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针叩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手拘挛临床观察
脑卒中为老年人多发病、 常见病, 具有高发病率、 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四大特点。脑卒中后 偏瘫痉挛状态是主要的功能障碍之一,偏瘫后 3 周内 约 80%~90%脑卒中患者有着不同程度的痉挛,一般 持续 3 个月左右, 持续时间的长短与临床治疗技术有 很大关系 [1 - 2] 。其中中风后手拘挛是功能康复过程中 的难点,表现为手指屈曲、强握、被动活动困难、不 能伸展,甚则日久出现手掌糜烂 [3] 。医学各界都在积 极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西医治疗方法有药物、肉毒 素局部神经肌肉阻滞等,中医治疗有针刺、中药、熏 洗、放血等方法,各种方法疗效不等 [4 - 11] 。本研究采 用梅花针叩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手拘挛, 并与 单纯康复训练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中风后手拘挛患者 70 例,均为 2015 年 5 月至 2016 年 5 月期间前来河北省中医院针 灸科门诊就诊患者,采用 SPSS 21.0 软件按就诊次序 将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和康复训练组, 每组 35 例。 其中综合治疗组 4 例患者因惧怕梅花针叩刺疼痛刺 激、1 例因病情加重退出试验;康复训练组 3 例因外 院就诊、1 例自行加服抗痉挛药物退出试验,故最终 综合治疗组 30 例、康复训练组 31 例纳入统计。综合 治疗组中,男 16 例,女 14 例;年龄 47~69 岁,平均 (59±7)岁;病程最短 35 d,最长 180 d,平均 (117.4±43.3)d;脑梗死 19 例,脑出血 11 例。康复 训练组中,男 17 例,女 14 例;年龄 46~70 岁,平均 (58±6)岁;病程最短 30 d,最长 160 d,平均 (99.4±35.1)d;脑梗死 21 例,脑出血 10 例。两组 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 学意义(均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2] 中风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 参照 1995 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13] 。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生命体征平稳, 意识清楚, 可配合治疗者;②年龄 45~70 岁者;③病程 15 d 至 半年者;④手指关节被动伸展时改良 Ashworth 量表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 分级≥Ⅰ级且≤Ⅲ级, 呈屈曲痉挛状态者; ⑤首次发病或既往有中风病史没 有后遗症者;⑥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患有心脑血管等其他严重原发病及精神病患 者,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不能配合治疗者;②既往 有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肢体关节疾病或骨性关节 炎等关节活动受限者; ③多器官功能衰竭、 凝血障碍、 血友病等非叩刺适应证者; ④已接受可能影响本研究 疗效指标的其他治疗方法者。
1.5 剔除标准
①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依从性差、 不能按本方案操作规范实施治疗者; ③入组后未规律 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保证基本生命体征及神经症状稳 定的基础上进行治疗。
2.1 康复训练组
康复训练主要运用 Bobath 作业疗法、OT 训练、 手功能训练改善手拘挛。具体操作:①治疗师先抑制 患侧躯干的痉挛,托住肱骨头、松动患侧肩胛骨,伸 直的手臂在外展位被充分上提,治疗师采用 Bobath 握手,拇指在患者腕骨上施加反作用力,手臂被外展 与身体呈 90°角;②偏瘫手臂伸直支撑在体侧,患 者向该手臂移动重心,患者肩胛骨上提,手指保持伸 直;③患者坐位,双手 Bobath 握手置于身前平面上 (OT 桌) ,交替向两侧移动重心;④患者 Bobath 握 手推滚轮或单独偏瘫侧手推; ⑤Bobath 球: 治疗师引 导下患者双手把球投下, 再抓住, 直到患者连续拍球。 康复治疗每日 1 次,每次 20 min,每周 5 次,3 周为 一疗程,3 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2 综合治疗组
