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心脑血管病>中风>正文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中医人迎穴穴位注射疗法

肌电引导下人迎穴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疗效观察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发病率高、病 死率高、致残率高为特点。据流行病学研究 [1] 显示, 脑卒中是我国的第二大致死病因, 同时也是第一大致 残病因。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 200 万人, 且每年的发病率仍以大约 9%的速度上升 [2] 。延髓麻 痹是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常见病因之一, 吞咽困难在 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为 30%~45% [3 - 6] 。 吞咽困难的 主要临床表现为进食困难、饮水呛咳和构音障碍,延 髓麻痹直接损伤位于延髓的吞咽中枢, 可对患者吞咽 功能造成严重损害, 吞咽功能恢复不佳者可影响语言 功能恢复,进而导致智能减退,降低生活质量 [7] 。临 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吞咽困难还可以引起营养不 良、吸入性肺炎等,该病也成为脑卒中后期的主要病 死原因之一 [8] 。 本研究旨在探究肌电引导下人迎穴穴 位注射对脑卒中后延髓麻痹所致吞咽困难患者预后 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 2015 年 9 月至 2017 年 5 月脑卒中后延髓麻痹致吞咽困难的患者 60 例,采 用随机数字表法, 按 1∶1 的比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组,每组 30 例。观察组中,男 16 例,女 14 例;年 龄最小 43 岁,最大 76 岁,平均(67±5)岁;病程 最短 14 d,最长 24 d,平均(18.6±5.1)d;缺血性 卒中 16 例, 出血性卒中 14 例。 对照组中, 男 18 例, 女12例; 年龄最小43岁, 最大75岁, 平均 (68±7) 岁; 病程最短 10 d,最长 21 d,平均(15.7±4.7)d;缺 血性卒中 17 例,出血性卒中 13 例。两组患者一般 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 P >0.05) , 具有可 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等制定的 “各类脑血管疾 病诊断要点” [9] ,并且经头颅 MRI 检查明确病灶在延 髓且存在吞咽困难患者; ②经洼田饮水试验和藤岛一 郎吞咽疗效评分证明存在吞咽障碍, 且饮水试验评分 在 3 分及以上,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分主要集中在 1~4 分的中重度吞咽困难患者;③生命体征平稳,意 识清醒,愿意配合治疗者;④试验方案上报保定市第 一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获得批准者; ⑤对本治疗 方案知情并签署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①严重心、肝、肾、造血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患 者;②严重认知障碍、精神异常而不能配合治疗的患 者;③其他疾病导致的吞咽困难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常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①个体化降压治疗,使 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②给予他汀类降脂药物,调节 血脂, 稳定斑块; ③控制血糖,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用适当的降糖药物,使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④根 据患者的情况给予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 康复训练:①口腔器官运动体操;②Shaker 训练 (仰卧位,肩部紧贴床面,双肩不离床面同时抬头看 足尖,该动作维持 1 min 后放松,头部放回床面,重 复上述动作 20 次/组,每日 3 组) ;③Mendesohn 训练 (患者吞咽唾液时,让其感觉有喉部上提时,保持喉 上提的位置 3~5 s,不能配合上述动作的患者可由治 疗者在患者甲状软骨处于上提位时用手托住甲状软 骨,保持 3~5 s,20 次/组,每日 3 组) ;④薄荷脑冰 棒刺激。由相同的治疗师完成上述康复治疗,每日上午 1 次,治疗师每日针对患者训练情况留作业,下午由 家属指导训练 1 次,每次训练 30 min。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予肌电引导下人迎穴穴 位注射。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 5 mL 注射器、0.45 mm× 0.16 mm 针头抽取神经节苷脂注射液(齐鲁制药有限 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 20046213)2 mL,然 后替换为 Bo-ject 一次性皮下针电极 (25 mm×0.30 mm, 美国 Alpine Biomed ApS) ,由 CLAVIS 肌电仪(美国 Alpine Biomed ApS)引导下缓慢进针约 2/3,有针感 且肌电仪发出定位到定点肌肉的声响, 换作 STIM (肌 肉电刺激)模式,缓慢增加刺激量,患者出现吞咽动 作后,停止肌电刺激,缓慢注入药液,每侧穴位注入 1 mL。隔日 1 次,每周 3 次。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 2 周后进行评定, 各 项评定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经验丰富的治疗师完成, 且 这些治疗师不参与本课题的设计。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1)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 [10] :不适合任何 吞咽训练,且不能经口进食为 1 分;误咽严重,仅 适合基础吞咽训练,仍不能经口进食为 2 分;误咽减 少,可进行摄食训练,但仍不能经口进食为 3 分;在安 慰中可少量进食但仍需静脉或胃管补充营养为 4 分; 1~2 餐食物经口进食,需部分补充营养为 5 分;3 餐 食物经口进食,需部分补充营养为 6 分;3 餐食物 经口进食,不需静脉或胃管补充营养为 7 分;除特 别难吞咽的食物外,均可经口进食为 8 分;经口进 食,但需临床观察指导为 9 分;正常摄食吞咽能力 为 10 分。

