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心脑血管病>中风>正文

脑卒中偏瘫 滞动针结合电针预防和治疗足内翻

滞动针治疗偏瘫足内翻38例

脑卒中偏瘫患者因为下肢痉挛出现足内翻在临床上较为 多见, 国外研究报道卒中后下肢痉挛发病率为 17 % ~43 % [1 ] 。 足内翻导致患者在站立、 步行过程中产生不平衡感, 严重者致 使患者无法独立站立, 或在行走过程中发生关节及局部软组织 损伤, 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训练及日常生活。因此在临床工作中,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足内翻一直以来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笔者对 38 例脑卒中合并足内翻的患者采用滞动针结合电针的 方法进行临床治疗并予以疗效观察,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 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76 例患者均来自 2016 年6 月 ~2017 年6 月入住广 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科患者, 均经过头颅 CT 检查或 MRI 检 查, 临床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并合并有明显的足内翻症状。 按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 38 例。其中男 49 例, 女 27 例;年龄 36 岁 ~75 岁, 平均(53 ±9)岁;病程 16 d ~62 d, 平均(43 ±7)d;脑梗死 62 例, 脑出血 14 例。治疗组与对 照组在性别、 年龄、 病程、 临床诊断等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经统 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别(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①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 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2 ] , 诊断为中风病;②有足内 翻症状者。

1. 3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严重骨关节疾病的患者; ②精神病患者;③严重认知障碍的患者;④血压不稳定的患者; ⑤曾患有中风病的患者;⑥有足外伤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足内翻 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均采用降颅压、 降血压、 补液等常 规对症支持治疗, 并进行运动疗法训练等现代康复治疗。治疗 组通过滞动针并结合电针进行治疗, 对照组通过电针进行治 疗。

2. 1 滞动针治疗

滞动针(专利号:201020043232. 2)。方法:在腓肠肌内外侧 头、 比目鱼肌和胫骨后肌, 3 块肌肉的肌腹中 1/3 处, 找寻针刺 点(多为结节状或块状、 条索样肿物或压痛点)。针刺部位常规 消毒后, 提起皮肤, 用滞动针快速刺入, 达到一定深度并获得针 感后, 顺时针捻转针体数圈, 当针下涩滞, 如再捻转、 提插、 出针 均感困难时, 表明滞针已完成, 即可在滞针的同时行提拉、 颤抖、 摇摆、 旋转等动针手法强化针感, 间隔约 2 min 再行单向顺时针 捻紧后, 再进行动针手法 1 次即可退针。每次取穴 3 处, 隔日针 刺 1 次, 每周 3 次, 共治疗 4 周。

2. 2 常规电针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后, 用 1. 5 寸毫针直刺患者阳陵 泉、 悬钟、 丘墟、 解溪, 得气后在 4 穴针柄上连接 G 6805 电针仪, 采用断续波、 频率 1 Hz, 其中阳陵泉、 悬钟1 组, 丘墟、 解溪1 组, 调整电流强度至患者耐受为度, 以电针带动患踝做节律性背屈 外翻跳动为宜, 留针 30 min, 每周 6 次, 共治疗 4 周。

3 疗效分析

3. 1 观察指标

3. 1. 1 采用改良 Ashworth 评分评价痉挛的程度 对患侧下肢踝关节跖屈的痉挛程度评测 5 次, 取平均值。

3. 1. 2 用 Fugl - Meyer 评价法评价患肢的运动功能情况 改良 Ashworth 评分、 Fugl - Meyer 评价法均由同一医师进行 评测, 并均在患者刚入院接受入组治疗前评测 1 次, 在经过治疗 4 周后再次评测 1 次。

3. 2 疗效标准

参照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判定。基本痊愈:足内翻体 征消失;好转:足内翻基本恢复;无效:治疗前后体征及主动活 动、 生理曲度均无明显变化。

3.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6. 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采用 t 检验对计量 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3. 4 治疗结果

3. 4. 1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 Ashworth 评分、 Fugl - Meyer 评分比 较(见表 1)

表 1 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x ± s, 分)
组别 n 改良 Ashworth 评分 Fugl - Meyer 评分
治疗组 38
治疗前 2. 77 ±0. 37 28. 44 ±10. 21
治疗后 1. 82 ±0. 34 1)2) 39. 13 ±8. 78 1)3)
对照组 38
治疗前 2. 78 ±0. 43 27. 22 ±11. 45
治疗后 2. 20 ±0. 33 1) 33. 56 ±8. 48 1)
注:1)与治疗前比较, P <0. 05;2)与对照组比较, P <0. 05, 3) P <0. 05。

从表 1 可见,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改良 Ashworth 评分、 Fugl - Meyer 评分方面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表明两组的治疗方法均有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患 者在治疗后改良 Ashworth 评分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 Fugl - Meyer 评分方面比 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表明治疗组在改善脑卒中患者患 侧下肢痉挛程度及肢体运动功能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3. 4. 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 2)

表 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n 基本痊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8 15 19 4 89. 47 1)
对照组 38 10 18 10 73. 68
注:1)与对照组比较, P <0. 05。 从表 2 可见, 治疗组与对照组足内翻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 (P <0. 05), 表明治疗组在治疗脑卒中足内翻方面的临床疗效 优于对照组。

4 讨 论

足内翻是临床常见的中风偏瘫伴随症状, 现代康复医学认 为, 足内翻的发生多与小腿三头肌、 胫骨后肌等肌张力的升高, 及其拮抗肌胫骨前肌肌力减退有关。祖国医学认为, 足内翻的 发生主要是因为患侧肢体的气血运行不畅、 筋脉受阻或因筋脉 失养而致。

滞针是近代对传统针具的创新, 虽然其外形与普通针具相 似, 但其针体上有多条微细的凹槽。使用滞针既可产生针刺效 应, 又能产生滞针效应, 同时还可达到动针松筋效应 [3 ] 。脑卒 中患者因下肢伸肌张力增高、 屈肌张力减弱, 肢体屈伸肌群肌张 力失衡致足内翻发生。滞针通过针刺及手法操作, 调节失衡的 肌张力, 缓解小腿三头肌、 胫骨后肌的肌张力, 起到调和气血、 舒 筋活络的作用。

电针是在毫针 “得气” 后, 通过连接电针仪, 使脉冲电流作 用于人体的经络腧穴, 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电针仪的断 续波是由无脉冲的电输出与密波交替出现所构成。在临床上使 用的优点在于可以对长时间的电刺激产生减缓电适应性的作 用, 并对所治疗的腧穴有增强刺激的作用, 从而提高横纹肌的兴 奋性, 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故临床上常用于痿症、 瘫痪的康复治疗 [4 ] 。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 滞动针疗法可以抑制主动肌的肌张力, 电针疗法可以增强拮抗肌的肌力, 两者相结合, 可使主动肌与拮 抗肌之间达到平衡协调, 从而临床上起到改善足内翻症状的作 用。祖国医学认为, 足内翻的发生与阴阳蹻脉的病变有关, 通过 滞动针泻阴蹻, 电针补阳蹻, 达到内外侧的阴阳平衡, 从而更有 效地纠正足内翻。

综上所述, 本研究结果表明, 滞动针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 合并足内翻的安全性、 可行性均较好, 在缓解患侧下肢痉挛, 改 善患肢运动功能, 纠正足内翻症状方面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为患者早日回归家 庭及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故滞动针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合 并足内翻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上应用及推广。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 作者:沈威 张新斐 冯重睿 刘初容 汤海容

上一篇:中风偏瘫后肩痛采取中药熏蒸疗法

下一篇:中风后偏瘫 针刺主穴配合足厥阴肝经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