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外科>骨伤科>关节炎>正文

“邱氏”耳针夹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临床研究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emporomandi-bulardisorders, TMD) 是一种口腔颌面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本病多属功能紊乱, 但也可有关节结构紊乱或器质破坏。由于罹患关节咬合运动频繁, 故病程较长, 常常反复发作, 难以治愈, 且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因此, 目前临床治疗多主张采取可逆性的保守治疗, 包括咬合治疗、物理治疗、精神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但由于TMD病因复杂, 就目前而言, 临床上还没有一种完全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方法。
 
“邱氏”耳针夹是由笔者祖父于1971年首次发明制作[1], 具有无创伤、安全性高、临床应用范围广等特点, 可以替代传统针刺耳穴对疾病进行治疗。笔者自2012年起运用耳针夹刺激相关耳穴对TMD进行治疗, 并与临床常用体针疗法进行疗效对比, 发现耳针夹组的镇痛疗效和增加开口度效果较体针组明显, 对惧针但有意愿行保守针具疗法的患者尤为适用, 目前暂未见相关临床报道, 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扬州市中医院针灸科及口腔科门诊TMD患者6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耳针夹组和体针组, 耳针夹组30例, 其中男12例, 女18例;年龄最小者18岁, 最大者65岁, 平均年龄为 (35±12) 岁;病程最短2天, 最长2年, 平均病程[0.34 (0.12, 0.57) ]年;单侧发病22例, 双侧发病8例。体针组30例, 其中男11例, 女19例;年龄最小者23岁, 最大者60岁, 平均年龄为 (36±13) 岁;病程最短3天, 最长2年, 平均病程[0.36 (0.11, 0.58) ]年;单侧发病23例, 双侧发病7例。经统计学分析,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0.05) 。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二、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2]
1.诊断标准。目前, TMD的诊断标准分以下几种: (1) 主诉颞面部、颌骨、耳前区或耳内静息时或下颌功能运动时疼痛不适, 此患处诊压有疼痛敏感, 有时会引起头痛、头晕甚至偏头痛可以放射到颈肩部, 在说话、咀嚼时甚为明显。 (2) 疼痛伴有下颌运动受限和肌僵硬感, 正常开口度3.7 cm左右, 超过4 cm为张口过大, 小于2 cm为张口过小, 开口型异常, 表现为张口时患者下颌中线歪曲或偏斜, 有时开口运动出现绞锁功能障碍。 (3) 关节盘在髁突与关节结节之间发生移位弹响声。其中, TMD风寒湿痹型中医辨证标准需参照《中医痛证诊疗大全》, 即颞下颌关节开合不利、疼痛不适, 遇冷疼痛加重, 遇热疼痛减轻, 表面无红肿。
 
2.纳入标准。 (1)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2) 能坚持完成疗程者。 (3) 签署知情同意书。 (4) VAS评分≥3分。
 
3.排除标准。明确诊断因髁状突发育畸形、化脓性、类风湿性、创伤性颞下颌关节炎、关节肿瘤及其他耳鼻喉科关节外疾病所致TMD患者。
 
三、治疗方法
(一) 耳针夹组
1. 耳针夹制作。
“邱氏”耳针夹采用0.8~0.9 mm不锈钢丝作耳针夹, 选用内径1 mm的尼龙管作绝缘材料, 选用内径1 mm, 壁厚约2 mm的塑料管作限位器, 用聚乙稀塑料块作夹托 (热压固定) , 以上4种材料制成8字形的弹簧夹子替代传统毫针进行治疗[1]。
 
2. 耳针夹选穴及操作。
患者取坐位, 选患者患侧耳穴:对屏尖 (位于对耳屏的尖端, 即平喘与腮腺穴之间) 、神门、肾上腺、下颌、神门。首先予75%的酒精对患者耳部进行常规消毒, 然后食指抵住弹簧圈, 拇指与中指压紧夹柄, 使夹口张开2 cm左右, 伸入耳壳上的选定穴位, 最后慢慢放松拇指与中指, 使耳针夹准确的夹在穴位上, 留夹30 min。每日治疗1次, 治疗10 d。
 
