英[10]研究了放血拔罐疗法对雌二醇激素的影响,认为放血拔罐可能是通过调节雌二醇激素的表达改善患者的痤疮症状。另外,王锋等[11]也发现刺络拔罐可影响肥胖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刺络拔罐可能通过内分泌调节功能发挥治疗效应。
 
许多学者在拔罐的免疫调节作用方面进行了研究。AHMED等[12]研究发现,刺络拔罐对自然杀伤细胞(NK)和可溶性白介素-2的受体(SIL-2R)具有调节作用,可用作疾病活动和预后的监测工具。很多研究表明,刺络拔罐影响免疫因子的表达,包括白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4、γ-干扰素(IFN-γ)、IL-10[6,13,14,15,16,17]。耿立梅[18]认为刺络拔罐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可能与CD4+、CD8+T淋巴细胞有关。以上实验证明刺络拔罐可以调节免疫细胞、免疫因子,这也可能是拔罐发挥治疗效应的关键机制。
 
(2)氧化应激
ALMAIMAN[19]通过蛋白组学研究发现,刺络拔罐可产生更高的氧饱和度,从皮下组织中清除乳酸,清除血液中含有较高水平的丙二醛和一氧化氮,并产生更高的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而且,TAGIL[20]的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现象。拔罐通过去除氧化剂并降低氧化应激,减少自由基介导的氧化损伤,达到保护细胞及组织的效应。
 
2 临床应用
刺络拔罐临床适应证广泛,为深入研究刺络拔罐的临床适应证,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以“刺络拔罐”“刺血拔罐”为关键词检索近5年(2014—2019年)相关文献,共得到966篇,筛除193篇重复无效文献,得到有效文献773篇。笔者将文献分为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风后遗症及其他共8类,见表1。
 
刺络拔罐适宜疾病分类
表1 刺络拔罐适宜疾病分类
 
2.1 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
陈玮等[21]应用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刺络拔罐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86.7%,两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
刺络拔罐在此方面的应用有肩周炎、软组织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肌筋膜炎、骨关节炎、痛风等。孙华堂等[22]将66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予电针加减压放血疗法,于患肩阿是穴点刺后拔罐;对照组予电针加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0.3g。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数字评分法疼痛等级、肩关节活动程度均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莫爱群等[23]将100例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予毫火针及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治疗后两组的肿胀指数评分、AOFAS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50/50),优于对照组的80%(40/50,P<0.05)。曹越[24]、胡爱娥[25]、杨慧丰[26]、高明丽[27]、覃志周[28]等发现刺络拔罐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肌筋膜炎、骨关节炎、痛风等疾病治疗均有很好的疗效。
 
2.3 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
刺络拔罐法应用于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中,主要有痤疮、荨麻疹、湿疹、银屑病、皮炎、黄褐斑等疾病的治疗。如赵国栋[29]采用刺络拔罐法治疗痤疮,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刺血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刺血组总有效率为96%,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6%。王艳超[30]选取113例门诊病历,男58例,女55例,采用刺络拔罐治疗,有效率为95.6%,无效率为4.4%。霍焕民[31]应用刺血拔罐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放血组与氯雷他定组,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放血组无明显不良反应,氯雷他定组出现轻微嗜睡感3例。此外,莫松雅等[32]治疗慢性湿疹,唐春蕾等[33]治疗银屑病,高晶[34]治疗皮炎,王婧等[35]治疗黄褐斑均发现刺络拔罐有很好的疗效。
 
2.4 神经系统疾病
刺络拔罐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最常见的是面瘫的治疗。佘畅等[36]将60例急性期(病程≤7d)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其他
除上述疾病的治疗外,刺络拔罐疗法还常用于呼吸系统、中风后遗症及妇科等疾病的治疗。曹文忠[37]、黄志强[38]、丘平[39]等研究发现,拔罐对变应性鼻炎、中风后遗症、乳腺炎等具有良好的效果。
 
3 讨论
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九针十二原》),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网络全身,将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与体表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是调控人体功能的网络。生物体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是由无数个大小网络相互联系、整合而形成,并不是简单系统的叠加。机体内存在着自稳态调节系统,即神经-内分泌-免疫(Neuro-Endocrine-Immune,NEI)网络。现代研究发现,NEI网络是机体维持自身内稳态的生物学基础[40]。当机体出现病理状态时,NEI网络进行重建发挥自我调节作用[41],使内环境趋向稳定[42],疾病可自愈,若超出自我调节能力,就会发生疾病。刺络拔罐从多方面影响了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因此,笔者推测NEI网络也可能就是刺络拔罐起效的关键机制。
 
刺络拔罐法的应用范围广泛。在以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为主的传染性疾病,以肩周炎、软组织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为主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以痤疮、荨麻疹、湿疹、银屑病等为主的皮肤病,以面瘫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中风后遗症等疾病的治疗当中均有很好的疗效。临床上可根据病情需要大力推广此疗法,提高临床疗效。
 
近年来,对刺络拔罐法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仍存在着问题。目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刺络拔罐疗法临床疗效的观察,而对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刺络拔罐疗法是中医药中优秀的疗法,笔者希望可以加快对刺络拔罐作用机制的研究,以使刺络拔罐疗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陈勇 陈波 李牧洋 卓雪茂 单凯 王美娟 陈泽林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上一篇:药罐结合治疗网球肘

下一篇:神阙穴拔火罐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