(2)洼田饮水试验 [11] :患者坐位时饮 30 mL 温 开水,观察饮水时间与状况。1 分:可一口喝完,不 超过 5 s 的时间,无呛咳、停顿;2 分:可一口喝完, 但超过 5 s 的时间,或是分两次喝完,无呛咳、停顿; 3 分:能一次喝完,但有呛咳;4 分:分两次以上喝 完且有呛咳;5 分:常发生呛咳,难以全部喝完。 3.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洼田饮水试验制定疗效评定标准 [12] 。治愈: 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 1 分;有效:吞咽障碍 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 2 分;无效:吞咽障碍改善 不明显,饮水试验评定 3 分以上。 3.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9.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 料用均数±标准差( x s  )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组 内比较时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组间比较时采用独立 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 2 检验。以 P <0.05 为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60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试验,无患者脱落、失访, 均纳入统计分析。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分 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藤岛一郎吞咽评分主要集中在 1~4 分,吞咽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治疗 2 周后, 两组患者吞咽评分均有提高 (均 P <0.05) ,且提高程度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 < 0.05) 。见表 1。

表 1 两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治疗前后藤岛一郎
吞咽疗效评分比较 (分, x s 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后差值
观察组 30 2.00±0.46 8.53±1.68 1) 7.75±5.31 2)
对照组 30 2.93±1.20 5.07±2.00 1) 2.94±1.34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 <0.05;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 比较, 2) P <0.05。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主要集中 在 3 分及 3 分以上,吞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05) ;治疗 2 周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 分均降低 (均 P <0.05) , 且降低程度观察组显著优于 对照组( P <0.05) 。见表 2。

表 2 两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
试验评分比较 (分, x s 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后差值
观察组 30 4.11±0.32 1.44±0.18 1) 3.71±2.17 2)
对照组 30 4.02±0.28 3.12±0.21 1) 1.39±0.4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 <0.05;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 比较, 2) P <0.05。

(3)两组患者吞咽疗效比较 治疗 2 周后,两组患者的吞咽困难程度均有好 转,观察组治愈率为 43.3%,总有效率为 93.3%;对 照组治愈率为 3.3%,总有效率为 26.7%,观察组显 著优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 3。

表 3 两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吞咽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有效 无效
治愈 率/% 总有 效率/% χ 2 值 P 值
观察组 30 14 14 2 46.7 93.3
对照组 30 1 7 22 3.3 26.7
4.320 0.035

4 讨论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属于神经性吞咽障碍, 是目前 临床上最常见的吞咽障碍类型。 正常吞咽过程常分为 口腔准备期、口腔期、咽期、食管期 4 个阶段。延髓 麻痹吞咽困难主要影响吞咽过程中咽期阶段 [13] ,为 脑干疑核及疑核以下部位损伤引起。 目前国内外尚无 公认有效的方法, 现代医学多以留置胃管技术改善患 者营养摄入 [2] ,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康复训练、 针灸、神经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等,但存在起效慢、 治疗周期长、治愈率低等问题。