(二) 体针组
患者取仰卧位, 充分暴露针刺部位, 经75%的酒精进行常规消毒后, 术者选取35号1.5寸毫针, 取患侧听宫穴、下关穴、阿是穴、颊车穴、合谷穴, 先刺听宫穴, 张口取穴, 直刺0.5~0.8寸, 得气后行捻转泻法, 使针感向面颊部扩散;闭口后再刺下关穴, 直刺0.5~0.8寸, 得气后行捻转泻法, 使针感放射至整个颞颌关节;再直刺髁状突阿是穴0.3~0.8寸, 得气后行捻转泻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法。每日治疗1次, 治疗10 d[3]。
 
四、疗效观察
(一) 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评分[4]
根据量化评分评定结果作为测量受试者主观疼痛感觉的标准, 采用VAS法, 在纸上划一条10 cm的横线, 一端设为0, 另一端设为10, 平均分成10段, 记为1~10分。治疗前后分别让2组患者平地步行20 m, 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记号, 表示疼痛的程度, 对应的数值即为疼痛强度评分。0分表示无疼痛;1~3分表示轻度疼痛, 但仍可从事正常活动;4~6分表示中度疼痛, 影响工作, 但能生活自理;7~9分表示比较严重的疼痛, 生活不能自理;10分表示剧烈疼痛, 无法忍受。
 
(二) 颞下颌关节开口度变化程度[5]
试验采用关节活动度 (range of motion, ROM) 评定开口受限程度, 以上下门齿间距为度, 轻度开口受限2.0~2.5 cm, 1.0~2.0 cm为中度, <1.0 cm为重度。
 
(三) TMD的疗效标准[6]
(1) 痊愈:经治疗后, 患者无不适症状, 颞下颌关节无疼痛、弹响, 能正常运动, 开口度正常。 (2)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 开口度接近正常, 仅大张口时有轻度不适感, 轻微弹响。 (3) 有效:患者各症状均有所改善。 (4) 无效:治疗后, 患者各症状未改善或加重。在本次研究中, 设定总有效=有效+显效+痊愈。
 
五、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组TMD患者年龄经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 采用?±s表示。病程为非正态分布, 采用M (P25-P75) 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VAS评分, 临床疗效及ROM评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TMD患者V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2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0 d后, 耳针夹组VAS评分主要集中在0~1分者占83.3% (25/30) , 其他评分段为≥7分者占3.3% (1/30) , 3~7分者占6.7% (2/30) , 1~3分者占6.7% (2/30) ;体针组VAS评分≥7分者占13.3% (4/30) , 3~7分者占16.7% (5/30) , 1~3分者占10.0% (3/30) , 0~1分占60.0% (18/30) , 耳针夹组治疗后VAS评分0~1分段患者多于体针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二、2组TMD患者治疗前后开口度比较
 
治疗前2组TMD患者ROM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2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0 d后, 耳针夹组ROM主要集中在3.4~3.9 cm者共占83.4% (25/30) , ≤3.0 cm者占13.3% (4/30) , ≤2.0 cm者占3.3% (1/30) ;体针组ROM 3.4~3.9 cm者占60.0% (18/30) , ≤3.0 cm者占26.7% (8/30) , ≤2.0 cm者占13.3% (4/30) , 耳针夹组ROM 3.4~3.9 cm患者多于体针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三、2组TMD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耳针夹组和体针组治疗10 d后治愈率分别为33.33% (10/30) 和16.67% (5/30) , 耳夹针组高于体针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耳针夹组和体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 (28/30) 和86.67% (26/30) , 耳针夹组高于体针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3) 。
 
