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糖尿病>正文

什么疾病可致老人眼睑下垂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常常会出现耷拉眼皮(临床上叫做眼睑下垂)的现象。很多老年人并不把这种现象当回事,认为这是年纪大了,眼皮松弛造成的。殊不知,这一症状常常是许多严重疾病的早期表现。那么,哪些疾病可导致老年人眼睑下垂呢?
  
  一、糖尿病
  
  王大爷今年66岁。两天前,王大爷突然感到右前额和右侧眼眶疼痛。他认为这不是什么大病,也没去医院检查。到了第三天,他的右眼皮突然耷拉下来,而且两只眼睛变得不一样大了。到了第五天,王大爷感到看什么东西都重影(临床上叫做复视),连报纸也没法看了。他这才去医院做检查。医院的神经科医生给王大爷做了检查后,发现他不仅出现了右眼睑下垂,而且还伴有右眼球向内活动障碍,于是建议王大爷去查一下血糖。经检查,王大爷的血糖值为10.6毫摩尔/升,远远高出了正常范围(正常值为3.9~5.6毫摩尔/升)。王大爷因此被确诊患了糖尿病。
  糖尿病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由于该病可引起动脉硬化,导致供应动眼神经的血管缺血,故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大多会出现眼睑下垂的症状。这种由糖尿病引起的眼睑下垂起病急,仅发生在单侧,而且发病一侧的前额或眼眶常常先出现疼痛。此类患者除了会出现眼睑下垂外,还可伴有眼球向内、向上或向下的运动障碍,甚至可出现复视的症状(但不会出现瞳孔散大)。由糖尿病引起的眼睑下垂患者除了要进行必要的降糖治疗外,还可按照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进行治疗。一般情况下,此类患者经过3~4周的治疗,眼睑下垂的症状大多可以痊愈。需要注意的是,此类患者在平时就应积极地控制血糖,以免病情反复或引发冠心病、脑
  血管病等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二、重症肌无力
  
  李奶奶今年70岁。最近几天,每到晚上,李奶奶的左眼皮就会不由自主地耷拉下来。李奶奶对此并不在意。过了几天,她左眼皮耷拉的现象消失了,但右眼皮又出现了类似的现象。一个月后,李奶奶眼睑下垂的症状开始加重。发病的时间由晚上提前到了中午,发病的部位也由单侧变成了双侧。去医院检查后,李奶奶被确诊患了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横纹肌神经-肌肉接头处发生传导障碍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该病可累及到患者的眼外肌,故该病患者可出现眼睑下垂的症状。由重症肌无力引起的眼睑下垂先是单侧眼皮下垂,然后会变为双侧眼皮下垂,也可左右眼皮交替下垂。该症状在一天之内会有明显的波动,可表现为早晨轻,下午重,睡后轻,睡前重。另外,此类患者还可伴有复视或斜视的症状。对此类患者进行检查时,可发现其眼球在向某一个或某几个方向活动时存在障碍,严重者眼球还会固定不动。由重症肌无力引起的眼睑下垂患者可通过肌肉注射新斯的明进行治疗。在用药后的半小时内即可见效,甚至可使患者眼睑下垂的症状完全消失。但药效过后,患者的眼睑又会回到发病时的状态。因此,治疗该病的根本方法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综合性免疫疗法(包括激素疗法、化学疗法、血液疗法、放射疗法和手术疗法等)治疗重症肌无力。一般来说,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治疗的时间越早,疗效就越好。需要注意的是,早期仅表现为眼睑下垂的重症肌无力患者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将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会发展到生活不能自理,此类患者甚至可因呼吸困难而出现生命危险。因此,被确诊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应积极地进行治疗,以避免病情加重。
  
  三、脑动脉瘤
  
  张大爷今年65岁,患偏头痛已有两年多了。他的头痛大多发生在左侧,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张大爷没把这些症状当回事,一直没去医院检查。不久前,张大爷的头痛病又发作了。在头痛发作的两天后,张大爷左侧的眼皮突然耷拉下来,而且看东西有重影。但这些症状几天后就消失了。又过了两个月,张大爷在一次喝酒时突然出现了剧烈的头痛,同时还伴有频繁的呕吐。去医院进行腰椎穿刺和核磁共振扫描等检查后,张大爷被确诊患了由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动脉瘤是由患者脑血管先天性畸形、脑部感染或脑动脉硬化引起的脑动脉壁局限性囊性扩张。该病患者多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脑动脉瘤扩张时可压迫到人的动眼神经,故该病患者可出现眼睑下垂的症状。由脑动脉瘤引起的眼睑下垂患者常常有多年的偏头痛病史,并可在某一次头痛发作后出现眼睑下垂的症状。该症状可随患者头痛的缓解而减轻甚至消失(这是因为扩张的脑动脉瘤又缩回去了)。需要注意的是,此类患者若在生气、喝酒或过度劳累等情况下出现了剧烈、持续不止的头痛,同时伴有颈项强直、抽搐和昏迷等症状时,应考到该患者可能存在脑动脉瘤破裂,引起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情况,应及时送其去医院治疗。
  总之,眼睑下垂并不是一种仅仅影响美观的小毛病,而是许多严重疾病的早期表现。因此,老年人若突然出现了眼睑下垂的情况,应及时去医院检查,以免延误治疗。

上一篇:低血糖患者的饮食疗法

下一篇:温度升高留神血糖降低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