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灵枢·本输》:“脾……入于阴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
[别名]阴陵。
[穴名解]膝之内侧为阴,股骨内侧髁高突如“陵”,髁下凹陷似“泉”。穴为足太阴之合,属水,故谓之阴陵泉。
[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凹陷处。(图8—9—3)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半腱肌→腓肠肌内侧头。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大隐静脉和膝降动脉分支。深层有膝下内侧动、静脉。
[取法]在胫骨内侧髁起点凹陷处取穴。
[简易取法]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胫骨内侧)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之凹陷即是本穴。
[功用]健脾渗湿,通利下焦。
[主治]腹胀,暴泄,黄疸,水肿,喘逆,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遗精,膝痛。
[刺灸法]直刺0.5—1.2寸;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配穴举例]配三阴交,主治腹寒;配水分,主治水肿;配三阴交、日月、至阳、胆俞、阳交,主治黄疸。
[附注]“合”穴。
[现代研究]针刺阴陵泉有调整膀胱张力的作用,松弛者使张力增强,扩张者可使之紧张。针刺阴陵泉可使蠕动很弱的降结肠及直肠的蠕动增强。针刺阴陵泉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也有一定影响。实验表明,强刺激多引起从属时值增大,即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发展抑制过程,但健康人抑制过程较慢较弱;给病人轻刺激时半数病人皮质引起兴奋过程,半数病人引起抑制过程,但健康人多数为兴奋过程,只有少数人引起抑制过程,说明因功能状态不同,针刺轻重不同,其效应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