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国针灸学会名誉会长王国强曾指出,目前以疾病进行分科诊治的模式使许多针灸治疗效果很好的病症被筛选到了其他科室,阻碍了针灸作用的发挥。对此,中国针灸学会组织召开了“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服务模式经验研讨会”,现场参观学习了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在针灸服务模式改革方面的经验。现将与会专家主题发言摘要如下。
刘保延:让针灸服务新模式助推医改
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针灸学会会长 刘保延
创新服务模式,推动中医针灸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是我们重要任务之一。实践显示,创新体制和机制,改革服务模式,走出针灸科,才能够充分发挥针灸优势,拓展医院服务范围、提高疗效、降低药占比和患者医疗费用,使更多适宜的患者能早期、方便有效地得到针灸治疗,让古人“一针二灸三吃药”的传统经验,在解决医改难题中发挥出巨大作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改变针灸服务模式,首先要转变观念。改变针灸服务模式,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变革,改革过程中组织模式、人员配备、流程再造、激励政策、评估反馈等问题,还需要各级管理部门,尤其是医院领导、科室管理者充分重视。
苏同生:全院有针灸 针灸在全院
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三科主任 苏同生
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是国家级重点专科和国家局重点学科。现在具有250多张床位,是院里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科室。医院长期坚持大针灸发展理念,使针灸融入临床各科,通过综合性治疗优势提高疗效,疗效提高又进一步促进了针灸的发展。目前除脑病科、针灸科外,皮肤科、内分泌科、老干部科等均开展了针灸服务,使院内药占比从2010年的55%降到2014年的46%。
“全院有针灸,针灸在全院”服务模式的形成,针灸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是关键。针灸科给全院各科培训、输出合格针灸医师以及临床各科招聘专职针灸人才结合,为大针灸服务模式奠定了基础。同时,针灸科作为国家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国家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向省内县域中医医院每年开展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课程,培训了针灸从业人员,带动其规范治疗,扩大针灸区域性影响力和服务能力。
目前,大针灸服务模式还存在人员管理难度大、运行成本和临床操作风险加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针灸人才素质提升、大针灸服务模式管理强化等来克服,但仍需要一些激励政策来支持。
石学敏:大针灸服务模式带动全院发展
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 石学敏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世纪70年代建立以来,走了一条做大做强针灸部、带动全院发展的大针灸服务模式。目前针灸部已拥有8个普通病区、5个特需病区,病床达到840张,日门诊量达到3000余人次。
针灸部将“五专”(专科、专病、专家、专方、专技)建设作为立足点,突出专病、专技特色,形成了30个特色针灸专科门诊、13种行之有效的针灸适宜诊疗技术,以及与针药并用的10余种院内中药制剂,并对56种常见病研制了《针灸临床疾病诊疗规范》与《护理规范》。形成了“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等疾病、“活血散风,调补气海”治疗高血压、“通关利窍”针法治疗吞咽障碍、“调神益智”治疗认知障碍等10余种特色技术。同时还将针灸推广到其他学科。如推拿科应用“通督疏经针刺法”治疗骨关节病,儿科应用针灸治疗小儿精神和行为障碍疾病,风湿科应用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针灸在临床多科疾病的适时应用,不但提升治疗效果,而且降低治疗费用,体现了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在我院大针灸服务模式形成中,领导重视是关键。领导在医院的顶层设计中将针灸作为一个核心,一个特色优势,持续给予关注和支持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