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心脑血管病>中风>正文

脑中风探讨醒脑开窍针疗法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的影响
 
脑中风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类疾病, 患者脑部血管破裂或堵塞损伤了脑神经, 会引起语言、肢体及心理障碍等后遗症, 严重者会出现意识障碍和偏瘫的情况, 甚至导致死亡, 给患者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2]。目前西医采用乙哌立松、巴氯芬等肌肉松弛药物治疗, 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症状, 但其不良反应较大, 且疗效不佳, 康复训练是改善脑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法, 可促进脑功能重组, 使神经功能恢复, 但其单独治疗周期较长, 患者会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3]。中医学认为中风后遗症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阻于脉络、阴阳失衡, 致肢体麻木、半身不遂。醒脑开窍针法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醒脑开窍, 缓解肌张力, 改善肢体功能障碍[4,5]。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的影响,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92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6例。两组患者主要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得到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6]中脑中风后遗症的相关诊断标准: (1) 为短暂、可逆、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 可反复发作; (2) 发病急骤; (3) 常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 (4) 意识清醒或有轻度嗜睡症状; (5) 多有脑膜刺激征, 少数可伴有脑神经及轻偏瘫等。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制定的中风后遗症的相关诊断标准:符合风痰瘀阻、气虚血瘀等证, 即主症为偏瘫、意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口眼歪斜等, 次症为头痛、眩晕、瞳神变化、目偏不瞬、共济失调等。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 且经头颅CT或MRI确诊者; (2) 无中风后遗症发病史者; (3) 年龄在40~85岁之间者; (4) 颅内无出血者; (5) 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 有短暂性脑缺血者; (2) 由脑肿瘤、脑外伤、风湿性心脏病等合并房颤引起脑栓塞者; (3) 入组前接受过抗凝、溶栓治疗者; (4) 皮肤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及不适合针灸治疗者; (5)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6) 合并肝、肾、造血系统等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给予改善循环、脱水降颅压等常规西医治疗, 同时给予康复训练: (1) 上肢锻炼:保证患者的双臂水平伸直, 紧握双手, 充分伸展每只手的大拇指, 保证臂挺肘伸。每天按摩使患者肌肉功能得以恢复。 (2) 下肢康复锻炼:患者用健康手臂握住上方床架, 借助于没有问题的下肢将患侧肢体向上提, 使下肢尽量离开床面。 (3) 腰部康复锻炼:患者处于仰卧位时, 指导其双脚及膝盖并拢, 膝关节呈90°弯曲, 指导患者用腰部力量尽量上挺, 尽可能使腰部抬高。 (4) 翻身及吞咽功能锻炼:护理人员可协助患者翻身, 待患者掌握发力窍门后, 鼓励其举起上肢进行自主翻身锻炼, 要注意避免使患肢受到压迫。对于吞咽功能异常的患者, 鼓励其进行闭口、伸缩舌头等练习, 还可指导患者闭口后鼓腮, 然后再轻轻呼出, 5~10遍/次, 3次/天。上下肢及腰部锻炼30 min/次, 2次/天, 连续训练1个月。
 
1.5.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 健患侧同时取穴, 以三阴交、水沟、内关为主穴, 以委中、极泉、尺泽为配穴,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辅穴, 有吞咽功能障碍辅以完骨、翳风、风池穴;有语言障碍者辅以金津、廉泉、玉液穴;有手指握固者辅以合谷穴;有足内翻者辅以丘墟、照海穴。具体操作:采用毫针 (规格:0.30 mm×40 mm, 生产批号:20100138, 天津华鸿医材有限公司) , 对患者针刺部位进行消毒。主穴:采用捻转提插泻法, 直刺内关16~33 mm, 施针约1 min;以鼻中隔方向斜刺水沟10~16 mm, 重雀啄法, 直至眼睛湿润或流泪;采用提插补法, 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三阴交33~49 mm, 以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宜。配穴:患者仰卧直腿抬高, 委中直刺16~33 mm, 以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宜;极泉直刺33~49 mm, 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宜;患者屈肘120°, 尺泽直刺33 mm, 以患者手指抽动3次为宜;以上3穴均采用提插泻法。辅穴:完骨、翳风、风池穴, 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向喉结方向进针各穴27~49 mm, 每穴施针约1 min;以提插泻法, 针向三间穴, 针刺合谷穴33~49 mm, 以患者第2手指抽动或5指自然伸展为宜。各穴得气后留针30 min, 1次/天, 5次/周, 10天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3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1) 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 (CCS) 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总分计45分, 分数越高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采用四肢感觉功能评测法 (Fugl-Meyer) 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侧肢运动功能, 总分计100分, 分数越高患者侧肢运动功能越好;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ADL) 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 总分均计为45分, 评分越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候积分, 包括口歪眼斜、头晕头痛、乏力、感觉障碍、肢体麻木等, 根据症状轻重按无症状计0分、轻度计1分、中度计2分和重度计3分。 (3)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 (TCD) 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大脑前动脉 (ACA) 、大脑中动脉 (MCA) 、大脑后动脉 (PCA) 的平均血流流速 (Vm) 。 (4) 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8]: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90%~100%, 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 肢体活动功能无明显受限, 病残程度0级为基本痊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46%~89%, 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 肢体活动功能轻度受限, 病残程度1~3级为显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18%~45%, 日常生活能力有一定的改善, 肢体活动功能中度受限, 病残程度4~6级为有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18%以下, 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活动功能无改善或加重, 病残程度7级为无效。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以均数±标准差 及%表示, 两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CS、Fugl-Meyer、ADL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两组Fugl-Meyer、ADL评分显著升高 (P<0.01) , 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 CCS评分显著降低 (P<0.01) , 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 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两组口歪眼斜、头晕头痛、乏力、感觉障碍、肢体麻木积分显著降低 (P<0.01) , 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 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CS、Fugl-Meyer、ADL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1。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动脉Vm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两组ACA、MCA、PCA的Vm显著升高 (P<0.05或P<0.01) , 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 见表4。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4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39% (χ2=9.946, P=0.002) , 见表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动脉Vm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中风是一种起病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由各种原因导致脑内血液局部循环不畅, 发病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言语功能及吞咽功能障碍, 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9]。目前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措施, 西医以溶栓、抗凝、降纤等为主要治疗方法, 但易导致患者出现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康复训练是改善患者局部或全身功能的疗法, 可通过反复的训练, 使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而单纯采用康复训练治疗周期长, 患者会出现焦虑、紧张、压抑等消极情绪, 影响治疗效果[10]。
 
