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外科>骨伤科>关节炎>正文

膝关节滑囊炎病因病机 临床针刺疗法

针刺治疗急性膝关节滑囊炎
 
膝关节急性滑囊炎为临床常见的膝关节疾病,临床多表现为膝关节周围滑囊肿胀疼痛,影响活动,多见于青壮年人群。笔者临床应用针刺治疗急性滑囊炎起效快速,疗效显著,不易复发,而目前应用该法治疗滑囊炎急性期文献较少,故予以介绍。
 
1 急性膝关节滑囊炎病因病机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负重多,运动量大,极易发生劳损创伤。且其周围滑囊众多,最易劳损发病。正常生理状态时,位于关节外的滑囊可分泌滑液,以减小摩擦,辅助关节活动。当其受到急性损伤时,滑囊炎性渗出增多,滑囊内滑膜充血、水肿,滑液增多,从而影响肌腱正常活动,消散过程中易与周围组织粘连,失治或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滑囊炎,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常见的膝关节滑囊炎有髌前滑囊炎、鹅足滑囊炎等。由于滑囊不与关节囊相通,故可与滑膜炎鉴别。
 
2 治疗方法
急性膝关节滑囊炎表现为膝部肿胀、疼痛,伴随活动不利,属中医“筋痹”“筋伤”等范畴。针刺治疗应以疏通经络、祛风寒湿为主,选取患侧内外膝眼、血海、梁丘、鹤顶、膝阳关,双侧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委中、风市、膝关,同时予肿胀关节囊围刺。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膝下垫枕),使用一次性针灸针,委中常规消毒后直刺,得气(走窜感)后出针;余穴直刺得气后手法宜轻,以免加重疼痛,留针30 min。轻触膝部肿胀滑囊压痛处,确定滑囊范围,围绕痛处常规消毒,沿肿胀滑囊边缘刺入,针尖指向中心,针与针间隔约2 cm,刺入深度约1~1.5 cm,留针30 min,针刺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避免继发感染。每日治疗1次。
 
“筋痹”首见于《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素问·痹论》中明确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医宗金鉴》载:“膝眼风在鬼眼生,疼痛如锥胖肿形,下虚风湿寒侵袭,屈伸不遂温散灵。”本病急性期虽与外伤病史密切相关,但多经反复迁延形成慢性膝关节滑囊炎。病情反复多与风寒湿三邪合而为病密切相关[1]。“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在疏通经络法的基础上增加祛风寒湿,以预防病情反复。治疗时,临床取“膝四针”,内外膝眼与血海、梁丘合用,以疏通经络;阳陵泉以强健经筋;阴陵泉、委中、膝阳关、风市、膝关以祛寒利湿;足三里、三阴交温补脾阳,以培土治水;鹤顶舒筋利节,通经活络,主治膝痛。《灵枢·官针》载“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故膝关节围刺取膝关节周围穴位围刺治疗。同时本法还能缓解滑囊的肿胀疼痛,一方面,刺激膝关节周围穴位,可通过痛点阻滞作用,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另一方面,针刺可改善血循环、滑囊内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减少滑液分泌,降低滑囊内压,进而消散肿胀、减轻疼痛[2]。膝关节滑囊炎患者疼痛、屈伸不利多与积液量有关,因此促进积液吸收是治疗本病的关键,针灸治疗在此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3,4]。目前西医治疗以消肿、止痛、制动为主,应用口服药物以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物为主,或采取关节腔注射治疗、关节镜手术治疗。但疗效有限,不能有效缓解症状。
 
3 典型案例
患者,女,54岁,2017年5月初诊。劳作后膝关节前部疼痛、肿胀难忍,足不任地,膝关节难以屈伸,由亲属背至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骨伤科诊断为急性滑囊炎,后就诊于我科。刻下症:双侧髌骨前部红肿疼痛2 d,局部触之剧烈疼痛,难以屈伸,无法行走,膝关节局部无破损。予针刺治疗,治疗1次后疼痛肿胀明显缓解,次日后患者即可步行复诊,治疗6次后疼痛肿胀消失,关节活动恢复,为巩固治疗继予针刺治疗1周,随诊2年未复发。
 
按语:临床应用针刺治疗急性膝关节滑囊炎时,要注意严格消毒,避免继发感染。滑囊炎复发及迁延多与膝关节生物力学失衡相关,因此后期巩固针刺周围穴位,调节膝关节屈伸肌肌力,以恢复膝关节生物力学平衡[3]。用针刺治疗急性膝关节滑囊炎方法简单,操作方便,起效快,适宜性强,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传义.针灸治疗膝部肿痛验案[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11):17-18.
[2]钟伟泉,老锦雄,李树成,等.内外膝眼穴不同刺法对退行性膝关节炎疗效差异的观察[J].光明中医,2011,26(1):108-109.
[3]邵丹.关刺法治疗气虚湿阻型膝关节滑囊炎的临床研究[D].昆明:云南中医学院,2016.
[4]赵磊,李建军,张鹏翔,等.电解针灸针治疗气虚湿阻型膝关节滑囊炎37例临床研究[C]//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数字中医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6.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赵思涵 李世君

上一篇:电针温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0例

下一篇:中药外洗方配合云南白药膏治疗足跖腱膜炎的临床观察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