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心脑血管病>中风>正文

中风偏瘫,针刺治疗后遗症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偏瘫半年以上的患者, 肌力、 关节灵活性的 恢复皆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亦常见关节疼痛。针刺作 为一种相对安全、 高效、 操作便捷的治疗手段, 在临床 上的作用日渐明确, 收到广泛关注。本研究整理相关 文献, 对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研究进展进行初步 梳理。

1 临床研究

由于针刺疗法的疗效颇为肯定, 因此关于其疗效 的临床研究颇多, 取穴常常以体针和头针为主, 亦有腹 针等其他的针法。其中体针的取穴又以手阳明经、 足 阳明经为多, 除循经取穴外, 病变局部的穴位也是常取 之所。劳沛良等 [1 ] 探究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取 穴规律, 体针取穴常选用合谷、 曲池和外关、 阳陵泉和 足三里等阳经腧穴, 并用醒脑开窍针法;头针的运动 区、 感觉区以及腹针引气归元针法。基于针刺的疗效, 对于针刺取穴的探索颇广。脑卒中后遗症中常见肢体 痉挛, 并且广为医学界研究探讨, 针刺在治疗脑卒中后 肢体痉挛方面的优势日趋显现, 颇受关注 [2 ] 。哈静 等 [3 ]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针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在 改善脑卒中后痉挛状态、 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运动功 能方面均更有效, 差异显著(P < 0. 05)。胡卡明等 [4 ] 临床研究表明, 以益肝止痉法针刺治疗后, 患者的 Ashworth 量表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日常生活活动 能力评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传统取穴针刺组(P < 0. 05), 表明益肝止痉针刺法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痉 挛、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疗效显著。

1. 1 体针取穴

体针取穴多与其他疗法合用, 或是配合康复训练, 或是配合头针等, 亦有单独采用体针针刺的疗法治疗 取效者。三阴交、 合谷、 尺泽、 阳陵泉、 曲池、 外关等均 是常用腧穴。肖清宁 [5 ] 研究发现, 在接受药物及康复 训练基础上, 联合运用针刺疗法, 取穴患侧尺泽、 曲泽 以及在患侧肩关节前凹陷处寻找压痛点或条索状硬结 为穴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2. 0%, 优于未接受针刺治 疗的对照组。王明月等 [6 ] 选取内关、 人中、 三阴交、 合 谷等为主穴, 辅以极泉、 尺泽、 曲池、 外关, 每日针刺 1 次, 以 10 次为 1 个疗程, 临床观察结果表明, 针刺在促 进血液循环、 筋舒缓急等方面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张 阳等 [7 ] 通过对70 例患者分组观察发现, 在康复治疗基 础上增加针刺手段干预 5 个疗程后, 患者的神经功能 缺损改善程度评分、 上下肢改良 sAhworth 量表评分均 较未应用针刺组患者有所提高(P < 0. 05);与未联合 针刺治疗组相比, Fugl - Meyer 运动功能评分、 改良 aBrthel 指数评分均有显著差异 (P <0. 01);结合针刺 组的总有效率达 94. 3%, 而仅采用康复疗法治疗组的 患者总有效率为 82. 9%,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说明联合了针刺疗法的丰富康复训练对改 善缺血性脑卒中的功能障碍更有益, 效果更佳。

1. 2 头针取穴

头针的应用主要是局部的刺激, 更加直接的作用 于感觉与运动中枢, 对大脑皮质的相关区域的功能进 行修复, 目前对于头针的疗效也有颇多研究。宫朝霞 等 [8 ] 对60 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观察组 与对照组均为 30 例, 治疗均 1 次/天, 30 min/次, 5 次/ 周, 每 4 周为 1 个疗程, 共计 2 个疗程, 结果表明两组 患者治疗后 Barthel 指数(MBI)均有变化, 其中观察组 经头穴排刺法结合体针治疗评分显著增高, 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 < 0. 05), 表明头穴排刺法对脑卒中后遗 症的患者有积极作用。林翠茹等 [9 ] 临床观察, 选病灶 同侧的顶旁 2 线、 顶颞前斜线中 2/5 及顶中线, 行针 30 s, 留针 30 min;天井穴向上斜刺, 进针约 1 寸, 平补 平泻, 行针 30 s, 留针 30 min。每日针 1 次, 连续针刺 28 天, 疗效显著。

1. 3 其他针法

除了上述两种针刺方法之外, 还有一些其他的针 刺疗法在临床中获得良好的疗效, 或是结合解剖特点, 或是运用传统中医理论, 或是与其他针法结合, 有关的 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李红星等 [10 ] 对于脑卒 中后的肢体痉挛、 活动不利采取拮抗肌取穴, 针刺治疗 和常规康复训练, 取肩髎、 曲池、 支沟、 外关、 合谷、 八邪 穴以治疗上肢屈肌痉挛;取环跳、 承扶、 足三里、 悬钟、 足临泣、 解溪穴以解除下肢伸肌痉挛;每日 1 次, 15 天 为 1 个疗程, 治疗 1 个疗程后, 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运用 拮抗肌针刺治疗肢体痉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魏文 坤 [11 ] 观察灵龟八法开穴针刺联合中药蜜丸治疗脑卒 中后遗症患者 90 例, 治疗组有效率为 95. 56% , 对照 组有效率为 75. 56%, 两组相比差别显著(P < 0. 01), 表明灵龟八法开穴针刺联合中药蜜丸治疗脑卒中后遗 症有较好疗效, 可改善患者功能障碍, 促进预后, 安全 性高。