中风属于中医“卒中”范畴, 中医学认为其主要由于正气虚弱、脏腑功能失调、痰热内生、瘀血阻滞、肝阳暴亢、风火相煽、气血逆乱、上冲犯脑而发病[11]。《灵柩·刺节真邪》篇曰:“虚邪偏客于身半, 邪气独留, 发为偏枯”, 认为中风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 感受风邪, 影响气血正常运行, 筋脉失养所致;公元1127—1279年, 宋·窦材在《扁鹊心书》中记载:“此病皆因房事、六欲、七情所伤。真气虚, 为风邪所乘, 客于五脏之俞, 则为中风偏枯等证”认为中风为真气虚, 外在风邪侵袭而发病[12,13]。因此治疗以活血化瘀、壮阳益气为主, 配以助气行血、扶正祛邪法, 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本研究醒脑开窍针法以滋补肝肾、开窍醒神为主, 疏通经络为辅, 选穴以阴经、督脉穴为主, 注重机体气血阴阳平衡。内关为八脉交汇会穴之一, 针刺可调血脉、和阴阳、调神明;针刺水沟可醒神开窍、通利语窍, 使咽喉机关灵活;三阴交为肝脾肾三阴经交会穴, 刺之可调气安神、补脑益髓, 疏通此三经之气可使言语流利、机窍灵活;内关为君, 水沟、三阴交为臣, 三穴相辅相成。针刺委中、极泉、尺泽穴, 可激发患侧通经气调经络, 纠正局部肌肉、肌腱等失衡状态, 从而恢复阴阳经的相对平衡。潘锐焕等[14]研究, 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两组Fugl-Meyer、ADL评分显著升高, 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两组口眼歪斜、头晕头痛、乏力、感觉障碍、肢体麻木积分显著降低, 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提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中风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 造成脑损伤, 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现代医学研究表明[15,16], 大脑功能及结构具有可塑性, 在未受损的皮质或皮质下可进行功能重组, 对受损区域有代偿作用, 但这种功能重组是有限的, 需要一定的治疗才能恢复。在大量康复训练下, 能够帮助肌肉关节活动, 刺激大脑皮层的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区域神经功能重建, 进而改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现代研究表明[17], 醒脑开窍针法可有效提高神经元线粒体酶的活性, 提高神经元的能量代谢, 进而减少脑缺血面积, 促进毛细血管和胶质细胞增生, 减轻患者水肿症状。同时还可使缺血脑组织中钙水平降低, 有效抑制钙负荷, 从而对大脑皮层神经形态学结构有保护作用, 减少对神经功能的损伤。郭蕴萍等[18]研究, 醒脑开窍针法可降低血液粘稠度, 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血液流变性, 降低脑血管阻力, 使脑血流流速趋于正常。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两组CCS评分显著降低, 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两组ACA、MCA、PCA的Vm显著升高, 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4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39%, 提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可增加中风后遗症患者血流速度, 有效降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 疗效优于单独康复训练治疗。
 
综上所述,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增加患者血流速度, 有效降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 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疗效优于单独康复训练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来源:针灸临床杂志 作者:陈天文 隆凤丹

上一篇:脑卒中后肢体痉挛 取穴针法治疗方法

下一篇:中风针刺拔罐董氏奇穴疗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