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心脑血管病>中风>正文

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中风后遗症32例

中风即脑卒中, 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类型之一, 该类疾病具有发病率、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的特点, 大部分中风患者经过治疗后还可能发生偏瘫、语言障碍、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导致其无法做到生活自理, 这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1,2,3]。随着中医理论和技术在临床中愈加广泛的应用, 针灸疗法、中药疗法在脑血管疾病及后遗症患者治疗中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疗效[4]。本次择取64例患者采取针灸联合中药方案对中风后遗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择取2018年4月~2018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4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完全随机法进行分组, 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中, 男18例, 女14例;年龄48岁~70岁, 平均 (58.6±2.5) 岁;病程10个~31个月, 平均 (20.5±2.6) 个月。观察组中, 男19例, 女13例;年龄49岁~72岁, 平均 (59.2±2.5) 岁;病程10个~32个月, 平均 (20.6±2.7) 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研究已上报我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批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行针灸治疗。①针刺包括头针和体针, 头针时患者呈平卧位, 在头皮处取穴, 于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后5 mm处取上点, 于眉枕线、鬓角发际线前交汇处取下点, 两点连接线为取穴运动区。上、下肢偏瘫者在对侧运动区约2/5和1/5处进针, 语言障碍者在右侧运动区约2/5处进针。体针时患者仰卧位, 在其腹部取中脘、下脘、气海、天枢等为主穴;健侧卧位取四肢处肩贞、肩髃、肩井、外关、曲池、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位, 进针深度约为1寸~2寸, 通过提插捻转法持续行针5 min后留针20 min。患者腹部神阙穴行隔盐灸法:先用面粉加水和成一个相对较干的面团, 然后制作成一个直径8 cm、高5 cm的面圈, 面圈中央预留一个与患者肚脐大小相近的小孔;让患者呈仰卧位后将脐部暴露于视野内, 将面圈置于其肚脐上, 并保证预留孔与肚脐对准, 在小孔中填充满炒制好的粗盐, 再在其上方放置艾炷 (半径1.4 cm, 高1.3 cm, 呈圆锥形) 并将其尖部点燃, 使其可缓缓向下燃烧, 直至患者皮肤有轻微烫热感, 然后更换新的艾炷再次点燃治疗, 每次灸4壮。每天1次, 治疗5次为1疗程, 间隔 2 d 后开始下一疗程, 连续治疗4个疗程。
 
2.2 观察组
基于针灸疗法行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 药方组成包括黄芪50 g, 地龙20 g, 川芎20 g, 赤芍20 g, 当归20 g, 桃仁15 g, 红花10 g。口眼歪斜患者加全蝎与白附子;语言謇涩患者加远志和石菖蒲;偏瘫患者加千斤拔、牛大力、水蛭及穿山甲;上肢偏瘫患者加桂枝和桑枝;下肢偏瘫患者加续断和牛膝。上述药物清水浸泡30 min, 加水煎制2次取药汁300 mL, 分早晚两次温服, 每日1剂。连续治疗4周。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 中医证候积分评分项包括口眼歪斜、偏瘫、神志昏蒙及语言謇涩, 按照无症状到严重症状分别记录0、2、4、6分[5]。
 
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NIHSS) [6]、功能独立性量表 (FIM) [7]以及Barthel指数量表 (BI) [8]测定, 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交流认知能力的改善效果。NIHSS共42分, 分值越低说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轻微;FIM共100分, 分值越高说明患者自理、活动、运动、交流、括约肌控制及认知能力越好。BI指数共100分, 分值越高说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 用x¯±sx¯±s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中各项症状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组间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x¯±s)(x¯±s) 导出到EXCEL
 
组别
口眼歪斜
偏瘫
神志昏蒙
语言謇涩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42±0.68 1.12±0.36 3.38±0.64 1.13±0.28 3.42±0.55 1.16±0.24 3.46±0.52 1.14±0.31
对照组 3.45±0.65 2.08±0.41 3.39±0.66 2.04±0.25 3.41±0.53 2.05±0.32 3.47±0.54 2.08±0.35
t 0.216 11.933 0.074 16.442 0.088 15.091 0.091 16.636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3.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FIM及BI指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FIM以及B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FIM及B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FIM及BI指数比较(x¯±s)(x¯±s) 导出到EXCEL
 
组别
NIHSS评分
BI指数
FIM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14.12±3.36 5.31±2.17 43.35±3.48 78.45±4.16 35.29±4.41 75.24±6.47
对照组 14.11±3.38 9.25±2.22 44.24±3.42 65.36±4.14 35.32±4.36 63.92±6.41
t 0.142 8.608 1.237 15.127 0.033 8.429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4 讨 论
中医学认为, 中风后遗症发生的病因病机为患者气滞血瘀、经脉受阻、气血不畅所致, 因此治疗应遵循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益气补血等原则[9]。针灸疗法是中医常见外治法, 该疗法通过对腧穴进行针刺刺激以调节患者阴阳平衡等, 可有效温通经络, 并对关节气血和局部血液循环进行改善, 缓解组织疼痛以及痉挛症状[10]。同时针灸疗法操作简单, 可较快见效, 价格易被患者所接受。在本次研究中针对患者行针刺治疗, 在曲池、足三里等穴位处针刺治疗可发挥良好活血化瘀行气的作用, 在阳陵泉、外关穴等处针刺具有强筋健骨、固本培元的效果[11,12]。腹部神阙穴处行隔盐灸治疗, 艾叶具有温经散寒、祛湿理气的功效, 盐归胃、肾、大小肠经, 具有补心润燥和止血的功效, 隔盐灸通过热量的作用加速药物作用渗透, 可有效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局部血管扩张, 疏通经脉[13]。
 
中药汤剂也是中医常规治疗方法, 通过药物可较好地改善患者后遗症症状。本次研究中针对观察组患者在针灸基础上行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 方中黄芪具有补元气的作用, 地龙能够通经活络, 当归、川芎具有良好的养血、活血、祛瘀功效, 桃仁、红花、赤芍可发挥活血化瘀生新的作用, 上述药物联合应用, 共奏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扶正益气等之功效[14]。同时现代药理学表明, 上述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可减轻患者血管通透性, 清除自由基, 抗血小板聚集以改善患者血液循环, 增强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进而改善患者受损脑细胞功能[1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活动能力、神经功能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 说明针药结合疗法临床应用价值高。
 
综上所述, 中风后遗症患者行中医针药结合治疗效果确切, 值得推广。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 作者:赵坚 莫文聪 翁川川

上一篇:基于聚类分析技术的清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选穴规律研究

下一篇:中风后遗症感觉障碍 探讨脐针治疗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