2 实验研究

2. 1 减轻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在组织损伤过程中常见的反应。研究 表明, 在脑缺血后再灌注过程中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 上调, 炎症细胞的聚集增加, 进而造成局部脑组织的损 伤 [12 ] 。庞勇等 [13 ] 的研究表明, 益肾调督针法在早期 可以明显提高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 的 IL -10 含量。邓容 [14 ] 的研究结果表明电针任督脉 可以下调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外周血清应激反应信 号 ACTH, 上调修复信号 HSP70 表达水平, 上调抗炎因 子 TGFβ1 的表达水平, 抑制脑组织中促炎因子 TNFα、 IL -1β、 IL -6、 MCP -1、 MMP -9 的表达, 减轻缺血再 灌注损伤。

2. 2 调节神经 - 体液途径

针刺治疗对于神经 - 体液的调节可能是通过调整 脑内的代谢的方式实现, 有研究表明, 针刺可以降低兴 奋性氨基酸含量, 升高抑制性氨基酸的水平, 抑制异常 兴奋传导 [15 ] 。研究显示 [16 ] , 引起痉挛的神经递质主 要有 3 类, 包括调节性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5 - 羟色 胺;抑制性递质:GABA、 甘氨酸;兴奋性递质:谷氨酸、 天门冬氨酸。杨慎峭等 [17 ] 研究发现, 针刺申脉、 照海, 可影响脑干、 脊髓中 GABA 水平, 升高梗死后脑干、 颈 膨大、 腰膨大中间神经元钙结合蛋白 - D28K、 微白蛋 白表达, 从而缓解肢体痉挛。金荣疆等 [18 ] 实验结果显 示, 针刺可上调并加强神经组织中的 GABA - β 受体, 降低 α 运动神经元兴奋性, 缓解脑卒中后的痉挛。

2. 3 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损伤

当机体遭受有害刺激时, 会适应性激活体内的氧 化应激反应,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即会机体产生抗氧化 及氧化过程失衡 [19 ] , 多种研究证实, 针刺可以减轻这 种反应带来的损伤, 发挥保护组织细胞的作用。杨续 艳等 [20 ] 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行电项针疗法, 结果 表明项针疗法可促进 HIF - 1α、 HIF - 1αmRNA 表达, 增强神经细胞对缺氧的耐受。

2. 4 保护神经细胞

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过程中, 神经细胞的 受损明显, 因此如何恢复神经的结构和功能, 保护神经 细胞颇具意义。张高迎等 [21 ] 的研究表明, 针刺督脉经 穴能够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再生抑制因 子 MAG、 OMgp 蛋白表达。王淑兰等 [22 ] 实验发现, 针 刺督脉经穴可以上调神经细胞骨架结构微管相关蛋白 MAP -2 和神经微丝蛋白 NF - L 的 mRNA 表达, 促进 神经元树突以及轴突的出芽和再生, 进而提高神经元 可塑性。

2. 5 血管修复与再生

当脑组织损伤时, 局部血管的重建以及受损血管 的修复对于恢复组织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王秀志 等 [23 ] 的实验研究表明电针能够提高脑缺血再灌注大 鼠外周血 EPCs 数量, 增加缺血脑皮层 VEGFR -2、 PE- CAM -1 的表达水平, 从而实现促进缺血局部脑血管 形成的目的。田嘉琦等 [24 ] 通过研究头穴丛刺法对脑 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大鼠脑组织中相关营养 因子和受体表达水平的影响, 发现头穴丛刺可上调缺 血区脑组织中 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与 基因表达水平、 下调 p75NTR(神经营养素受体 p75) 的蛋白与基因表达水平。

3 结语

针刺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在临床中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 对于其作用疗效以及机理的研究和探讨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总结了脑卒中后遗损伤 的相关研究进展, 发现针刺可以有效改善后遗症症状, 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有助于病后的康复。对于其作 用机制, 主要从基因、 蛋白表达、 相关细胞因子、 神经 - 体液调节等诸多方面发挥作用, 具有作用靶点多样、 效 果显著的特点。然而其作用效果与针刺穴位的关系、 与经络的关联、 组织生理病理解剖特点之间的关系, 以 及针刺手法、 针刺的时间对于疗效的影响, 仍有待进一 步研究和探索, 以期明了针刺的作用途径和机理。

来源:针灸临床杂志 作者:李皓月 李超然 游小晴 蒋希成 刘德柱 曲苗

上一篇: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传统针灸穴位治疗

下一篇:中风后偏身舞蹈症 中医针灸科针刺治疗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