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心脑血管病>中风>正文

刺络拔罐辅助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疗效观察

肢体痉挛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 80%的脑卒 中患者有运动功能障碍, 肌痉挛状态被认为是这些运 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决定因素 [1] ,脑卒中后幸存者约 60%会出现肢体痉挛 [2] , 其中上肢痉挛主要表现为上 肢内侧屈肌肌群占优势的屈曲性痉挛, 即上肢关节内 收、屈曲、内旋,呈现出“挎篮”样动作 [3] 。正常人 群中上肢要完成 80%以上的活动, 日常生活质量很大 程度上依靠上肢运动的保证 [4] , 脑卒中患者进入痉挛 期后上肢肌张力的进一步增高严重阻碍患者上肢功 能的恢复,使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甚至自理能 力,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 担 [5] 。 目前对于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尚无特异性治疗方 法,常采用康复训练、物理治疗、药物肌内注射、中 医针灸等方法 [6 - 7] , 但是疗效均不理想。 本研究采用刺 络拔罐加常规基础治疗方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 挛,并与单纯常规基础治疗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1 临床治疗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自 2015 年 1 月至 2015 年 12 月南方医科 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针推康复科住院治疗期间、 符合 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 60 例 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就诊和纳入顺序编号随 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观察组中,男 17 例,女 13 例;脑梗死 19 例,脑出血 11 例;左侧 14 例,右侧 16 例;年龄 45~70 岁,平均(60±8)岁; 上肢痉挛病程最短 20 d,最长 150 d,平均(66.3± 15.3)d。对照组,男 16 例,女 14 例;脑梗死 17 例, 脑出血 13 例;左侧 18 例,右侧 12 例;年龄 42~71 岁,平均(59±8)岁;上肢痉挛病程最短 18 d,最 长 140 d,平均(67.5±14.4)d。两组患者上述一般 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 P >0.05) , 具有可 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脑卒中诊断标准: 符合 2010 年卫生部疾病 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制定的《中国脑血 管病防治指南》 [8] 的西医脑卒中诊断标准;痉挛诊 断标准:参考改良的 Ashworth 痉挛量表 [9] ,患侧上 肢痉挛且评级为Ⅰ~Ⅲ级;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参 照 2008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 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10] 中医中风病诊断 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首次发病或既往有 中风史但无后遗症,病程 2 周~6 个月者;③年龄 40~75 岁者;④头颅 CT 或 MRI 示脑出血、脑梗死、 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软化灶者; ⑤生命体征平稳, 意识清醒者;⑥自愿参加本试验,签署患者知情同 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既往患有运动功能障碍或对运动功能有直接 影响的疾病者;②合并有严重的精神疾病、认知功能 障碍者;③近期服用过镇静剂或肌松剂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1)刺络拔罐:于患肢肱二头肌肌腹痉挛最明 显处刺络拔罐和井穴放血。 ①患肢肱二头肌肌腹痉挛 最明显处刺络拔罐: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取一次性无 菌采血针,于患肢肱二头肌肌腹痉挛明显处点刺 5~10 针,迅速刺入 2~4 mm,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 轻挤压针孔周围以助瘀血排出,点刺后拔火罐,留 罐 10~15 min,起罐后擦净瘀血,用乙醇棉球擦净血 迹,于针眼处用乙醇棉球再次消毒,隔日 1 次,每 周 3 次,共治疗 2 周。②井穴放血:取患侧上肢 井穴商阳、关冲、少泽、少商、中冲、少冲。操作: 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取一次性无菌采血针,对准所 刺部位迅速刺入 1~2 mm,随即将针迅速退出,令其 自然出血,或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以助瘀血排出,每 穴挤压出血 3~5 滴,最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点 刺患侧井穴,每次选取 3 个井穴,隔日 1 次,每周 3 次,共治疗 2 周。

(2)常规基础治疗:包括常规内科治疗、针灸 及康复训练。

①内科治疗:两组患者均按 2010 年版《中国脑 血管病防治指南》 [8] 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诊疗处理及对 症支持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斑、改善脑 循环、营养脑神经等,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 心病等原发病,以及治疗饮水进食呛咳、吞咽困难、 声音嘶哑或失音等。

②针灸:采用全经针刺法治疗 [11] 。即,取手必取 足(取手的经脉腧穴,必取足的同名经脉腧穴) ;取阳 必取阴 (取阳经腧穴必取与之相表里的阴经腧穴) ; 按 阳明、少阳、太阳经的顺序;先健侧,后患侧, “健一 患三” (针刺健侧 1 次,针刺患侧 3 次) ;每次取相关 经脉关节附近腧穴为主。具体穴位选择如下: 第 1 次:健侧手足阳明经、手足太阴经腧穴:肩 髃、曲池、合谷;髀关、足三里、解溪;天府、尺泽、 太渊;箕门、阴陵泉、三阴交。