(1)康复训练:方法、疗程同康复训练组。 (2)梅花针叩刺:取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的手部循行部位, 定位参考全国高等医 药院校教材《针灸学》 (第 6 版) 。患者取坐位或者卧 位,医者采用一次性梅花针,首先将梅花针消毒,患 者手部消毒,医者左手固定患手,右手持梅花针对准 叩刺部位,用手腕之力,将针尖垂直沿手三阴经在手 部的循行路线,由手掌至手指尖,用梅花针轻轻叩打 在皮肤上,频率一般每分钟 80~130 次,由轻至重均 匀叩刺,叩至局部皮肤少量出血为度,治疗结束后, 用消毒干棉球擦拭干净,保持局部皮肤 清洁干燥, 避免感染。每次叩刺 30 min,隔天 1 次,3 周为一疗 程,3 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1)手部肌张力
患者治疗前后手部肌张力的变化通过改良 Ashworth 量表 [14] 评价。0 级:无肌张力增加(0 分) ; Ⅰ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关节 活动度(ROM)之末出现突然的卡住然后释放或出 现最小的阻力(1 分) ;Ⅰ + 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 动屈伸时,在 ROM 后 50%范围内突然卡住,当继续 把 ROM 检查进行到底时,始终有小的阻力(2 分) ; Ⅱ级:肌张力较明显增加,通过 ROM 的大部分时, 阻力均较明显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移动 (3 分) ;Ⅲ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进行被动活动 (PROM)检查有困难(4 分) ;Ⅳ级:僵直,受累部 位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5 分) 。
(2)手功能
患者手功能的变化通过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 法(FMA) [15] 评价,共有 7 项,每项 2 分,最高 14 分。 评分内容包括:集团屈曲:不能屈曲(0 分) ,能屈曲 但不充分(1 分) ,能主动完全屈曲(2 分) ;集团伸展: 不能伸展(0 分) ,能放松主动屈曲的手指(1 分) ,能 完全主动伸展(2 分) ;钩状抓握:不能保持要求位置 (0 分) ,握力微弱(1 分) ,能够抵挡相当大的阻力 (2 分) ;侧捏:不能进行(0 分) ,能用拇指捏住一张 纸、但不能抵抗拉力(1 分) ,可牢牢捏住纸(2 分) ; 对捏:完全不能(0 分) ,捏力微弱(1 分) ,能抵抗相 当的阻力(2 分) ;圆柱状抓握:不能保持要求位置 (0 分) ,握力微弱(1 分) ,能够抵挡相当大的阻力 (2 分) ;球状抓握:不能保持要求位置(0 分) ,握力 微弱(1 分) ,能够抵挡相当大的阻力(2 分) 。
3.2 手运动功能临床疗效评定
按照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定 疗效。疗效指数计算公式: [ (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 分)÷治疗前评分 ] ×100%,临床控制:症状体征消 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疗效指数≥ 70%,且<90%,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有效:疗效指 数≥30%,且<70%,症状体征均有好转;无效:疗 效指数<30%,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3.3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 21.0 软件处理研究所收集数据。计量 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 s )表示,治疗前后比较 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 检 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两组资料的构成比 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总有效率比较采用 χ 2 检验。以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Ashoworth 肌张力分级 比较 两组治疗前 Ashoworth 肌张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 Ashoworth 肌张力分级均降低(均 P <0.05) ,且治疗 后综合治疗组优于康复训练组( P <0.05) 。见表 1。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FMA 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 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05) ,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 FMA 评分均 较治疗前提高(均 P <0.05) ,且治疗后综合治疗组 FMA 评分高于康复训练组( P <0.05) 。见表 2。 (3)两组患者治疗后手运动功能临床疗效比较 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3.3%, 康复训练组总有 效率为 74.1%,综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康复训练组( P < 0.05) 。见表 3。
