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针灸>正文

打造中医特色强院 针灸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工作巡礼

  针灸科

  该科创建于1964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针灸重点专科。

  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是庄礼兴教授,专科拥有张家维、赖新生等国内知名专家,拥有省名老中医1名,教授20人,副教授15人,博士15人,硕士17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25人。年门诊量13万人次,年出院人数900多人次。

  该科包括针灸门诊和针灸病区,目前门诊诊室治疗床位83张,针灸病区住院床位48张。大力倡导和开展传统的针灸疗法,如各种针法(体针、头皮针、耳针、皮肤针、火针、浮针)、灸法(艾条灸、隔姜灸、麦粒灸、隔药饼灸)、穴位注射、拔火罐、梅花针、穴位埋线和小针刀等疗法以外,还先后开展了中药薰蒸疗法、中药封包治疗、颈椎牵引、腰椎牵引、电脑中频治疗、超短波治疗、TDP电磁感应治疗等技术。穴位贴敷疗法是该科特色疗法,目前形成了“穴位贴敷1号方”、“穴位贴敷2号方”及“天灸膏方”等专方,临床疗效确切。

  该科收本科采用针灸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各种慢性病、疑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如中风病的康复、腰椎间盘突出症综合疗法、颈椎病综合疗法、各类痛证的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其中“中风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该科国家级重点专科的重点病种,在诊断和治疗上有一套严格的规范化方案,并且不断地加以完善,分别是:①靳三针治疗中风病;②压灸百会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③腰夹脊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该科开展中医专科辨证施护,从患者的起居饮食、肢体康复护理、情志调护等各个方面进行具有中医特色的规范化施护。

  针灸门诊在原有各种特色疗法的基础上,加强专科分化建设,建立了靳三针疗法治疗小儿大脑发育不全、针刺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火针治疗带状疱疹、蜂针治疗各类关节炎、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小针刀治疗关节骨质增生、针灸减肥美容专科以及浮针治疗痛证等专科。

  在科研方面,2003年以来立项的国家级课题10项,省部级课题2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5项,取得了科研与临床医疗相互促进良好效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等。

  心血管科

  该科由国医大师邓铁涛、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欧明等老一辈专家教授于1968年创建,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研究方向的临床基地,是全国首批博士、硕士授予点,全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

  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冼绍祥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专科拥有邓铁涛、欧明、陈宏珪、赵立诚、黄衍寿、丁有钦、吴伟等国内知名专家,现有全国、省名中医3名,教授6名,副教授7名,博士研究生导师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名。博士5名,硕士10名。年门诊量10万余人次,年出院人数1600人次以上。

  专科的临床研究领域重点在心血管系统重大疾病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如: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及清热解毒活血法的干预研究;简化心衰病分型,探讨心力衰竭(心水证)不同证型的病理本质和中医药改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的研究;探讨高血压病的病机本质及补肝肾方药的整体调节作用等。该科充分发挥中医特色,运用针灸,离子导入,外用敷贴,沐足等治疗眩晕病(高血压);穴位注射,穴位敷贴治疗胸痹心痛(冠心病)等。

  开展各级科研课题研究数十项,其中国家级10多项,包括:邪毒内侵致冠心病的机制及清热解毒法的干预研究;黄芪甲苷预处理MSCs(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梗后心衰大鼠及其抗凋亡与促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黄芪甲苷诱导MSCc分化为心肌细胞过程中相关受体的表达研究;从分子水平研究冠心病病因病机学说和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研究;探讨心力衰竭(心水证)不同证型的病理本质和中医药改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的研究;从细胞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高血压病的病理本质及补肝肾方药的整体调节作用,运用活血开窍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等,并参与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国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研究、麦哲伦研究(利伐沙班治疗深静脉血栓)等。

  多年来研制了多种专科用药,如:治疗心力衰竭有心阴片、心阳片;治疗冠心病有益心活血丸;治疗高血压有补肾益心片、调平康;其他如脑醒丸、温胆片、眩晕康等经过临床多年的见证有较好的疗效。

  专科充分吸收现代医学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中医心血管病专科综合诊疗水平。在发扬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同时,积极引进心血管介入技术,开展了冠脉介入、起搏器植入、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等技术,在国内中医同行中已步入领先行列。

  风湿病科

  该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金匮要略专业博士、硕士培养基地,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卫生部骨质疏松症诊疗技术协作基地。

  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为林昌松教授,专科拥有陈纪藩、廖世煌、黄仰模等国内知名专家,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生3人,硕士生7人。该科年门诊量6.7万余人次,年出院人数约1300人次。

