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针灸>正文

针灸——疏通经络的传统疗法

针刺的运针手法:
    一般来说,头面部皮薄肉少的地方,应选较短较细的毫针(如0.5寸长,30~32号针);而皮厚肉多的躯干、四肢部腧穴,则应选较长较粗的毫针(如1.5~2.0寸长,28~30号针)。

针刺的运针手法。
    选择适当的体位
    针刺前必须选择适当的体位,以既有利于腧穴正确定位,又便于针刺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

    做好消毒工作
    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皮肤的消毒和施术手指消毒。毫针的消毒可在75%的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腧穴部皮肤上用75%酒精棉球擦拭。施术者的手,先用肥皂水洗刷干净,再用酒精棉球涂擦。

    两种常用的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拿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指和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即屈曲,将针刺入皮下。
    双手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指、食指夹持针柄,将针头对准穴位,在接近皮肤时,双手配合,迅速把针刺入皮下。

    针刺的角度
    直刺:针身与皮肤呈90度垂直刺入,适用于肌肉丰厚处的穴位。
    斜刺:针身与皮肤约呈45度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平刺:针身与皮肤呈15度~20度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穴位。

    基本的行针手法
    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将针从浅层插到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反复地提插。
    捻转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进行前后、左右的行针动作,反复多次。

    “针感”
    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现代称为“针感”。产生针感时,针下有沉重紧涩的感觉,在针刺部位有酸、胀、重、麻感。

    出针的方法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指和食指用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退出。出针后须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艾灸疗法:
常用的艾制品。
    艾炷:艾炷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搓捏成圆锥体,常用于艾炷灸。施灸时,每燃尽1个艾炷,称为1壮。
    艾条:艾条又名艾卷,是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
    药艾条:常用药艾条取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份,研成细末。

艾灸法的分类。
    艾炷灸法
    艾炷灸法分为直接灸法和间接灸法。
    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见图①)。


    间接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见图②)。


    艾条灸法
    艾条灸法是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艾条灸法可分为悬起灸法和实按灸法两种方式。
    悬起灸: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称为悬起灸。悬起灸根据实际操作方法的不同,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穴位或患处,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
2.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施灸。一般每穴灸5—10分钟。一般认为,温和灸偏于补,雀啄灸偏于泻。
3.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移动范围在直径3厘米左右。
    实按灸:将点燃的艾条隔着数层棉布或棉纸实按在穴位上,使热气透入皮肉深部,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见图③)。


    温针灸法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再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一段长约2厘米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燃尽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

    温灸器灸法
    温灸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器灸,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施灸时,将纯艾绒或加掺药物的艾绒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将温灸器的盖扣好,然后置于穴位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熨灸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直至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

上一篇:面瘫 歪嘴流涎穴位针灸法

下一篇:针药结合治足跟痛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