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74岁,2018年7月2日初诊。主诉:全身皮肤反复瘙痒5年余,加重1周。患者诉周身瘙痒5年余,多发于夏秋季节,发作时周身瘙痒难忍,尤以双下肢内侧、双上肢外侧及外阴部瘙痒严重,采用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停药后病情反复。近日因贪凉复发,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缓解不明显,为求进一步治疗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刻下症:患者全身皮肤干燥、瘙痒,双上肢及双下肢皮肤粗糙,可见抓痕及色素样沉着,无湿疹样改变,夜间及气温变化较大时瘙痒加重。平素体质较弱,易伤风感冒,多体倦乏力,畏寒,精神、情志欠佳,纳少,易腹胀,眠浅易醒多梦,大便稀溏,每日1次,小便可。舌质红,苔腻,脉弦细。西医诊断: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中医诊断:风瘙痒,肺脾气虚型;治宜补脾益肺、祛风止痒。予以揿针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揿针:选穴包括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蠡沟。患者取坐位,所选穴位常规消毒后,使用卓脉牌一次性无菌揿针直接刺入,按压1 min并埋于穴位,以有胀感及患者耐受为度,每日按压5次,2 d后自行取下。2 d治疗1次,每周3次,左右交替取穴,嘱患者尽量保持局部皮肤干爽,勿用力揉搓。给予玉屏风颗粒(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30036,5 g/袋)开水冲服,每次5 g,每日3次。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注意生活规律,适当锻炼,避免冷热刺激,穿宽松棉质内衣,忌烟、酒、浓茶及辛辣刺激食物,尽量避免搔抓、摩擦及热水烫洗等。治疗1周后患者自觉瘙痒症状明显好转,遂按照上述取穴和方法继续治疗,4周后诸症消失。3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按语: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指无原发皮损,以瘙痒为唯一主症的皮肤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内分泌失调,皮脂腺、汗腺功能减退,皮肤干燥及退行性萎缩等原因引起,是临床老年病中多发病证之一,本病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当属中医“风瘙痒”“痒风”等范畴,《诸病源候论》载:“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认为体虚受风是瘙痒发病的主要原因。本案患者年老体弱,气血不足,脾肺气虚,卫表不固,导致皮肤腠理不密,感受风寒之邪,故而发为本病。《素问·移精变气论》云“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提示可用药物治疗内脏疾病,针刺、砭石治疗外部及躯体疾病,针药各有所长,可以结合应用。
患者年老体衰,气血不足,内不能濡养脏腑,外不能固护肌表,非药物不能补,故而选用口感与疗效均较佳的玉屏风颗粒。玉屏风颗粒组方出自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是扶正固表的经典方剂,由黄芪、麸炒白术和防风3味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固表的作用,多用于表虚不固、体虚易感者。方中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内可补肺益气,外可固表止汗; 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炒制后健脾益气之效更甚,与黄芪配伍应用可增强益气固表之效;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取其祛风解表之效[1]。诸药合用,既可祛风止痒,又可顾护正气,共奏扶正祛邪之效。研究显示,玉屏风散既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又可改善过敏性体质,抑制瘙痒等症状[2],临床被诸多医家用于气虚型皮肤病的治疗,且疗效较为显著。因患者畏惧传统针刺治疗,故选用疼痛较小的揿针埋针治疗。本案采用新型皮内针揿针治疗,属于传统针法中的浮刺和浅刺,是通过浅刺穴位和持久留针的方式,尽量减轻针刺时的疼痛,延长针刺效应时间,进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3]。浅刺可通过调节卫气,激发机体的卫外功能,以祛邪外出,进而达到治病目的。留针则在于候气或调气,通过其稳定持续的刺激,促进经络气血的有序运行,最终达到气血调和、阴阳平衡[4]。《灵枢·官针》早有“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和“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的记载,为揿针治疗皮肤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且揿针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患者更易接受。针药并用的治疗方式能内外兼顾,相互辅佐,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采用揿针和玉屏风颗粒联合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可达到扶正祛邪、内外兼顾、标本兼治的效果,为临床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胡蓉,王丽华,张珺珺,等.玉屏风颗粒联合三伏天穴位敷贴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5,43(9):38-41.
[2]邱洞仙,边莉,燕晶晶.玉屏风散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8,33(5):56-60.
[3]郝洋,刘炜宏.新型揿针临床应用偶拾[J].中国针灸,2013,33(S1):87-89.
[4]张雪华.皮部理论在临床治疗及预防保健中的运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3):34-36.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刘琦 林佳平 郭婷 胡晓倩 张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