第 2 次、第 6 次、第 10 次:患侧手足阳明经、 手足太阴经腧穴,取穴同第 1 次。

第 3 次、第 7 次、第 11 次:患侧手足少阳经、 手足厥阴经腧穴:肩髎、天井、外关;环跳、阳陵泉、 悬钟;天泉、曲泽、内关;足五里、曲泉、太冲。 第 4 次、第 8 次、第 12 次:患侧手足太阳经、 手足少阴经腧穴:肩贞、小海、阳谷;承扶、委中、 昆仑;极泉、少海、神门;阴谷、太溪。

第 5 次:健侧手足少阳经、手足厥阴经腧穴。取 穴同第 3 次。

第 9 次:健侧手足太阳经、手足少阴经腧穴。取 穴同第 4 次。

操作方法: 取 0.30 mm×40 mm、 0.30 mm×75 mm 不锈钢毫针,将毫针和针刺部位常规消毒,根据具体 穴位位置直刺或斜刺。按先上肢、后下肢,先阳经、 后阴经的顺序针刺。针刺阳经腧穴,得气后,留针 20~30 min。针刺阴经腧穴,得气后出针,不留针,均 行平补平泻法手法,中等刺激。每日 1 次,每周 6 次, 共治疗 2 周 12 次。

③康复训练: a 抗痉挛体位的摆放: 患者在床上、 轮椅、椅子上都要保持正确的体位。b 被动关节活动 度的训练:患侧肢体全范围的被动关节活动。c 抑制 痉挛的被动牵张训练,即在充分活动肩胛骨的基础 上,做被动的、缓慢的、长时间牵拉;痉挛的上肢屈 肌肌群训练:上肢联带运动抑制训练、滚筒训练等。 d 手法按摩:从远端向近端按摩患侧上肢,促进淋巴 回流,降低肌张力,消除运动后疲劳。e 物理因子治 疗:低频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经颅磁电刺激等。 每日 1 次,每周 6 次,共治疗 2 周 12 次。

2.2 对照组

只采用观察组中的常规基础治疗, 而不采用刺络 拔罐,疗程、频次、总治疗次数同观察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所有观察指标均于治疗前、 治疗后分别进行评定。 (1)上肢痉挛评分:采用改良的 Ashworth 痉挛 量表 [12] 对患者上肢痉挛程度进行评估。通过被动活 动上肢关节评估两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共分为 6 级,0 级为无肌张力增加,Ⅰ 级及Ⅰ + 级为轻度增加, Ⅱ级为明显增加,Ⅲ级为严重增加,Ⅳ级为僵直,痉 挛程度 0 级至Ⅳ级分别计 0~5 分。 分数越高表示痉挛 程度越严重。 (2)上肢被动牵拉力值:采用测力计进行测 量 [13] 。使用艾固牌指针测力计,将其拉钩用绳固定 在患肢的腕背关节处,拉力方向与前臂背侧垂直,以 患肢肘关节处为圆点,缓慢拉动患侧前臂运动,以患 侧前臂在力的作用下被拉动时的最大拉力作为测值, 用牛顿(N)作为计量单位,共测 3 次,取平均值。 拉力值越大表示痉挛程度越严重。 (3)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 参考简化的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14] 评估患者患侧上肢功能恢复情 况,上肢运动功能评定中每一动作评分可评为 0、1、 2 分,总计 66 分,得分越高表示上肢运动功能越好。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 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出版的《中 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 [15] ,结合改良的 Ashworth 痉挛量表进行疗效评估。显效:改良的 Ashworth 评级恢复至 0 级或降低 2 级以上;有效:改 良的 Ashworth 评级降低 2 级; 改善: 改良的 Ashworth 评级降低 1 级;无效:改良的 Ashworth 评级无变化。 3.3 统计学处理 运用 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 采用均数±标准差( x ± s )表示,计量资料先进行 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 服从正态分布和方差齐 性采用 t 检验 (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 ,不符合采用非参 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 2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 验。以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上肢痉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 上肢痉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 (均 P <0.01) , 且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 <0.05) ,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 优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 1。

表 1 两组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患者治疗前后
上肢痉挛评分比较 (分, x s 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后差值
观察组 30 2.88±1.01 1.32±1.05 1)2) -1.57±1.04 3)
对照组 30 2.77±1.01 1.84±1.40 1) -0.92±1.2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2) P <0.05;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3) P <0.05。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被动牵拉力值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上肢被动牵拉力值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 患者上肢被动牵拉力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 P <0.01)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 <0.01) ,观察组 治疗前后差值优于对照组( P <0.01) 。见表 2。

