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五官科>口腔>腮腺疾病>正文

针药辨证分型论治面瘫的临证体会

1 面瘫概述
面瘫是以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泪沟、唇沟变浅,口角下垂㖞斜,患侧不能皱眉,鼓腮漏气,部分患者耳后疼痛,舌前2/3味觉减退及听觉过敏为特点的一种病证[1]。面瘫即中医中的“口眼㖞斜”,《黄帝内经》认为该病好发于经脉与经筋,分布在面部的经络与经筋受到阻滞,即生面瘫。面瘫病主要为三阳经脉受累,尤以手太阳,手、足阳明为首。《黄帝内经》曰:“足阳明之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弛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金匮要略》谓:“正气引邪,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诸病源候论》提到:“风邪入足阳明、手太阳之筋……口僻也。”《妇人杂病门》说:“偏风口㖞,是体虚受风,风入夹口之筋……故令口僻。”《类证治裁》认为:“口眼㖞斜,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医门法律》说:“口眼㖞斜,面部之气不顺也。”根据上述论述可知,人体正气不足,血液亏虚,脉络空虚,营卫失调,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经筋失养或面部外伤、脉络瘀滞等均可导致面部经筋失濡,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故该病多为本虚标实,体虚、正气不足、气血衰少为本,风、痰、瘀、火为标[2]。
 
2 面瘫分型治疗与调护
2.1 辨证用药
①风寒袭络证,症见突然口眼㖞斜,面紧拘急,僵滞不舒,有受凉吹风史,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3]。治则:祛风散寒通络。处方:桂枝汤加减。②风热中经证,症见突然口眼㖞斜,面软缓无力,伴风热表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3]。治则:疏风散热通络。处方:银翘散加减。③阳明热毒证,症见口眼㖞斜,胃腑灼热,牙龈肿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4]。治则:清胃解毒通络。处方:清胃散加减。④肝胆火热证,症见口眼㖞斜,耳部疱疹,耳内剧痛,口苦,纳呆,平素嗜酒,舌苔黄,脉弦数[4]。治则:清肝解毒通络。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⑤肝郁化火证,症见口眼㖞斜,面红目赤,耳后疼痛,口苦,便结,有情志抑郁史,舌暗红,苔薄黄,脉数[4]。治则:疏肝泻火,解毒通络。处方:丹栀逍遥散加减。⑥脾胃虚弱证,症见口眼㖞斜,口涎自出,脘腹胀满,肢体困重,便溏,舌苔腻,脉弱[5]。治则:益气健脾,祛风通络。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减。⑦气血不足证,症见口角㖞斜,闭眼无力或闭合不全,面白声低,少气懒言,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5]。治则:益气养血,祛风通络。处方:黄芪四物汤加减。⑧肝肾不足证,症见口眼㖞斜,头晕耳鸣,目涩,腰膝酸软,舌苔少,质淡红,脉弦细[6]。治则:补肝益肾,祛风通络。处方:六味地黄丸加牵正散加减。⑨瘀血阻络证,症见口眼㖞斜,面色黧黑,有外伤史,舌质暗或有瘀斑,舌下络脉曲张,脉涩。治则:活血化瘀,祛风通络。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2.2 针刺治疗
主穴:翳风、颊车、阳白、四白、地仓、颧髎、合谷。加减:风寒袭络证加风池;风热中经证加曲池;阳明热毒证加曲池(双)、上巨虚、内庭;肝胆火热证加合谷(双)、太冲(双);肝郁化火证加太冲、风池、曲池;脾胃虚弱证加足三里(双)、内庭;气血不足证加足三里、血海;肝肾不足证加太冲、三阴交;瘀血阻络证加阳陵泉、血海。鼻唇沟变浅、人中沟㖞斜加迎香、水沟。
 
针刺方法:上穴未用括号标注的穴位均为患侧取穴。常规消毒后采用0.30 mm×(25~50)mm毫针针刺。风寒、风热型患者宜浅刺;阳明热毒、肝胆火热等毒邪偏重者用循经泻法;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用循经补法;病久者行透刺;其余皆行平补平泻法。该病发病7 d内浅刺,发病7 d以上选用HM6805型经穴治疗仪以断续波治疗。①⑥⑦⑧⑨型眼闭合不全患者用湿棉防护后,可选用TDP局部照射;①⑥⑦⑧⑨型患者患侧每次可选3~5个穴位进行悬灸。每日治疗1次,留针20 min,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
 
