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外科>泌尿科>肾炎>正文

肾炎水肿 治以补脾益肾 处方白芍川芎

国医大师张琪是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从事肾病研究多年,尤其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具有真知灼见,以疗效显著持久,闻名于杏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学习,于导师丰富临床经验中觅得一鳞半爪,现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临证经验
 
水肿水肿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常见表现,随着西医治疗的广泛普及,求治于中医的水肿病人,多为西医常规利尿治疗无明显效果的顽固病人,这时如果仅仅应用一般健脾利湿药茯苓、薏苡仁之类,则往往收效甚微。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由于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大多营养状态欠佳,免疫力低下,易于感染。长期持续水肿,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导致各种合并症的发生。经过大量实践,张琪体会到,须用峻烈迅猛之剂,利水消肿,截断病势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利水消肿虽为治标之举,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法则,可以起到西药利尿的作用,而无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之弊。
 
蛋白尿 蛋白尿在中医范畴内尚无恰当的命名,张琪认为蛋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由脾化生,由肾收藏,蛋白尿的生成,与脾肾两藏虚损密切相关。脾虚则不能升清,谷气下流;脾失固涩,精微下注;肾虚则封藏失司,肾气不固,精微下泄;另外湿毒内蕴,郁而生热,亦可使肾气不固而精气外泄,热为阳邪,性主开泄,肾受湿热熏灼而统摄功能失职,而致精关开多合少,蛋白等精微物质随尿而下。气血来源于脾,肾为阴阳之根,故临床所见的脾肾虚损常在气血阴阳方面有所偏重。长期蛋白尿,精微物质大量随小溲而去,不能正常滋养五脏,则脾肾虚损进一步加重;同时脾虚,饮食不能正常化生精微,反而酿为水湿痰浊,故或见低蛋白血症,或见高脂血症。进一步水湿之邪滞留,浊阴弥漫于脏腑,功能损害,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出现氮质血症,则病情日趋严重,乃至不可收拾。
 
血尿 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张琪总结出“血尿八法”治疗各种肾病引起的顽固性血尿,本病临床常用以下几种。如感染引起急性发作,出现镜下或肉眼血尿,伴有咽痛口苦,甚则口舌生疮,五心烦热,颜面或肢体浮肿,脉滑数,舌质红,苔白黄而干,治以加味八正散。组成:白花蛇舌草50g,蒲公英30~50g,双花30~50g,大黄7.5g,生地20g,萹蓄15g,瞿麦15g,车前子15g,滑石20g,小蓟50g,白茅根30g,甘草15g。其中萹蓄、瞿麦、车前子、滑石清热利水通淋;生地、小蓟、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邪热侵入肾与膀胱,伤及血络而出现血尿,邪热蕴积则白细胞增多,故加入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双花加强清热解毒之力;大黄为苦寒泻下药,此处取其清热解毒开瘀利水通淋,用量宜小,一般5~10g,多用则导致泄泻,少量则通淋止痛开瘀,对小便涩痛疗效显著,为方中不可缺少之药。
 
氮质血症由于失治误治,本病可以转归为氮质血症、慢性肾功能衰竭。张琪认为氮质血症临床大多辨证为湿浊邪毒贮留;贮留日久,郁而化热,湿热上泛,脾胃升降失司,转枢不利,出现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口气秽浊,周身以及口中有氨味,舌体肥大,舌苔垢腻,脉弦滑或沉滑。此时一般喜用大黄苦寒清泻热结、蠲除浊毒,同时配以砂仁、草果仁、苍术、藿香芳香醒脾、化湿辟秽,二者相互调济,既不苦寒伤胃,又无辛燥伤阴之弊,用后肌酐尿素氮得以迅速有效下降,其临床症状也常常随手而愈。大黄一般以醋炙后入药,一般用量为10~15g,具体用量应根据病人每日大便次数加以调节,病人服用大黄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但每日大便应以2~3次为宜,且泄下物应为基本成形的软便,而不应为稀水,防止过分泄下后,损伤胃气。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大多从泄下立论,以不同的药物,不同的途径,促使肌酐尿素氮从大便乃至皮肤等途径排出体外,其中大黄的应用频率无疑是最多的。现代药理也证实,大黄的有效成分,大黄鞣质具有改善氮质代谢的作用,大黄蒽醌和大黄蒽醌葡萄甙通过抑制肾小球系膜DNA和蛋白质的合成,来引发系膜细胞生长抑制等。
 
张琪并不局限于传统的理法方药,相反对于现代医学的病理、药理主张中西汇参,衷中参西,但是对于中药的应用,张琪一再反复强调,应用中药的原则必须是以中医理论辨证论治为主导,现代药理研究作参考,坚决不能用西医理论指导用中药。就以用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问题来讲,张琪认为,大黄为苦寒泄热药,临床用于慢肾衰,表现为舌质红、舌苔黄、大便干燥、闭结不通,辨证为湿热浊毒内阻的较为适宜,而对于那些舌质淡、舌苔白、大便溏泄(1日3~4行)的辨证为脾胃虚寒或脾肾阳虚的患者,则应该慎用或干脆不用,用之则会加重脾胃虚寒或脾肾阳虚的程度,促使病情恶化,对于这两类病人应以人参、黄芪、白术、葛根、山萸、何首乌之类健脾益肾,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效果满意。
 
典型医案
 
刘某,女,47岁。2002年6月17日初诊。既往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史19年,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现5年,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明显效果,病人面色萎黄无华,头晕腰酸,倦怠乏力,舌质淡紫,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大便溏泻,1日2~3次。血清肌酐512.3mmol/L,尿素氮14.24mmol/L。血常规:红细胞2.45×1012/L,血红蛋白67g/L。尿常规:蛋白(++),白细胞2~3。辨证为脾肾两虚,湿浊内阻。治以补脾益肾,辅以化浊活血。

处方:白芍、川芎各15g,生地、当归各20g,红参15g,白术、何首乌、菟丝子各20g,茯苓、半夏、桃仁、丹参、陈皮、山萸各15g,大黄7g,甘草10g。水煎服。

病人服药21服,体力明显增加,大便1日1~2次,成形。效不更方,再服28服,血清肌酐345.6mmol/L,尿素氮9.18mmol/L,血常规示红细胞3.45×1012/L,血红蛋白110g/L,病人除仍稍觉乏力之外,无明显不适。(孙元莹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张玉梅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姜德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上一篇:裘沛然治杂病验案两则 慢性肾炎 慢性尿路感染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