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穴位疗法>正文

百会穴必说发旋

发旋和百会穴关系探讨
 
百会穴位于巅顶上, 是隶属于督脉的腧穴, 是临床使用频率较高的穴位, 是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的交汇之处, 又称三阳五会。历代文献对百会穴的内容多有记载, 但不难发现每每提及百会多涉及到发旋, 但遗憾的是鲜有文献对此提出疑问, 笔者亦未见相关文献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过深刻的探讨。那么百会和发旋到底是有何关系, 为何说百会必说发旋, 还是说两者本来就是一回事。笔者搜集文献发现发旋和百会穴的关系历代医家聚讼不一, 现就目前搜集的文献将两者的关系略略探讨一二。
 
发旋的文献记载
1.关于发旋的名称和定位
根据历代文献对发旋的记载有:发旋、百会、三阳五会等别称。文献有关发旋最早的描述见于《黄帝明堂经》, 在《黄帝明堂经·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1]中载:“在前顶后一寸五分, 顶中央, 旋毛中, 陷可容指”。可见该书将发旋作为一个腧穴的体表定位标志来描述的;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督脉》也记载[2]:“在前顶后一寸五分, 顶中央旋毛中, 陷容豆”。明代徐春甫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曰[3]:“顶中央旋毛中, 取眉间印堂至发际折中是穴”。可见该书也是将发旋作为一个穴位来描述并指明了定位。明代朱橚认为发旋是足太阳经在头部的交汇处, 并认为发旋就是三阳五会。其在《普济方·针灸·足太阳膀胱经》述:“足太阳之脉, 起于目内眦 (内眦谓目之大角也) , 上额交巅上 (巅顶也, 顶中央有旋毛可容豆, 乃三阳五会也) ”[4]。由此可见, 医家均将发旋作为一个头部的穴位;发旋中不管是容豆还是容指, 其下凹陷是可以肯定的, 且发旋在头顶, 是三阳五会还是在顶后一寸五分, 各文献之间描述的定位各有差异, 值得后世商榷。

百会穴
 
2.发旋的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中发旋均有“头旋”“旋儿”“毛涡”“旋毛”等别称。依个体差异有位置、个数、方向之别。从生理上, 发旋是人体在胚胎形成过程中, 头顶部形成的毛涡。从位置上, 发旋分为左旋和右旋, 主要受单基因遗传性状的控制, 属于常染色体遗传, 右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AD) , 左旋为常染色体隐形遗传 (AR) [5,6]。从个数上, 几乎每个人头顶上都有发旋, 大多数人有1个, 少数人有2个, 极少部分人有3个, 甚至4个旋儿的。从方向上, 发旋有顺和逆, 关于发旋的顺逆, 有学者也认为主要受遗传基因的控制, 最新研究表明[7], 发旋的方向主要与PCP信号中细胞表面蛋白Frizzled6有关;但也有学者发现发旋的顺逆与人手的偏用有关, 即右利手其发旋方向是顺的, 左利手发旋是逆的[8], 具体原因笔者未见有学者阐明, 但有学者提到这可能与人脑优势半球和胚胎发育及北半球地磁等因素有关[9]。
 
百会穴的文献记载
古籍对发旋的描述多涉及百会, 百会穴位于巅顶之上, 隶属督脉的腧穴, 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的交汇之处, 能贯通诸阳经, 也是百脉朝会之所, 故称“三阳五会”。
 
