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感染性疾病的控制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过敏性疾病呈逐年增高趋势。调查显示:中国儿童过敏性哮喘的患病率已从上世纪90 年代1.5%增加到现今的3.3%,上升了一倍多。
现实生活中,除了花粉、海鲜、药物之外,目前又出现许多新的过敏诱因:家电产生的静电荷会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和微生物可导致过敏性皮疹;居室和汽车内饰装潢使用的涂料、粘合剂、塑料中所含的甲醛、苯等化学物质会缓慢释放,使人的皮肤、呼吸道过敏:为追求口味、色泽等而使用的调味、防腐、保鲜、着色等添加剂也都可能是过敏性疾病的诱因。据世界粮农组织报告,90%以上的食物过敏是由牛奶、鸡蛋、鱼、贝壳海产品、花生、大豆、核果类和小麦等八大类食品引起的。人类可接触约8 5万种化合物,其中有2800种为接触性过敏源,能导致过敏性皮炎、哮喘、荨麻疹等疾病。
那么,当发生过敏时,我们该如何选择用药呢?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
这类药物的主要特点就是可以阻断组胺1型受体,减轻过敏反应,主要用于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的皮疹,过敏性鼻炎的流清鼻涕和打喷嚏。
代表药物就是扑尔敏,这个药物的特点是起效迅速可靠,广泛用于市面所看到的感冒药物里,主要作用就是减轻流鼻涕、打喷嚏。对于荨麻疹和过敏性皮炎的皮疹也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物美价廉,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有嗜睡作用,服用药物以后犯困,不能进行开车、建筑等高危活动。另外一个常用的第一代抗过敏药物就是赛庚啶,主要用于荨麻疹和人工荨麻疹。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的一个不足就是维持作用的时间短,只有大约4小时。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比起第一代抗过敏药物来说属于长效药物,一天只使用次。抗过敏的效果略逊于第一代,嗜睡的副作用更少一些,主要用于过敏性鼻炎和反复的过敏性皮炎。
代表药物有阿司咪唑(息斯敏)、特非那定(敏迪)、氯雷他定(开瑞坦)、仙特明(西替利秦)。选择这类药物主要对抗的症状有:频繁打喷嚏、流清水鼻涕、流眼泪、眨眼睛,还有就是鼻涕从嗓子往后流入咽部导致的频繁咳嗽,这种咳嗽的特点就是早晚厉害,或者和体位关系密切。不同人对这几类药物的反应不同,可以尝试选择更好的一种。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这类药近几年应用逐渐增多起来。代表药主要有孟鲁司特钠(顺尔宁)、扎鲁斯特、普仑司特。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症和哮喘。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是孟鲁司特钠(顺尔宁),顺尔宁主要针对的是以鼻子堵为主要表现的过敏性鼻炎和复发性鼻窦炎、伴有腺样体反肥大的过敏性鼻炎和以反复咳嗽为主要表现的咳嗽。哮喘包括反复发作的喘息、过敏性咳嗽(运动后或者吃甜食、过咸的食物)。因为一个完整的过敏周期是一个月,所以顺尔宁的疗程也最少是一个月。
激素
激素,主要用于大面积的过敏或者严重的过敏,最常用的就是强的松。对于其他药物效果不好的频繁咳嗽和哮喘也常常选择短期使用,一般不超过三天。
过敏的元凶——组胺
过敏是由一种叫作组胺的物质与其受体结合,产生生物活性,从而形成机体的过度反应,包括过敏、胃酸分泌、平滑肌痉挛、毛细血管扩张等。治疗过敏用的抗组胺药,也能与组胺受体结合,但它没有活性,不会触发过敏反应。如果我们摄入富含组氨酸的食物,就会产生大量组胺,此时抗过敏药往往争不过组胺,难以占据受体的位置,也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此时常会令头晕、胸闷等过敏症状去而复返。
由于几乎每一种蛋白质都含有组氨酸,所以出现过敏症状时,不要过多地摄取蛋白质类食物,特别是海鲜、乳酪、肉类、黄豆等。此外。一些药物和食物也可引起组胺释放,如奎宁、维生素 B1、乙醇、水生贝壳类动物等,这些都会影响抗过敏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