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针灸>正文

张卫华教授“四步得气”针刺手法应用

张卫华教授为陕西省名中医, 国医大师郭诚杰学术技术传承人。从医近40年, 医德高尚, 博学勤思, 师古不泥, 医术精中求精, 针灸临床“诊断寻找敏感点”“四步针刺得气法”是他将针刺手法与穴位紧密融合的特色之一, 方法独特, 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门诊, 总结经验如下。
 
1 诊断寻找敏感点
1.1 脏腑经脉有疾, 必显相关经穴
1.1.1 脏腑有病, 穴处有形
穴位是经脉中之经气在体表的聚集处, 可反应脏腑功能活动。“有诸于内, 必形于外”。病理上, 体外之邪通过穴位、经络沿经入里而引起脏腑病变, 同样, 内脏病变也可通过经脉反映在躯干肢体这些相关的穴位上, 出现局部感觉异常和色泽以及形态的变化等。正如“五脏有疾, 当取之十二原……睹其知, 五脏之害[1]” (《灵枢·九针十二原》) 所云。张教授将这一内外联系总结为腧穴-经脉-脏腑-经脉-腧穴的闭合环路, 脏腑有疾, 极易反应在与脏腑密切关联的一些穴位上, 大多在原穴、合穴、下合穴或俞募穴上, 张教授将这些穴位称之为“敏感穴”。由于原穴、合穴、下合穴位于腕踝上下和肘膝关节及其附近, 方便临床诊察, 故临床更为多用。
 
1.1.2 经脉有疾, 应在穴位
“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为大肠经循行路线上的疼痛与功能障碍。这种经脉-体表相关的循经病候, 多与经脉阻塞不通、气血不畅和气血不足、失于濡润以及水液代谢障碍有关[2], 故多表现在阿是穴上, 其次可反应在原穴、合穴和下合穴上。临床特征多为: (1) 压痛者, 占55%~60%; (2) 有结节者, 20%~25%; (3) 变硬者, 10%~15%; (4) 皮肤松弛者, 5%~10%。
 
1.2 敏感穴的探查方法
张教授临床常用望、按二法探查。
 
1.2.1 望穴色泽与形态
主要是用视觉诊查穴位所在局部皮肤及其以下组织的外在色泽和形态的异常变化, 常见穴位局部异常色泽有青紫、瘀斑、瘀点、发白、干燥及微红等[3], 异常形态有肿胀、脱屑、隆起、凹陷或络脉怒张等[4]。
 
1.2.2 触摸按压穴位
对于原穴、合穴、下合穴位, 先用右手手指触摸按压, 大凡敏感穴多表现为穴位局部组织变硬、松软, 或/和见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结节, 或/和轻重不同的压痛等。
 
2“四步得气”针刺手法
张教授临床发现, 不同深度、不同方向针刺上述这些敏感穴, 即应用“四步得气针刺法”, 患者“得气”较传统针刺方法针感效应强, 感传路线明显延长, 尤其是临床见效快, 疗效佳。“四步得气针刺法”具体操作如下。
 
2.1 传统针刺
第一步:“一点一线”针刺模式法, 就是用毫针刺入1个穴点并到达应刺深度而得气的方法, 即绝大多数医者仅用的针刺得气法。
 
2.2 两旁双刺
第二、三步:在第一步完成后, 将针上提至1/2处, 分别朝穴位的左右两侧方向或上下两端方向刺入1/2长度, 刺入的角度以局部组织确定, 以与皮肤约呈20°~45°为多, 并要求针尖到达每一个方向应刺深度后行捻转手法或上下微动的雀啄手法而得气。
 
2.3 刺向病所
第四步:继第二、三步后, 将针调整至初始方向及深度, 向外提起约1/2深度, 再将针尖刺向病变方向, 深度约1/2, 再行捻转手法或上下微动的雀啄手法促使得气[5]。留针30 min, 期间按“四步针刺得气法”行针1次。
 