1.关于百会穴穴名
文献对百会穴穴名的记载有:百会、巅上、三阳五会、天满、三阳、五会、维会、鬼门、泥丸、神阙等名称。“百会”这一名称, 最早也见于《黄帝明堂经·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1]:“百会, 一名三阳五会, 在前顶后一寸五分, 顶中央旋毛中, 陷可容指, 督脉、足太阳之会”。在众多别称中, 巅上是最早出现并被记载的, 《灵枢·热病》热病五十九刺、《素问·骨空论篇》灸寒热的针灸配伍处方中有“巅上一”[10]、“巅上一灸之”[11]的定位描述, 后世注家多认为“巅上”即“百会”;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宋代赵佶《圣济总录》, 该书在《素问·骨空论篇》“巅上一灸之”后注曰:“百会穴也”[12]。三阳五会出现于《黄帝明堂经》, 此外汉代司马迁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也提到“三阳五会”, 书中记载了扁鹊治疗虢国太子尸厥, “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 以取外三阳五会, 有间, 太子苏”[13]。但是后世医家朱橚对发旋描述也是三阳五会, 此处有重合, 值得深究。三阳、五会的描述最早见于明代徐凤《针灸大全·论一穴有四名》:“百会, 一名三阳, 一名五会, 一名天满”[14]。其后《奇效良方》《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大成》等亦沿用此论。天满最早见于《针灸资生经·偃伏头部中行十穴》, 仅述百会“一名天满”[2], 但未曾对此做出解释。维会、神阙作为百会别名最早见于《窦太师针经·百会》:“百会一穴……亦名维会, 又名神阙穴”[15]。但是对于这一说法, 吴昆在《针方六集》中注解时认为维会和百会实为两穴[16], 后世医家也对此多有争议。泥丸即为百会的观点最早见于许叔微《普济本事方》:“道家般运有夹脊双关图, 令精气逆流, 朝会于泥丸宫, 泥丸即顶心是也, 名百会穴”[17]。鬼门为百会穴别名的著作仅有《经穴汇解》[18]一书, 该书汇集诸医家观点:“百会, 一名‘三阳五会’, 一名‘鬼门’, 一名‘泥丸宫’, 一名‘巅上’, 一名‘天满’, 一名‘三阳’, 一名‘五会’”。根据以上文献记载值得深思的是, 既然百会和发旋都曾作三阳五会来描述, 那么发旋和百会是否后来统称为百会?或是本来就是一个穴位?亦或者文献记载有误?笔者目前未发现有文献明确说明。
 
2.关于百会穴定位
历代医家对百会穴的定位聚讼不一, 根据文献对其定位的记载大体归纳为:“顶中央”“旋毛中”“可容豆”“印堂至发际折中”“前后发际折中”“两耳尖折中”。现多采纳的定位为[19]: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间连线的交点处。尤其两耳尖连线的交点这一简便定位成为了医者普遍引用的取穴方法, 这一方法的记载始于唐代, 多见于金元, 最早出现于“灸法图”:“百会, 以绳度两耳, 断中屈绳点屈还度点”。此后《普济方·婴孩·婴孩惊风门》也记载:“百会穴取前后发际至顶门折中, 又取两耳尖至顶门折中是穴, 用线量之”[20]。明代也出现“前后发际折中”的说法。至此以后《古今医统大全》《寿世保元》《类经图翼》《医学原理》《审视瑶函》《针灸易学》等沿袭了该观点并至今。
 
曾有医家提出过质疑, 认为百会穴在两耳尖连线的交点有失准确。在唐代以前, 从《黄帝明堂经》到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云:“百会者, 前顶后一寸五分, 顶中央旋毛中, 陷可容指”[21], 到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一名三阳五会, 在前顶后一寸五分, 顶中央旋毛中, 陷容豆”[2], 再到《十四经发挥·十四经脉气所发篇》:“在前顶后一寸五分, 顶中央旋毛中, 直两耳尖, 可容豆”[2]。再到《针灸大成》:“百会, 前顶后一寸五分, 顶中央旋毛中, 可容豆, 宜耳尖”[22], 均明确指出百会穴就在前顶后一寸五分, 旋毛中。而且在《外台秘要》《圣济总录》《针灸资生经》《济生拔萃》《普济方》《针灸集书》《医学纲目》等20多部对后世颇具影响力的著作中均有发旋和百会关系的记载。由此可见, 唐代以前, 发旋是古医家用来定位百会穴的体表标志, 并认为发旋就是百会穴, 是三阳五会之地, 百会穴就处于发旋中。唐代以后, 百会穴的定位才注入新的解释, 且一直沿用至今, 但是也有著作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等均成书于唐以后, 由此可知, 唐以后不是完全摒弃了之前对百会定位的所有观点, 其实是存在两个观点的: (1) 在头部, 头顶正中线与两耳间连线的交点处; (2) 在前顶后一寸五分, 顶中央, 旋毛中, 陷可容指。但是根据学者对百会的定位研究, 尚景舜等[23]发现:成人 (包括青年) 的百会位于“两耳尖直上”交点向后1.2寸处。儿童 (包括少年) 在两耳尖直上连线与前后正中线交点向后1.5寸处。王欣等[24]也根据骨度分寸法对百会穴在两耳尖连线中点的说法进行验证, 结果显示:百会穴在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距前发际的距离测出平均值是11.4cm, 骨度分寸法测出的平均值是14.4cm, 平均误差是3cm。显然, 百会穴在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的定位方法是不科学的。以上文献提示百会穴的定位应在前顶后一寸五分, 顶中央, 旋毛中。
 