肌电引导下人迎穴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延髓 麻痹所致吞咽困难, 集合了肌电引导以及穴位注射两 种治疗方法。 人迎穴自古以来为险要之穴, 位于颈部、 喉结旁 1.5 寸、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 处。解剖结构为颈阔肌下、胸锁乳突肌前缘,深部有 咽缩肌群。咽缩肌为吞咽肌群,分为上咽缩肌、中咽 缩肌、下咽缩肌,延髓麻痹所致的吞咽困难使得咽缩 肌群出现弛缓状态,而该肌群由迷走神经、舌咽神经 分支支配,当神经受损时,咽感觉减弱,咽反射减弱 或消失,软腭下垂,会厌软骨闭合不利。上咽缩肌下 部、下咽缩肌上部交汇于中咽缩肌,根据人迎穴解剖 学观察, 人迎穴所在位置即在 3 块咽缩肌交汇部位附 近。人迎穴旁有颈总动脉、颈动脉窦,颈内、外动脉 通过,脑部血液循环的改善促进脑的重组和可塑性, 是吞咽功能恢复的基础 [14] ,分布有颈皮神经、面神 经颈支、颈交感神经干。人迎穴解剖结构复杂,周围 神经血管丰富,取穴位置稍有偏差,可损伤周围的血 管神经, 所以人迎穴穴位注射中穴位的准确选取以及 安全操作对医务人员的要求极高。 通过把现代化的肌 肉电刺激方法融入到传统医学之中, 即把肌电引导与 穴位注射相结合, 以此提高穴位注射操作的安全性和 准确性。

肌电引导下不仅可鉴别正常肌肉和靶肌肉, 也可 较直观地观察靶肌肉的肌电活动信号, 确保药物注射 到靶肌肉神经肌肉运动终板。 本研究中肌电作用于人 迎穴下 3 块咽缩肌交汇点位置,直接引起吞咽动作; 穴位注射按照穴位本身的主治功能和药物的药理作 用, 通过局部营养神经药物应用, 激活穴位所在经络、 脏腑功能,使药物作用浓度快速达到局部肌肉,减少 药物作用于全身产生的“首过消除”作用以及肝肾损 伤、胃肠道破坏等。

神经节苷脂是含唾液酸的糖神经鞘脂, 存在于哺 乳类动物细胞膜中,神经系统中含量尤其丰富,是神 经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在神经的发生、生长、分化过 程中起必不可少的作用, 对于损伤后的神经修复也非 常重要,具有促进神经再生、促进神经轴突生长和突 触形成、恢复神经支配功能 [15] 。神经节苷脂可以增强 热休克蛋白 70(HSP7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的表达,而 HSP70 和 TGF-β是参与保护脑细胞、调 节炎性反应等的重要的组织转化生长因子; 神经节苷 脂还可以降低谷氨酸的含量并抑制细胞凋亡, 从而对 脑血管疾病起到良好的疗效 [16] 。本研究方法以穴位 注射为基础,并结合现代肌电引导,注入营养神经药 物,此三方面的优势共同起效,使损伤的咽缩肌群得 到快速恢复,从而安全有效地改善吞咽困难。通过 2 周的治疗发现,肌电引导下人迎穴穴位注射治疗脑 卒中后延髓麻痹所致吞咽困难操作简单安全、起效 快、治愈率高。传统康复训练作为一种常规有效的治 疗方法,在本研究对照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只有 3.3%和 26.7%,原因有二:①本研究中患者均为中重 度吞咽困难患者,对照组中饮水试验评分 3 分的中度 吞咽困难患者 5 例, 3 分以上重度吞咽困难患者 25 例。 ②本研究疗程短,进行的是 2 周的治疗结果评价,查 阅关于康复训练的文献 38 篇, 其中 34 篇文章关于康 复训练的结果评价时间在 4 周及以上,4 篇为 3 周统 计疗效;例如刘诗丹等 [17] 研究中基础康复训练组 8 周 的有效率为 73.3%。 传统康复训练针对存在功能障碍 的吞咽肌群,通过反复感觉和运动刺激,诱发存在障 碍肌群的动作出现,纠正肌肉废用性萎缩,改善肌群 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从而改善吞咽功能 [18] 。而肌电 引导下人迎穴穴位注射则是通过药物和肌电刺激直 接作用于深部咽缩肌和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等吞咽神 经,通过神经反射作用于大脑,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吞 咽区在结构和功能上快速重建。

与传统康复训练比较, 肌电引导下穴位注射具有 起效快、治愈率高的优势,为脑卒中后延髓麻痹所致 吞咽困难患者带来新的快速有效治疗方法。 本研究样 本量偏小,今后将进一步增加样本例数,扩大研究范 围,对其远期疗效做进一步观察。

来源:中国针灸 作者:尚妍 任红 刘福兴 石钰 王佩 邸雪琴

上一篇:脑卒中,中风后手拘挛,采用梅花针叩刺疗法

下一篇: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穴位浮刺埋线,挑治疗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