表 2 两组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患者治疗前后上肢
被动牵拉力值比较 (N, x s 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后差值
观察组 30 24.92±6.42 14.78±4.89 1)2) -10.16±5.65 3)
对照组 30 24.70±6.08 18.22±5.80 1) -6.48±5.96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2) P <0.01;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3) P <0.01。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 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 P <0.01)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 <0.05) ,观察组 治疗前后差值优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 3。

表 3 两组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患者治疗前后上肢
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分, x s 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 2 周后 治疗前后差值
观察组 30 20.43±7.88 31.27±7.92 1)2) 10.85±7.90 3)
对照组 30 20.60±7.89 28.43±7.86 1) 7.83±7.87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2) P <0.05;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3) P <0.05。

(4)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0.0%,高于对照组的 76.7% ( P <0.05) 。见表 4。

表 4 两组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患者
总体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改善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0 6 16 5 3 90.0 1)
对照组 30 2 9 12 7 76.7
注:与对照组比较, 1) P <0.05。

4 讨论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属于中医学“痉证” “筋病” 范畴。根据《灵枢·邪客》记载: “邪气恶血,固不 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 也” ,据此可知,痉挛的病因是“邪气恶血” ,关键的 病机是“住留” 。其中“邪气”是指外感风、寒、湿 邪, “恶血”是指陈旧的瘀血, “邪气恶血”即指风、 寒、湿邪气及陈旧的瘀血合而为病; “住留”即指停 住、留滞,较一般“瘀血”程度更为严重。也就是说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关键病因病机是“邪气恶血住 留” ,外邪与瘀血结合,留住于筋脉机关,气血运行 失常,筋骨失濡,机关不利,发为痉挛 [16] 。

针对“邪气恶血住留”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根 据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记载: “邪气因血而泄,病 乃无也” ,可知祛除“邪气”的方法可用刺络放血疗 法。而根据《素问·调经论》记载: “视其血络,刺 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 《素问·针 解》曰:“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可知祛除“恶 血” 亦可采用刺络放血疗法。 又根据王焘 《外台秘要》 记载: “取三指大青竹筒,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 笼墨点处按之……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 除,当目明身轻也” ,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记 载: “拔火罐,吸尽恶血为度” ,可知祛除“恶血”还 可采用拔罐疗法。综上可知,刺络拔罐疗法是治疗脑 卒中后上肢痉挛的可选用方法。

关于刺络拔罐疗法具体穴位选择,根据《备急千 金要方·灸例》记载: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 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 (成,据明代《普济方》作“或” )痛处,即云阿是, 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由此可知,阿是穴是以 压痛或反应点作为穴位部位, 是症状或体征表现最明 显的部位,多在病变附近。本研究于患肢肱二头肌肌 腹痉挛最明显处点刺,即是取阿是穴之法。井穴位于 四肢末端,是十二经脉阴阳之气始发之处,亦是阴阳 表里两经交会、经气交接之处,内连脏腑。井穴的作 用主要有二,一是去邪气,如《素问·缪刺论》曰: “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 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 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 注证发微》 注: “手足爪甲之上即井穴是也” ; 二是 “去 恶血” ,如杨继洲《针灸大成·卷八》记载: “凡初中 风跌倒, 卒暴昏沉, 痰涎壅滞, 不省人事, 牙关紧闭, 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 血” 。取井穴的目的就是针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关 键病因病机“邪气恶血住留” ,以去邪气, “去恶血” 。 现代研究 [17] 表明,局部刺络放血通过调节周围 血管收缩、血液灌注,降低血液的浓黏凝聚状态,改 善肢体血流速度及微循环,加速肌肉神经功能恢复, 同时兴奋和刺激臂丛神经和正中神经, 使肘臂麻木和 痉挛得以解除,达到降低肌张力、改善上肢运动障碍 的目的。亦有研究 [18 - 19] 证实井穴放血能促进受损脑 组织功能的恢复,使运动区功能全部或部分恢复,改 善肢体运动功能。

目前, 对于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治疗仍是一个世 界难题,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单一疗法的局限性, 现代康复训练加针灸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得 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其疗效显著高于单一疗法,相 关研究 [20 - 22] 均已证明其结论,而全经针刺法配合康 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的疗效也已经得到了充 分的论证 [23] 。经本次临床观察,刺络拔罐配合常规 基础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 效果明 显优于单纯常规基础治疗。治疗后,观察组在上肢痉 挛评分、上肢被动牵拉力、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方面均 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0.0%,亦显著高于 对照组的 76.7%。以上结论表明,刺络拔罐配合常规 基础治疗对于改善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状态有显 著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来源:中国针灸 作者:奚马利 周国平 罗梦 杨路 詹珠莲

上一篇:胃穴治疗脑卒中后呃逆

下一篇:百会长留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观察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