4 讨论
中医认为痉挛属于“转筋” “痉证” “经筋病”等 范畴。 《景岳全书》云: “痉之为病,其病在筋脉” , 《素问·调经论》云: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 , 《素问·长刺节论》载: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 以行,名曰筋痹” ,所以中风后手拘挛病位在筋。 《灵 枢·邪客》指出: “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 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 ”由此可见, 中风后正气虚弱,气血不生,经筋不荣,气血瘀滞, 闭阻经络,故见挛缩疼痛。
国际上普遍认为, 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 运动障碍表现之一, 其特征为肌张力随肌肉牵张反射 的速度增加而增高, 伴随着由于牵张反射过度兴奋导 致的腱反射亢进 [16] 。手拘挛是肌张力增高的表现之 一,治疗不及时将出现肌张力持续增高,导致永久性 关节挛缩,严重影响康复进程及生活质量,手部精细 动作恢复较慢较差。 研究报道上肢功能在第 1 个月可 恢复 50%达高峰,以后骤减 [17] ;偏瘫后手功能的恢 复与发病的严重程度、年龄、病灶大小、康复开始时 间以及合适的康复方案等因素密切相关 [18] ,所以, 早期针刺介入治疗可有效减轻痉挛的发生 [19] 。
中风病患者出现痉挛模式是患者恢复期上肢屈肌 比伸肌肌张力高, 肌张力恢复不一致所致。 引起手部痉 挛的尺侧腕屈肌、 指浅屈肌、 桡侧腕屈肌等均分布在上 肢内侧面, 手三阴经循行部位也是在上肢内侧面, 所谓 “经之所过,病之所在,主治所及” ,梅花针叩刺手三 阴经在手部的循行路线可直达病所。 中风后手拘挛属于 经筋病,经筋有刚柔之分, 《类经》曰: “刚以束骨,柔 以维合” 。刚筋以手足三阳经筋为主,分布于四肢外侧 及头面项背; 柔筋以手足三阴经筋为主, 分布于胸腹和 四肢内侧 [19] ,故选择手三阴经而不选择手三阳经。 此外,梅花针叩刺疗法虽多用于治疗“皮部病” , 但《素问·皮部论》曰: “皮有分部……皮者,脉之部 也。 ” “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 ,皮部是经脉、别络的 分区, 特别与浮络有密切关系, 是十二经脉之气散布之 所在。络脉,分为体表的阳络及体内的阴络,阳络主要 作用是营养、温煦、护卫体表,阴络敷布气血,经脉通 过阴络输送营养,运行气血,传递信息 [20] 。中风后手 拘挛病位在经筋,经筋连属于十二经脉,行于体表,不 入脏腑。 经筋的活动有赖于十二经脉气血尤其是络脉气 血的濡养和调节。 故经筋与络脉同行于体表, 络脉营养 调节经筋功能,清代叶天士云“久病入络” , 《灵枢·小 针解》载: “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梅花针循经叩 刺祛瘀生新以通气血、 活筋络, 祛除筋络骨节间邪气恶 血,使经筋重新得到气血滋养,功能得以恢复。
中医治病在于调和阴阳, 《灵枢·根结》载:“用针 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使神 内藏。 ” 中风后手拘挛属于阴急阳缓, 而痉挛拘急属实, 弛缓痿弱属虚。 《灵枢·刺节真邪》曰: “泻其有余…… 阴阳平复。 ”梅花针叩刺手三阴经属泻法,直接泻阴补 阳,达到阴阳平衡。另外,梅花针叩刺经络较传统针灸 针刺单个穴位强度大,刺激面广,更易于激发经气。 研究 [21] 表明,梅花针叩刺是一种物理疗法,通 过叩刺刺激相应穴位以扩张局部的血管, 使人体神经 末梢或感受器产生效应, 通过神经反射将信号传入中 枢神经系统,经中枢整合分析,激活神经细胞,并发 出信号至运动终端,起到纠正异常模式作用 [21] 。
本研究结果表明, 对中风后手拘挛患者采用梅花 针叩刺作为辅助疗法联合康复训练综合治疗疗效明 显优于单纯采用康复训练治疗; 综合治疗组患者治疗 后痉挛等级、FMA 量表评分均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组, 且从患者 FMA 评分改善情况看,综合治疗组治疗后 手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另外,限于目前研 究条件,本研究未设置随访期,所以梅花针叩刺联合 康复训练对中风后手拘挛的远期疗效未做观察,因 此, 对于停止治疗后的远期疗效及作用机制将在下一 步的大样本临床试验中进一步研究。
来源:中国针灸 作者:陈思岐 何立 高秀领 王颖颖 康国辉 封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