2.3 其他治法
对于病程在1个月以上者可酌情选用梅花针、拔罐、穴位埋线等方法治疗。
 
2.4 调护
嘱患者避风,调畅情志,劳逸结合,禁熬夜;清淡饮食,忌饮酒;眼闭合不全者注意用眼卫生,可适当滴眼药水,避免感染;脸部按摩时,双手掌搓热由下颏向耳际往上按摩,以发热为度。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56岁,2019年6月14日就诊。10 d前因头晕耳痛在某医院以左耳带状疱疹住院治疗,继而出现口眼㖞斜。现症见:左侧面部麻木肿胀,人中沟、口角向右侧㖞斜,额纹消失,左眼不能闭合,鼓腮漏气,饮水漏水,左耳乳突部压痛,耳内疱疹部分结痂,头晕,口苦,纳差,舌苔黄,舌偏红,脉弦数。既往有嗜酒史。西医诊断:面神经炎。中医诊断:面瘫,辨为肝胆火热证。治则:清肝解毒通络。处方:龙胆草15 g,葛花15 g,栀子10 g,黄芩片10 g,柴胡10 g,生地黄10 g,车前子10 g,泽泻10 g,川木通10 g,甘草片3 g,当归10 g,僵蚕10 g,黄连片10 g。水煎服,每剂药物煎煮2次后取药汁600 mL,每次口服100 mL,每日3次,2 d/剂,共服5剂。针刺取阳白、翳风、颊车、地仓、四白、颧髎、太冲、合谷(患侧),选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太冲、合谷穴用0.30 mm×50 mm毫针针刺,余穴用0.30 mm×25 mm毫针针刺,常规消毒后针刺,针刺手法使用循经泻法,提插捻转得气后,选患侧两组穴位采用HM6805型经穴治疗仪以断续波治疗,以针刺部位微收缩耐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20 min,治疗10次。
 
2019年6月25日二诊:患者述疱疹好转,口眼㖞斜等症状减轻,舌苔薄黄,脉微弦。肝胆火热已降,余热未清,守一诊处方加丹参、地龙各10 g,5剂,煎服法同前。针刺加健侧合谷、足三里,皆用平补平泻法,余治法如上。
 
2019年7月5日三诊:患者笑时下唇微斜,其他症状好转,要求服用中药巩固疗效,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处方:黄芪25 g,当归5 g,赤芍10 g,桃仁6 g,红花6 g,地龙10 g,白术20 g,蒲公英6 g。4剂,煎服法同上。
 
2019年7月20日电话随访,患者已康复。
 
按语:患者嗜酒,酒之热毒入肠胃,胃失和降,肝疏泄失常,郁久化热。酒性归肝,熏肝蕴热,遇热化火,火性炎上,母病及子,循少阳致乳突痛、耳内疱疹、头晕、口苦,火滞面部经筋,经筋失濡,肌肉纵缓不收致面瘫。一诊以龙胆泻肝汤清肝胆实火,方中车前子、泽泻清热利湿,与葛花分消酒毒,黄连、黄芩清阳明之热,僵蚕通络。阳白、翳风、颊车、地仓等局部取穴活血通络,祛阻滞之邪,太冲、合谷清肝泻火,为治面瘫要穴。电针可增强患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循经泻法针刺使肝胆阳明火热得清,经筋得通,故疱疹好转,面瘫症状减轻。二诊加丹参、地龙增强活血通络之功;加针刺健侧合谷、足三里,意为“开四关”,可益气通络,故病愈。
 
4 体会
现代医学认为,面瘫是由于局部营养神经血管受刺激发生痉挛,造成面部神经微循环障碍或疱疹病毒感染,使组织缺血、缺氧、水肿,致面神经各段损害而致。针刺、透刺、电针穴位能改善病变处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水肿,有利于病情恢复。灸法、TDP可温通经络,加快水肿吸收,但对热性证型慎用。运用中药辨证施治不仅可改善患者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还有利于调整患者的脏腑阴阳平衡,达到病愈目的。治疗期间,给予患者合理调护对缩短病程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繁荣.针灸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20.
[2]杨金生.国医大师程莘农[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154.
[3]黎国良.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01例[J].四川中医,2001,19(3):32-33.
[4]邵水金,谢强.魏稼针灸经验集[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9:152-154.
[5]曾庆宏.中药针刺治疗面神经瘫痪30例[J].四川中医,2001,19(7):72-73.
[6]张文康,黄宗勖.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黄宗勖[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22.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周命海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大面公立卫生院

上一篇:周围性面瘫面神经麻痹劳宫穴针刺疗法

下一篇:针刺治疗面瘫 面瘫的症状在经筋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