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针灸>正文

中医灸疗学,热敏灸

热敏灸——灸疗学的传承与创新

灸疗学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曰: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 《医学入门》云: “凡病药之 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 《扁鹊心书》强调: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这些记载都表明了灸疗的重要医 学地位和其他疗法的不可替代性。然而灸疗临床一度萎缩,灸疗的独特疗效未能充分显示。近 30 年随着国内 学者对灸疗热敏现象的系统研究,发现了灸疗临床新规律,建立了基于灸位与灸量新标准的热敏灸理论与技 术新体系,显著提高了灸疗疗效,丰富发展了灸疗学理论与技术,改变了灸疗临床萎缩的现状。

1 灸疗理论新进展

国内学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腧穴具有“敏化”与“静息”两种功能状态,于 2006 年在《腧穴热敏化艾灸 新疗法》专著中,首次提出“腧穴敏化”新概念。2011 年再次撰文“岐伯归来--论腧穴敏化状态说” ,论述 腧穴敏化学术观点:腧穴具有功能状态之别,而不仅仅是部位之别。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新类型, 对艾热刺激产生“小刺激大反应” ,是提高灸疗疗效的突破口。

针刺疗法的精髓是“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经过临床研究证实:艾灸也能够产生针刺样得气表现,如透热、 扩热、传热及酸、胀、压、重等非热感应,而且必须产生这种得气感应才能提高灸疗疗效。因此,2008 年国内 学者提出了“灸之要,气至而有效”新概念,这是对“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经典针灸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长期以来灸疗临床多采用“辨证、选穴、施灸”的“辨证施灸”诊疗模式,忽视了穴位的敏化状态,缺 少穴位择敏的过程,影响灸疗疗效的充分发挥。因此,国内学者提出了“辨敏施灸”新概念,倡导临床不仅 重视“辨证施灸” ,更强调“辨证、选穴、择敏、施灸” ,即“辨敏施灸”诊疗新模式。

在施灸时,不同个体热敏穴位从热敏灸感产生至热敏灸感消失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临床研究证实: 如果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作为个体化施灸时间,灸疗疗效明显提高,这是热敏穴位的最佳个体化饱和施 灸剂量,称之为“消敏灸量” 。消敏灸量新概念的提出与临床应用显著提高了灸疗疗效。

2 灸疗技术创新

灸疗技术的核心,即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是施灸穴位的准确定位与施灸时间的精准定量。热敏灸技术分别建 立了源于临床、基于经典的“探感定位”与“消敏定量”新标准。 “探感定位”技术是以传统经穴位置为参考坐标, 采用艾热在该穴区探查,只要出现透热、扩热、传热与非热感觉等热敏灸感现象,即为热敏穴位的准确位置,是 对《灵枢·背腧》 “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经典论述的继承与发展。临床观察表明,热 敏穴位的位置并不与经穴、奇穴的标准位置完全重合,而找准热敏穴位施灸是提高灸效的关键之一。 “消敏定量” 技术则是基于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 ,即“消敏灸量”能够提高灸疗疗效而建立的临床灸疗时间量学标准。上述 灸位与灸量临床新标准满足了施灸个体化与标准化有机结合的临床需求,能够有效指导临床提高疗效。

3 灸疗疗效提高

热敏灸技术能否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展了系列基于循证医学方法的临床疗效评价。以膝关 节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为对象,采用大样本、多中心、中央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观察热敏腧穴与非热 敏腧穴的疗效差异。结果表明热敏灸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非热敏灸对照组。同样采用大样本、多中心、中央随机 对照试验方法,比较热敏灸与西药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热敏灸组控制哮 喘症状及整体改善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近些年来临床研究进一步表明,热敏灸对过敏性病症、功能性胃肠 病症、男性前列腺病症、女性宫寒性病症、脊柱关节肌肉痛症、皮肤痒症及亚健康等虚寒湿瘀诸症有良好疗效。 30 年热敏灸的研究,仅仅发现了穴位敏化秘密的冰山一角,灸疗研究展现了一片新天地,灸疗疗效的潜 力还有待我们继续挖掘。

来源:中国针灸 作者:陈日新

上一篇:齐鲁针灸流派

下一篇:肾脏和女人生殖功用联系 针灸调度穴位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