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多发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术后案
患者女, 61 岁, 主因双下肢无力伴尿失禁 1 月 余, 2017 年 3 月 27 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 附属医院综合康复科。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 出现腰部针刺样疼痛, 近 3 个月症状加重, 发作频 繁, 多次就诊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查腰骶椎 MR 示 L 2 ~ S 1 椎体水平椎管内多发占位性病变, 病理示血 管母细胞瘤, 行腰椎椎管内肿瘤切除术, 术后遗留双 下肢无力和排便困难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本 院综合康复科门诊。刻诊:神清, 精神可, 持续双下 肢无力、 足下垂, 伴双侧大腿前中部及足部感觉减 退, 纳可, 夜寐欠安, 小便失禁, 保留尿管, 大便难行, 便意不明显。舌质淡, 苔薄白, 脉沉细。既往史:胸 椎(T 11 ~ T 12 )血管母细胞瘤病史 8 年。
体格检查: 双下肢肌力 1 级, 双上肢肌力 5 级;双下肢浅感觉、 深感觉及复合感觉均减退;双侧霍夫曼征阴性, 双侧巴氏征阴性, 生理反射减弱。腰骶椎 MRI 示: (1)椎管内肿瘤物切除术后;(2)椎管内多发异常强 化结节, 符合血管母细胞瘤。中医诊断:痿病, 肝肾 亏虚证;癃闭, 肾阳虚衰证。西医诊断:多发椎管血 管母细胞瘤切除术后。
治疗方法:
主穴为天枢、 水 道、 中级、 关元、 次髎、 委中、 三阴交和丘墟透照海。 辅穴为上髎、 中髎、 下髎、 血海、 梁丘、 鹤顶、 犊鼻、 内 膝眼、 阳陵泉、 阴陵泉、 阳明经排刺、 八风、 解溪、 申 脉、 涌泉。操作方法:关元、 中级、 水道及次髎:针尖 朝向尿道方向, 斜刺 30 ~35 mm, 快速提插补法, 使 针感向尿道方向传导为度;委中、 三阴交及照海透太 溪穴:刺入 30 ~35 mm, 以 3 ~4 次/min 频率快速提 插泻法, 使下肢抽动 1 次为度;丘墟透照海:3. 0 寸 毫针直刺, 穿透踝部, 令足部背屈为度;余穴均常规 直刺 20 ~25 mm, 行捻转平补平泻。留针30 min, 每 日治疗 1 次, 均于上午 9 ~11 时进行治疗, 针刺 6 次 后休息 1 日, 3 个月为 1 个疗程, 共 4 个疗程。
结果:
(1)双下肢及足下垂运动功能的改善情 况。4 个疗程后, 经美国脊髓损伤学会量表评价下 肢肌力和神经功能, 患者下肢肌力(0 级到 4 级)及 神经功能(B 级到 D 级)均有明显改善;Fugl- Meyer 量表:下肢运动功能由严重障碍(6 分)逐渐改善为 轻度障碍(27 分);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评价步行能 力:由完全卧床(0 级)到可缓慢行走(4 级), 足下垂 也由完全下垂改善至基本正常。(2)小便功能改善 情况(主要应用排尿日记及泌尿 B 超。治疗前后, 每 3 个月评价 1 次, 每次评价时间为 1 周, 共 5 次, 做泌尿 B 超 4 次, 约 45 日后拔除尿管。经治疗后, 每个观察周期的 24 h 平均漏尿次数(15 次到 4 次)、 平均单次漏尿量(300 mL 至 100 mL)及膀胱残余 尿(200 mL 至未见残余尿)随时间均呈下降趋势, 平均单次排尿量随时间呈上升趋势(150 mL 至 300 mL)。说明经治疗后, 患者膀胱逼尿肌、 括约肌 功能及协调性均有明显改善, 小便功能较治疗前有 明显改善。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是罕见 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发病率仅占 4% 左右 [1 ] , 在脊 髓髓内病变中的发病率位于第 3 位 [2 ] , 以脊髓背侧 软膜下生长为其特点, 血供丰富 [3 ] 。显微手术为首 选治疗方法, 手术及术后康复难度较大, 术前神经功 能状态与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相关, 目前尚无治愈的 方法 [4- 5 ] 。临床表现依据所在部位不同而各异, 以 感觉异常和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多见, 常伴有明显的 二便障碍及足下垂。
中医学认为该病出现的双下肢无力、 足下垂属 “痿病” 的范畴 。《素问·痿论》 中指出 :“阳明者, 五 脏六腑之海, 主润宗筋,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 带脉不引, 故足痿不用 也” , 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 基本病机为五脏虚损, 生化乏源, 筋脉肌肉失养而发为痿病。病性以虚为 本, 治以调阴补阳, 扶正补虚, 同时, 该患者出现的小 便失禁归属于 “癃闭” 之列 , 《素问·灵兰秘典论》 记 载 :“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焉。 ” 主要责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溺不得化而发为“癃 闭” , 病位主要在膀胱与肾, 病性为本虚标实, 治以 调阴补阳, 补脾益肾, 助膀胱气化。查阅古籍及相关 文献, 并根据多年临床经验, 结合该病临床表现和病 因病机, 总结出调阴补阳针法:(1)通过针刺中极、 关元、 水道及八髎穴, 鼓动元阳, 振奋全身阳气, 有助 于疏通膀胱经气, 以助膀胱气化。
(2)主要选取阳 明经与太阴经诸穴, 既体现“治痿独取阳明” 的治疗 原则, 同时达到健脾利水, 益肾固精之功。(3)跷脉 主司下肢运动, 为 “人行走之机要, 动足之所由” , 可 “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 通过针刺申脉、 照海, 二穴均 为八脉交会穴、 分别通阴阳跷脉, 一阴一阳, 可激发 跷脉经气, 交通阴阳。从现代医学解剖来讲, 针刺膀 胱反射区的关元、 中极及水道穴, 可以刺激逼尿肌的 收缩, 协调括约肌和逼尿肌的功能配合。同时, 八髎 穴为膀胱经腧穴, 分别位于第 1 至第 4 骶后孔, 深层 分别走行第 1 至第 4 骶神经后支, 针刺八髎穴可直 接刺激骶 2 至骶 4 神经根, 使膀胱内括约肌和逼尿 肌有规律的收缩与舒张。同时, 反射性刺激兴奋脊 髓及高级排尿中枢, 使电冲动发放至膀胱, 共同改善 小便不利 [6- 7 ] 。
足太阳经筋循委中而过, 刺激深部 的胫神经可支配小腿后侧全部屈肌肌群。足阳明经 筋治所过之处经筋之病, 通过阳明经穴位排刺可增 强小腿胫骨前肌群的力量, 调节屈肌和伸肌收缩使 下肢运动达到功能协调, 通过丘墟透照海, 针刺八风 穴, 可增强足背肌肉的力量, 刺激足背外侧皮神经和 足背中间皮神经, 可改善足下垂以及足部感觉的恢 复, 结合中西医理论及现代解剖研究, 使诸穴合用, 共奏治疗之功效。
通过各个量表评价得出该患者小便功能、 双下 肢肌力、 运动功能及足下垂均有明显改善, 针刺治疗 后可蓄积一段时间的治疗效应, 目前足下垂恢复程 度仍需进一步观察和评价, 总体疗效甚佳, 故调阴补 阳针法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借鉴经验。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沈俊明 于涛 季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