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艾灸>正文

艾灸右内关对同侧劳宫与少府太赫兹辐射的影响

临床针灸实践过程中, 常会出现感传现象, 如循经感传、异经感传、非经感传、趋邪感传等[1,2,3]。艾灸感传现象的种类多种, 主要包括灸感的性质、时间、方向、速度、宽度、长度等特征[4]。陈克勤等[5], 陈日新等[6]总结灸感的性质大多以热感为主, 其次为痒感、痛感、沉重感、发凉感、酸胀感、放电样感、麻木感、蚁行感、吹风样感等。而不同人有不同的感觉, 这种感传只能主观描述而未能用相关的生物物理信息检测到, 难以制定临床艾灸灸疗标准[7,8,9,10]。故而本文通过太赫兹波技术研究艾灸右内关对同侧劳宫与少府太赫兹波特征的影响, 来揭示艾灸右内关是否对同侧劳宫与少府太赫兹波产生循经感传与越经感传, 从而为循经感传提供科学依据, 找到生物物理学基础。
 
1 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30例健康在校大学生, 自愿参加检测者, 男15例, 女15例, 年龄20~26岁, 平均年龄 (23±3) 岁。施灸部位右内关穴、受测穴位右劳宫穴和右少府穴无皮肤破损或疤痕并配合测试。
 
1.2 试验装置
贝尔康牌非接触式红外电子体温计 (广州市金鑫宝电子有限公司, 1521-2013) , 太赫兹波检测仪, 实验技术系统的核心装置为德国Brucker公司出品的VERTEX 80v型远红外光谱仪, 加装了一套附有机械循环液氦冷却装置的QMC INSTRUMENTS-QNbB/PTC型热辐射检测计, 使其光谱测量范围扩展至0.9~3.6 THz。操作软件为OPUS7.2.139.1294, 光路如图1。

 图1 装置光路图
 
1.3 实验室环境
测试环境气温为 (23.7±1.1) ℃, 测试过程中, 空气湿度47%±5%, 空气无明显流动, 周围环境无强噪声和电磁源, 室内用两盏40 W日光灯照明, 门窗紧闭, 并用不透阳光的窗帘布遮盖。
 
2 研究方法
2.1 穴位太赫兹辐射测量
(1) 受测穴位为右劳宫、右少府, 受测者将测试穴位部位的皮肤紧贴于检测窗口 (但不用压力、轻轻贴合) , 窗口由铝箔纸封住只暴露出直径为8 mm的圆孔。全身放松, 保持身体不动, 双眼轻轻闭合, 保持状态, 进行太赫兹波检测, 每人每穴各重复测5条太赫兹波辐射谱线。 (2) 艾条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自产热敏灸艾条) 悬灸右内关10 min, 立即对受测试者穴位进行上述重复检测。
 
2.2 人体手温的检测
艾灸前用红外温度计对检测穴位红外测温3次, 记录数值, 艾灸后再对检测穴位红外测温3次, 记录数值。
 
2.3 统计学方法
运用太赫兹波自带OPUS软件对检测的太赫兹波谱线进行图谱处理, 求出各穴位的重复谱线的平均谱线, 求出每组谱线的差异, 作图。采用公式相对真实波动ATR=A辐射谱线-B辐射谱线, 比较各组之间的具体相对真实差异。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 采用配对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艾灸影响穴位太赫兹辐射量
对30例受试者的各穴位分别求出平均太赫兹辐射谱线。可以发现艾灸前后右劳宫与右少府频谱特性一致, 波峰都在同一频率上, 波形相差不大, 详见图2。由于人体的太赫兹辐射很弱, 特别是要测量体表不到1 cm2区域的太赫兹光谱, 所以艾灸对穴位的太赫兹改变十分微小。但在太赫兹波的辐射量方面, 艾灸后比艾灸前总体下降 (P<0.01) 。可知艾灸右内关后对人体右劳宫、右少府太赫兹波辐射光谱均有影响, 且可以发现对右少府的影响大于右劳宫 (P<0.01) , 详见图3。

艾灸前后右劳宫、右少府太赫兹波辐射光谱
 图2 艾灸前后右劳宫、右少府太赫兹波辐射光谱
 
注:A为艾灸前右手劳宫穴;B为艾灸后右手劳宫穴;C为艾灸前右手少府穴;D为艾灸后右手少府穴

 图3 艾灸前后不同穴位太赫兹波辐射量差值比较
 
注:A=艾灸前右劳宫-艾灸后右劳宫;B=艾灸前右少府-艾灸后右少府;C=0点基线
 
3.2 不同穴位艾灸前后温度变化
艾灸后右劳宫、右少府红外温度与艾灸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艾灸前后右劳宫与右少府红外温度差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表1 不同穴位艾灸前后温度变化
注:与艾灸前比较1) P<0.05
 
4 讨论
从结果可以看出, 艾灸右内关可以影响同经穴位与其他经穴位太赫兹波辐射量以及影响红外温度的变化。说明艾灸循经感传与越经感传效应在物质层面上包含太赫兹波与红外温度。艾灸右内关前后右劳宫太赫兹辐射量差值低于右少府太赫兹辐射量差值,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而艾灸右内关前后右劳宫红外温度差值与右手少府红外温度差值差异不明显, 这说明太赫兹波在越经传感效应中具有特异性。为探究艾灸越经感传现象及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来源:上海针灸杂志 作者:黄志军 邱烈泽 曹青青 章文春

上一篇:艾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发展演变及其价值

下一篇:一种自动控温艾灸仪器设计与应用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