  该科以“中医经典理论回归临床”为建设理念,将仲景学说应用于风湿免疫疾病的诊治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结合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在中医风湿病的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不断探索并取得可喜成绩,已逐渐形成了以陈纪藩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中医经典理论指导风湿病诊治的特色理论体系,主要成果有:(1)金匮要略理论指导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2)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础和临床研究;(3)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中医外治法的研究;(4)风湿病中医诊疗方案、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的优化研究;(5)风湿病的中医疗效评价体系研究;(6)抗风湿中药配伍增效减毒机理研究等。开展针、灸、熏、洗、敷、中药汽疗、中药中频离子导入、中药熏蒸、宽谱仪照射、中药外敷和针灸拔罐等多种外治法,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该科率先开展超微创针刀镜检查治疗新技术,解决常见的疑难关节肿痛的诊疗问题,极大地提高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

  该科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荣誉。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中日合作项目、省部级课题,紧紧围绕经方现代应用的基础和临床开展研究,如在《金匮要略》治疗风湿病理论指导下,提出病久多瘀多虚、寒热夹杂的新见解。

  在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基础上,研制出“通痹灵片”、“二藤通痹合剂”、“类风康丸”、“二藤通痹颗粒”等系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制剂,形成专科制剂与辨证结合治疗风湿病的特色。

  急诊科

  该科创建于1965年,是全国第一批“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急诊临床基地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003年抗击“非典”中,以“无病人死亡、无医护人员感染、病例追踪无后遗症”的“三零”佳绩被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为刘南教授,专科拥有陈镜合、朱敏等国内知名专家,现有全国名老中医1名,省名中医1名,教授5名,副教授4名,博士研究生导师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博士3名、硕士9名。急诊量12万余人次,年出院人数1.7万人次。急诊量一直位列广州市“120”急救系统前茅。

  科室注重医疗业务培训,按照国际、国内急救医学的专业要求,注重突出中医治疗急症特色,使医疗技术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建立院前急救、急诊科急救和病房急救较为完善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具有成熟的院前急救技术与完善的生命检测与支持技术。在强化现代医学急救规范的基础上,在执行西医诊治指南,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同时,发挥中医药专长,坚持中西医结合急救的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急症包括各系统病症取得较好的疗效。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风综合处理、呼吸系统重症治疗、消化系统急症治疗及出血性疾病诊治和生命支持等方面达到较高的医疗技术水平。

  该科目前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30余项,科研经费达800多万元。获省部级、厅局级等科研成果奖6项,申请受理(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2项,开发“开心片”等院内制剂。开展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中风、中毒、肝病、糖尿病急症及并发症、SARS、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等方面的研究。

  出版主编《中医内科五脏学》(广东科技出版社)、《中西医结合急症诊治》(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西医防治流感——从基础到临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等专著 8 部,主编全国统编教材《内科急症学》,承编广东省教委“九五规划”七年制重点教材《中医急诊学》等。

  

  脑病科

  该科由刘仕昌、彭胜权等老一辈专家创建于1968年,由脑病内科(脑病科)和脑病外科(颅脑科)组成,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为吴智兵、黄良文教授,专科拥有彭胜权、林培政、钟嘉熙等国内知名教授,拥有主任医师10人,副主任医师8人,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7名,博士10余人,硕士30余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2人,广东省名中医2人。年门诊量近11万人次,年出院病人数2000人次。

  专科在脑血管病诊治方面,中医特色鲜明,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方法齐全。注重发掘中医经典和特色疗法,以科研促进临床,开创中医药“醒脑开窍”、“解毒通窍”法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及神经系统感染免疫性疾病。针对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开展高血压脑出血的各种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重视中医药的围手术期应用。

  该科脑病诊治特色经验:1.总结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治疗中风的经验,研制出中风1、2、3号方。2.运用温病芳香开窍法治疗感染性脑炎、脑梗塞、脑出血等脑病,提出不能以昏迷而限定开窍法的使用。3.“解毒通窍方”直肠滴注治疗颅脑病变,促进体内毒素的排泄,改善神经功能,促进神志恢复。4.采用通腑泻热逐瘀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以及脑血管疾病急性昏迷期阳明腑实证患者,能较好地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降低颅内高压,促进患者苏醒。5.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如中西医结合综合辨证治疗配合高压氧、针灸、按摩、电脑中频、低频治疗、超声波/电刺激治疗仪等,治疗中风病人,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6.总结经验,开发“温胆片”、“痫宁片”、“脑醒丸”、“清热解毒祛湿颗粒”等院内制剂。

  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癫痫、病毒性脑炎、脑肿瘤、颅脑损伤、脑积水、颅骨头皮疾病、三叉神经痛、面瘫,治疗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脑功能性疾病如头痛、头晕、失眠、焦虑、抑郁症等均有独特疗效,并先后承担相关国家级、省级课题14项。

  临床药学

  该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承担全院医疗药品供应管理、医院制剂生产质控、药学服务和药学科研工作,注重以药学服务为特色建科,跟踪药学发展前沿,引入先进管理经验,在专科建设、药品供应、制剂生产、临床药学、科学研究等领域取得长足的发展。