3“四步得气针刺法”效应
由于“四步得气针刺法”是一穴多向多次得气之法, 其刺激的组织多, 不单限于局部1个穴点。张教授认为:针尖所到之处也是穴位管辖之内, 即穴位是一个立体概念。故针刺后临床呈现如下特点: (1) 局部“得气”感应强; (2) “得气”感觉呈多样性:除常见酸、麻、胀、重、温热流动感, 有患者诉蚁行、跳动、吹风样、流水样感等[6], 有的表现为沿经的“抽动”和非沿经的放射感; (3) 循经感传路线显著延长, 多可超过2~3个关节, 有的患者感传路线更长, 而传统针刺手法“得气”主要集中在所刺穴位局部, 感传者较少, 即使有感传, 其路线多不超过1个关节; (4) 临床疗效明显增强, 不管是内科、妇科、骨伤科疾病, 还是疼痛性疾病。
 
4 验案举隅
患者解某于2018年7月9日初诊, 男, 24岁。自述2天前因恼怒生气后出现左侧下齿痛, 脸部发红、微热, 平素消谷善饥, 但近日因痛不思饮食, 睡眠欠佳, 舌红, 苔黄, 脉洪数, 为胃火牙痛[7]。取0.30 mm×40 mm毫针, 用“四步针刺”得气法分别针右侧内庭穴、合谷穴, 均行捻转泻法, 针感过踝近膝, 过肘近肩, 并见患者肱二头肌跳动, 患者得气以“痛”为主, 大喊令止。这时牙痛当减大半。续留针10 min行针1次, 20 min后出针, 患者诉牙痛消失。1周后随访未复发。
 
按结:本案患者平素消谷善饥, 胃经有热, 又逢生气, 肝气犯胃, 胃火循经上炎, 故牙痛, 乃手阳明经之病。下齿为该经所主, 《素问·缪刺》曰:“左刺右, 右刺左[8]”, 选右侧阳明经合穴之合谷, 感传远至拇指、食指, 近过腕-肘-肩关节到肩上, 沿阳明经泻热。此处神经末稍产生冲动, 沿一定路线支配面部神经纤维[9], 从而实现“面口合谷收”与镇痛的效果。上下配穴, 下取胃经的荥穴———内庭, 其属水, 水抑火, 清泻胃热止痛[7,10]。
 
5 小结
针灸取得疗效关键在于得气。张教授认为敏感穴的特性决定其疗效非凡, 日积月累, 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思路:善于发现、耐心找穴;取用临床, 二法四步;巧用针法, 寸积铢累。其手法应用基于常规针刺, 涤故更新, 一穴多向, 针对肢体发生外在病理变化的敏感穴, 增加得气次数和方向, 通过累积效应与产生感传, 实现疗效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文麟, 谢晓佳, 纪智, 等.《内经》十二原本义探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8 (6) :369-372.
[2]杜婷, 任玉兰, 孙天晓, 等.基于文献计量学探讨原穴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J].中国针灸, 2016, 36 (8) :831-834.
[3]喻晓春, 高俊虹, 付卫星.论阿是穴与穴位特异性[J].针刺研究, 2005, 30 (3) :183-186, 190.
[4]王树东, 林星星, 王列, 等.经穴循经特异性及敏化特性探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8, 36 (11) :2579-2581.
[5]种文强, 张卫华, 赵娴.张卫华教授临床独特针刺手法[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41 (6) :37-38, 52.
[6]黄志军, 邱烈泽, 曹青青, 等.艾灸右内关对同侧劳宫与少府太赫兹辐射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 2018, 37 (11) :1315-1317.
[7]李慧璟, 郑观泽, 韩超群, 等.胃火牙痛临床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 2015, 35 (12) :1288-1291.
[8]曾上劼.缪刺刺法探讨[J].四川中医, 2009, 27 (10) :122-123.
[9]韩健勇, 尤艳利.浅谈合谷穴临床镇痛作用[J].针灸临床杂志, 2011, 27 (1) :70-72.
[10]黄颂敏.辨证循经取穴治疗牙痛30例[J].上海针灸杂志, 2010, 29 (3) :186.
 
来源:针灸临床杂志 作者:王梦静 赵娴 张卫华

上一篇:靳三针治疗普拉德-威利综合征个案报道

下一篇:《针灸神书》学术思想探析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