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拔火罐>正文

面瘫病 远端取穴针刺配合背部膀胱经闪罐治疗

周围性面瘫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贝尔麻痹,为临床常见脑神经单神经病变。本病发病初期,正气不虚,病机特点表现为正邪相争,以邪实为主,故治疗以祛邪为首务。本病迁延至后期,正气衰少,络脉瘀阻,病机特点则表现为正邪不争,治疗则以通经络、行气血为主,以达通经扶正之功。针对本病特点,宜分期治疗,根据各期特点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在以针灸为主要治疗方式的同时,配合使用复合拔罐法,疗效甚佳。
 
患者女,65岁,2022年1月5日初诊。主诉:左侧口眼歪斜2天。患者5天前因外出受寒出现左耳后乳突区疼痛,服止痛药未见缓解,2天前晨起出现刷牙漏水,眼睑闭合不全,左耳后疼痛加剧。刻诊见患者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口角右偏,左眼闭合不全,抬眉无力,额纹消失,鼓腮漏气,舌麻,味觉减退,纳少,寐差,舌淡、苔白,脉浮紧,寸脉尤甚。

面瘫病远端取穴针刺配合背部膀胱经闪罐治疗
 
诊断:面瘫病(风中经络证)。
 
治则: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治法:远端取穴针刺,配合背部膀胱经闪罐治疗。①针刺治疗取百会、风池、合谷、支沟、足三里、阳陵泉、太冲,令患者取仰卧位,75%乙醇棉球局部擦拭消毒,采用0.25mm×25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避开血管,百会平刺10~15mm,风池、合谷、支沟、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均直刺10~15mm,均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出针不留针,每周治疗3次。②拔罐治疗取大杼经风门至肺俞穴,令患者取端坐位,充分暴露上背部,选用3~5号玻璃罐,分别于大杼经风门至肺俞穴沿督脉循行线交替闪罐,至皮肤微微发红患者自觉不烫为度,于每次针灸治疗后进行操作,每周治疗3次。
 
1月19日二诊:针灸治疗2周后,患者耳后疼痛消失,口眼歪斜程度较前略好转,舌麻、味觉减退消失,纳可,寐可,舌暗苔薄白,脉细涩,尺脉沉。诊为面瘫病(气虚络瘀证),治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治疗依旧采取局部电针配合复合拔罐法:①针刺治疗,取阳白、攒竹、丝竹空、听宫、四白、迎香、下关、颧髎、牵正、颊车、地仓、合谷、太冲穴,常规消毒后进针,面部穴位采取透穴针法,攒竹平刺透向丝竹空,阳白透向鱼腰,地仓透向颊车方向,颊车平刺透向下关方向,牵正向前斜刺,丝竹空、听宫、四白、迎香、下关、颧髎、合谷、太冲均直刺,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然后于丝竹空—颊车、攒竹,地仓—颊车,阳白—颧髎、下关—大迎进行电针治疗,选择疏密波,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20分钟,留针30分钟,每周治疗3次。②拔罐治疗,首先对患侧面部、额部、颧部及翳风穴进行闪罐,于每处区域将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约1秒钟,拔上马上取下,不断反复,每次闪罐2分钟;后于面部涂上刮痧油,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后,手指略用力将罐沿着一定路线推拉,地仓—颊车(牵正)—下关—太阳由下到上,下关—颧髎—四白横向由外到内,每次走罐1分钟;最后在阳白、翳风、承浆留罐1分钟。以上操作均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患者耐受为度,每周治疗3次。
 
2月5日三诊:患者额纹出现,口角不偏,疲乏缓解,诸症皆消。
 
按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针灸取穴规律为先远端、后局部,针法规律为先浅刺、后透针,留针规律为先不留、后宜留。周围性面瘫发病初期,正邪相争强烈,面神经局部以炎症、水肿变化为特点,故针法宜先浅后深;拔罐疗法亦以远端治疗为主,常可取背部闪罐以调畅气血运行,以达疏散外邪之功。周围性面瘫进入恢复期以后,正虚邪恋,面神经炎症、水肿大多消除,治疗则以局部为主,运用电针以增强面神经兴奋性,配合面部走罐、拔罐疗法,用以鼓动经气,托邪外出。(王拓然 韩颖 霍金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上一篇:神阙穴拔火罐法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