综上所述, 不难看出古人文献记载的百会穴多与发旋在定位上有密切的关系, 难怪医家历来对百会穴的定位都聚讼不一, 因百会穴百脉汇聚, 而发旋形态上是旋涡状汇聚于一点, 两者所处部位又较为相近, 可能两者本来就是一个穴位, 也或许取发旋作为百会穴用作临床治疗, 可能疗效会更好, 这尚待今后进一步开展相关深层次的研究来证明。
 
参考文献
[1] 黄龙祥, 辑校.王雪苔, 审订.黄帝明堂经辑校.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8:6
[2]黄龙祥.针灸名著集成.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179, 241, 478
[3] 元·王国瑞.新安医籍丛刊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1
[4] 明·朱橚.普济方第十册针灸 (卷四○九至卷四二六)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9:98
[5]阿不都拉·巴克, 多力坤·买买提, 吾司曼江, 等.新疆四个民族中12对遗传性状基因频率分布的研究.遗传, 1998, 20 (5) :36-38
[6]阿不都拉·巴克, 依米提·热合曼, 木合塔尔·阿不都克里木, 等.新疆四个民族八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遗传, 1997, 19 (5) :27-29
[7] Chang H, Cahill H, Smallwood P M, et al.Identification of astrotactin2 as a genetic modifier that regulates the global orientation ofmammalian hair follicles.PLoS Genet, 2015, 11 (9) :e1005532
[8]刘建国.湘西汉、土家和苗族的发旋研究.吉首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 1992, 13 (5) :101-103
[9]韩怀钦, 秦毅, 文玉军, 等.宁夏回族青少年发旋的研究.解剖学杂志, 2003, 26 (4) :399-340
[10]灵枢经.田代华, 刘更生, 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社, 2005:64
[11]黄帝内经素问.田代华, 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社, 2005:113
[12] 宋·赵佶.圣济总录 (下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2:2230
[13]汉·司马迁.史记.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 1995:269
[14]明·徐凤.针灸大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175
[15]黄龙祥, 黄幼民, 整理.元代珍稀针灸三种.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51
[16]黄龙祥, 黄幼民.针灸腧穴通考——《中华针灸穴典》研究 (下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243
[17]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伊广谦.中医方剂名著集成.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8:92[18][日]原昌克.经穴汇解.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8:26-27
[19]胡玲.经络腧穴学新世纪.7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200
[20] 明·朱橚.普济方第九册婴孩 (卷三五八卷至四○八)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8:338
[21]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611
[22]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5
[23]尚景舜, 李亚东.百会穴常用定位法偏差之探讨.中医药信息, 1986 (2) :29-30
[24]王欣, 朱长刚, 牛淑平, 等.百会穴简便定位法质疑.中国针灸, 2014, 34 (1) :87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丁婷婷 贾孟辉 侯荔桉 李宏伟 黑晓英 贾戌生

上一篇:“三才”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内关穴,外关穴,互透的针刺方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