  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为唐洪梅教授,拥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1人,硕士17人。承担全院年300多万人次门诊患者和年出院病人数4万人次住院患者用药。日均调配门诊中药处方1.8万多剂,西成药处方5000多张。门诊代煎中药每年达20多万剂,住院中药年调配约30多万剂,住院病人中药汤剂年使用率为86.5%。

  该科下设临床药学室开展新型的临床药学(中药)服务工作,配备临床药师9人,根据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方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开展新型的临床药学(中药)服务工作,现已初步完成省内首家以中药临床药学为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工作平台,形成中药临床药学学科构建和实施中心,并计划建设成为中药临床药学学科的培训基地,为推广中药临床药师进临床作贡献。

  该科推出多项改革和新的服务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10年前率先推出中药饮片定量小包装处方调配新方式,这是中医院中药处方调配新模式的创新之举。新的调配模式解决传统中药处方调配分剂量不准的老问题,药名清晰剂量准确,获得广东省药学会的嘉奖。推出四季膏方(膏滋)服务,在国内首制《中药的家庭煎煮方法》标准操作视频,深受患者好评。

  拥有医院制剂品种数150种,著名的有袁氏生脉成骨片、关节康片、双柏散、通痹系列制剂等,年产销近3000万元,医院中药制剂临床科室使用率为100%。

  该科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重点科研项目的临床前新药制剂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近十年来在国家及省市级医药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源1篇。主持及主要参与省部级等各级科研项目40多项,获资助经费360多万元。出版发行《现代中成药手册》、《临床用药手册》、《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应对》等多部著作。

  护理学

  该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较合理且团结协作的学术队伍。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为全小明主任护师,其中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25名,主管护师106人,拥有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目前已有硕士人员数8名。护士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达到97%,研究生学历人员占1.6%。

  该专科一直围绕如何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建设专科护理、培养各级护理人才、构建护理管理梯队、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发挥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中的作用等开展工作,利用各种先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护理质量,创建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医院护理文化,保障护理安全,注重继承与创新,开展一系列具有特色优势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现有危重症专科、急诊专科、肿瘤专科、骨科、血液净化专科、老年病专科、外科等专科护士8名,建立静脉输液小组、糖尿病专科小组、造口及慢性伤口小组、骨科护理小组、危重病护理小组、肿瘤专科护理小组等专科护理小组,在全院专科护理会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有临床护理单元40个,制定一系列中医护理常规、中医护理特色、中医护理康复指导、专科护理指引等规范,拥有一批先进的中医诊疗设备。

  目前已开设专科护理门诊2个,分别为慢性伤口及造口门诊和PICC专科门诊,受到患者欢迎。加强中医护理,凸显特色与优势,骨科护理组、针灸护理组分别获得2008年第一届和2011年第二届“全国中医优秀护理科室奖”,在全省中医护理领域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积极开展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活动,全部病区已启动创优工作,在患者中开展一对一教育、小组教育、健康教育大课堂、病友会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及便民措施。产科获2010年度广东省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单位。

  专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致力于临床护理、中医护理及护理教学的研究,《手术室专题学习网站》获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技术研究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编写护理专著多部,参与主编的《中医标准护理计划·内科分册》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著作)优秀奖。

  重症医学科

  该科成立于2002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为林新峰教授,专科拥有陈镜合等国内知名专家,该科有教授4人、副教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5人,硕士4人。

  该科依照国际先进ICU建筑布局建成,分为清洁工作区、半清洁办公区和污染处理区,目前拥有12张病床。配备先进的监测及治疗设备,如美国太空网络中心监护站、瑞士产伽俐略和德国产的西门子牌呼吸机,床边彩色超声和多普勒诊断系统,以及心脏起搏除颤器,床边血液净化系统,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脑电监护仪,支气管纤维镜,降温毯,丹麦雷度血气分析仪等一系列先进设备等,对危重病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严密检测及强化治疗。病房内部采用吊塔式供氧、供气、供电和负压吸引,保证通风和采光,从硬件上最大限度地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给病人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

  重症医学科目前已建成了急诊—ICU—各专科的急诊危重病人的绿色通道,使病人能得到更及时的治疗。开展了各项核心技术如呼吸支持技术、循环支持技术、血液净化技术、心肺脑复苏技术、感染控制技术和营养支持技术等。

  该科目前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10余项,科研经费近100万元。获省部级、厅局级等科研成果奖2项,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血症、重症胰腺炎的治疗、厥脱症的研究以及中医参与肠道功能的恢复及营养支持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国内外杂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参与编写《中医内科五脏学》(广东科技出版社)、《中西医结合急症诊治》(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等著作以及参与编写全国统编教材《内科急症学》。目前在研的课题共有7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2项,地市级3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2项。在国内医学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同时该科是广东省中医界危重病医护人员的培训基地,每年向各地培训多名进修医生和护士。

上一篇:中医针灸戒烟取得初步进展

下一篇:针灸深度角度方向 补和泻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