讨论
颞下颌关节由颞骨关节面、下颌骨髁突以及之间的关节盘、关节囊和关节韧带所组成, 是人体中唯一没有外伤易发生脱位, 而且脱位时关节囊不会撕裂的关节[7]。形成本病的原因很多, 如社会心理因素、 (颌) 因素、创伤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关节负荷过重及关节解剖因素等。TMD在中医学属于“痹证”范畴, 与风寒湿邪关系甚大。风为百病之长, 与寒湿相结侵入肌表, 上窜牙关, 致使筋脉拘紧, 络脉不通, 气血凝滞而发[8]。目前, 临床主要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其中保守治疗包括针灸理疗、手法推拿、稳定性咬合板治疗、开口功能锻炼以及药物治疗等[9]。中医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 治疗方案为舒筋通络、开噤止痛, 改善颞下颌关节运动功能等[1]。
 
体针治疗下颌关节功能紊乱亦有较好的疗效[10], 但本病治疗取穴多以头面部为主, 因头面部血管丰富且感觉灵敏, 易产生血肿、淤青、晕针等不良反应, 增加临床风险及患者的心理负担。现代医学认为颞下颌关节紊乱以肌肉、筋膜等组织的无菌性炎症, 痉挛及关节盘移位, 从而出现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等表现。目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主要口服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物治疗, 但其不良反应多, 复发率高, 且远期疗效不佳。
 
体针刺激耳穴具有较好的解痉作用, 可以缓解颞下颌关节肌肉痉挛, 调整神经功能, 改善血液循环[11]。本病通过刺激与人体病位相对应的耳穴, “下颌”配合“神门”、“对屏尖”、“肾上腺”共同作用, 以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止痛的目的。“神门”有镇痛镇静作用, 可用于各种疼痛性疾患, 是止痛要穴[8]。本病使用传统耳针以短毫针针刺以上耳穴亦有较好的疗效, 但存在易感染、晕针等风险。
 
 表1 2组TMD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例 (%) ]
注:TMD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VAS为视觉模拟评分法
 
 表2 2组TMD患者治疗前后ROM比较[例 (%) ]
注:TMD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ROM为关节活动度
 
 表3 2组TMD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 ]
注:TMD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邱氏”耳针夹由笔者祖父于1971年发明并制造, 并于当年在扬州地区人民医院针灸科耳针室 (现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针灸科) 应用于临床治疗[1], 用于替代传统毫针使用。40年余年来, 经过家族3代人的临床实践, 近百万人次的治疗, 取得较好的临床成果。“邱氏”耳针夹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具有疗效显著, 且具有无创伤、安全性高、临床应用范围广、能防能治、不良反应少、可补体针不足、简便易行及非侵入性等特点, 从而更易被患者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秋鸿.耳针夹的制作和使用[J].江苏中医杂志, 1983 (4) :59.
[2]丁小刚, 覃勇, 樊继波, 等.针灸联合手法推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60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医药, 2016, 11 (5) :884-887.
[3]王玲玲, 董勤, 王启才.针灸学临床[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1.
[4]张美玲, 陈谦艳.独活寄生汤联合艾灸治疗膝骨关节炎30例[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4, 3 (5) :13-15, 25.
[5]刘瑞敏, 侯大为, 樊灿灿.咬合板加局部激光照射治疗下额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 (2) :96-98.
[6]韦健, 周建飞, 洪定钢, 等.氨基葡萄糖硫酸盐对兔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保护作用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6, 31 (8) :1129-1134.
[7]杨志明, 朱家恺, 王炜, 等.修复重建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8]宋南昌, 宗重阳.耳压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症30例小结[J].中国医药学报, 1994, 9 (1) :24-25.
[9]龚中坚, 殷治国.手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盘移位的近期疗效观察[J].上海口腔医学, 2010, 19 (6) :579-581.
[10]肖凯杰, 李海霞, 张慧霞, 等.针灸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112例[J].陕西中医, 2006, 27 (8) :985.
[11]Luigi Gori, Fabio firenzuol.欧洲传统医学中的耳针疗法[J].亚太传统医药, 2018, 14 (3) :1-2.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邱硕

上一篇:膝骨性关节炎采用隔药姜灸治疗

下一篇:火针速刺治疗膝内臁疼痛56例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