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心脑血管病>中风>正文

中风后偏瘫针刺方 曲池穴疏通手法 四肢穴位先针健侧再针患侧

鲍庆祥系江苏省太仓市名中医、吴门医派“尢氏针灸”第五代传承人,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擅长运用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后遗症、面瘫、妇科病等。现将其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经验分享如下。
 
针刺处方:双侧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太冲穴;患侧外关穴、内关穴、环跳穴、阳陵泉穴、悬钟穴;大椎穴、百会穴、印堂穴。
 
治法:平衡阴阳,通调气血。
 
主治:中风后偏瘫。
 
操作:四肢穴位先针健侧,再针患侧。曲池穴采用疏通手法,针感传至食指有麻电感为宜;足三里穴运用调补手法,针感至足背或足大趾有麻电感为宜;以垂直稍偏向下方针刺阳陵泉穴,针尖对足三里,针感放散至足外踝为宜;针刺环跳穴需侧卧位,使针感徐徐向下肢远端放散视为得气。余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为度。患侧针刺曲池穴和合谷穴、足三里穴和太冲穴两组穴位,得气后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中度刺激,以上臂和小腿出现微颤为度。留针30分钟,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加减运用:头晕目眩者加肝俞穴、肾俞穴;面瘫者加患侧迎香穴、下穴关、地仓穴、颊车穴;抑郁者加四神聪穴、神门穴;手指挛急者加八邪穴;二便失禁者加关元穴、秩边穴、次髎穴;认知障碍者加四神聪穴、神庭穴、本神穴等;肩痛者加肩髃穴、肩髎穴;吞咽障碍者加廉泉穴、金津穴、玉液穴;失语者加廉泉穴、哑门穴等。
 
按中风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迅速、病情复杂,临床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可造成患者以肢体功能障碍为主的偏瘫。中医认为,中风偏瘫属于“痿痹”“偏枯”等范畴。本病的病因病机多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情志、饮食等所致瘀血内阻、痰热内结于体,导致脑部脉络闭阻或脑血溢出脉外。
 
本方中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为手足阳明经穴,阳明经多气多血,有“治痿独取阳明”之义;三阴交穴与足三里穴相配,一阴一阳,调补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太冲穴与合谷穴合称四关穴,两穴配伍,上下相济,气血双补,平衡阴阳;环跳穴通足太阳和足少阳两经,是治疗中风偏瘫要穴,《标幽赋》云“中风环跳而宜刺”;大椎穴属督脉,《针灸甲乙经》曰:“大椎,三阳、督脉之会。”针刺大椎可振奋全身阳气,对全身阳经气血有渗灌和调节的作用;百会穴为手足三阳、足厥阴、督脉交汇之处,针刺可令全身气血调达;印堂穴位于任脉和督脉交汇附近,可以起到平衡阴阳之效;外关穴、内关穴、悬钟穴属肢体局部取穴,可疏通局部气穴;阳陵泉为筋之会,为治下肢麻木不遂的要穴。鲍庆祥认为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在于平衡全身阴阳、通调经络气血。如《灵枢·根结》指出“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另外,鲍庆祥治疗中风偏瘫注重针刺手法,强调“以通为补”,故而要求主要穴位要达到特殊针感。在针刺顺序上要先针健侧,再针患侧,先针无病手足,促使气血循环后再取患侧,以达引导左右气血平衡的目的。元代针灸专著《磐石金直刺秘传》中亦有类似记载:“中风半身不遂……先于无病手足针,宜补不宜泻;次针其有病足手,宜泻不宜补。”诸穴合用,共奏平衡阴阳、通调气血之效。(肖福君 江苏省太仓市金浪卫生院  偶鹰飞 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

上一篇:安军明以“腹阴-背阳”针刺法为主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经验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