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神经疾病>帕金森氏症>正文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 针灸疗法归纳总结

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PD) 又名震颤麻痹, 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僵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为主要临床特征[1], 是由英国学者Parkinson J[2]于1817年首先进行了描述, 又称之为震颤麻痹。1991年制定的《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草案, 并将帕金森病中医病名统一命名为颤证[3]。该病在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较高, 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4,5]。帕金森病病因不明,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目前尚无好的治疗方法, 西药左旋多巴类药物在蜜月期后不良反应明显, 而近年来针灸在治疗帕金森病临床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据研究针刺能改善脑黑质及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变化, 减轻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神经损伤, 从而起到治疗本病的作用[6]。笔者就针灸治疗帕金森病进行归纳总结。
 
1 针刺疗法
PD总体有着本虚标实的基础, 本虚为肝肾亏损, 脏腑功能失调;标实为风、瘀、痰、毒互结。其病主要在肝肾, 病位在脑。故针刺取穴多以局部取穴和肝胆肾经穴位为主, 根据不同证型随证加减。
 
1.1 体针疗法与PD
体针疗法在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最广, 研究最多。Yeo S等[7]对12例帕金森病患者与12例正常志愿者行针刺阳陵泉穴, 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头部进行磁共振成像比较, 结果发现针刺阳陵泉可以使PD患者大脑中央前回和前额皮质活跃度高于正常人。Iseki C等[8]运用针刺疗法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取风池、风府、合谷、太冲、三阴交、阳陵泉、心俞、脾俞、肾俞、大肠俞等穴, 经过两周的治疗,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减缓,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提高了生活质量。吴凌云[9]运用针刺对68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取颤三针[四神聪、四关 (双) 、风池 (双) ]加减, 结果颤三针疗法能显著缓减患者的症状, 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降低西药引起的并发症。李冲等[10]取百会、四神聪、神庭、风府等穴, 外加上肢井穴放血对帕金森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在首次治疗时选取井穴点刺放血, 状如喷射, 经过两月余治疗, 患者指端不良感觉和肢体震颤僵硬症状明显减轻。
 
1.2 电针疗法与PD
电针主要是通过电针仪持续刺激穴位, 来代替行针过程以提高临床疗效。通常用G6805电针仪, 一般采用连续波刺激, 参数频率2 Hz, 波宽2 Ms, 电压3 V, 轻重以患者舒适为度。Toosizadeh N等[11]运用电针疗法对15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取百会、大椎、足运感区、平衡区、足三里、合谷、阳陵泉、太冲、太溪、三阴交、委中等穴, 经过3周 (每周1次) 的治疗, 发现电针能够使帕金森病患者姿态得到平衡, 整体症状得到缓减。王晓颖等[12]运用不同频率电针 (2/100 Hz电针组、100 Hz电针治疗组) 联合常规药物多巴丝肼片对91例帕金森病肌僵直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上肢取穴曲池、外关, 下肢取穴足三里、阳交。经过30 d、90 d治疗及随访结果, 得出100 Hz电针配合药物治疗在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肌僵直方面疗效更好。杨秀毅[13]运用电针刺激联合左旋多巴对4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取风府、脑户、百会、印堂、水沟穴, 结果电针联合左旋多巴可延缓病情, 改善肌强直、便秘、多汗等症状。电针治疗优势被研究者和患者认同, 成为继左旋多巴类制剂和脑部深刺激治疗之后很好的替代疗法。
 
2 头针疗法
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 脑为髓海, 元神之腑”“头者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精气, 皆上升于头”, 说明头部通过经络与人体各脏腑器官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公认的头针疗法有国标头针、焦顺发头针、方云鹏头针等。国标头针大部分内容沿袭了焦氏头针, 主要依据经络理论和经穴在头面部的分布及大脑皮层功能反射区特点形成。方氏头针是以伏象、伏脏、倒象、倒脏为主及根据颅脑在头皮上的投影定位和临床实践经验所创立, 主要治疗头面五官疾病、神志疾病。
 
2.1 头针疗法与PD
现代医家张继海[14]用头皮穴疗法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取舞蹈震颤区、顶颞前斜线及水沟、百会等穴, 经治疗四肢震颤幅度显著降低, 下颌颤动基本消失, 活动更加自如, 睡眠障碍得到很好的改善。杨焱等[15]运用焦氏头皮穴疗法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取舞蹈震颤区、运动区、足运感区, 双侧头皮穴交替取穴治疗, 联合西药左旋多巴类制剂, 结果表明头针刺激不仅可直接对相应大脑皮层有调节作用, 而且对大脑功能有综合的调节作用, 有效率达73%。姜雪梅等[16]取运用国标头皮穴疗法对15例帕金森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取穴对侧顶颞前斜线、额旁3线、顶旁1线、顶旁2线、枕下旁线, 总有效率达80%。
 
2.2 电针头穴疗法与PD
电针头皮穴在治疗帕金森病也有很好的疗效, 王淑杰等[17]运用焦氏头皮针疗法对3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取舞蹈震颤控制区、运动区、平衡区, 项部风池穴和供血穴并连接电针, 用疏密波, 以头部轻度抖动为宜, 总有效率达90%。钱浩等[18]运用电针头皮穴对帕金森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取国际标准头穴顶颞前斜线、额旁3线、顶旁1线、顶旁2线、枕下旁线接电针治疗, 运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对患者头部进行观察, 结果发现电针头皮穴可以减少PD患者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的丢失, 保护多巴胺神经元, 从而延缓PD患者疾病的进程, 减轻临床症状。梁昕等[19]运用电针头皮穴疗法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取颅底七穴, 即哑门配合风池、天柱、完骨七穴组方, 给予电针强刺激进行临床试验, 总有效率为86%。
 
因头部经络集中, 血脉密布, 与脑髓、各脏腑气血功能有密切关系, 所以头针可很好地延缓PD病情, 改善患者僵直度, 在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方面有一定的潜力, 并且对于运动障碍有一定的治疗优势, 临床中的应用也大大提高了PD临床疗效。
 
3 温针疗法与PD
温针灸是将艾绒搓团裹于针柄上点燃, 通过针身将热力传入穴位的治疗方法, 可增加温经通络和活血之力, 血脉通则有利于PD症状的改善。文幸等[20]运用温针疗法对30例强直少动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温针灸取关元、气海、悬钟 (双) 等穴配合腹针, 经过3个月的治疗, 总有效率达90%。马骏[21]对29例帕金森患者温针灸风府、关元、双侧太冲等穴, 总有效率达93%。赵耀等[22]对58例帕金森病温针灸风池、水沟、内关、足三里等穴, 同时配合功能训练, 总有效率达83%。
 
4 针灸联合其他疗法与PD
针灸联合其他疗法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如联合高压氧仓、穴位注射、针刀、中药、西药等。刘承浩[23]运用穴位注射疗法对34例早中期帕金森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在风池穴给予注射液葛根素, 以起到扩张脑血管, 减少再灌注的损伤, 总有效率达81%。张静等[24]运用针刺联合穴位注射疗法对68例帕金森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针灸取百会、风府、风池、印堂、合谷、太冲、太溪、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并且在阳陵泉穴和足三里穴注射维生素B12, 以营养神经, 调补气血, 总有效率达93%。周蕾等[25]用针刺结合针刀对3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取百会、四神聪等穴, 舞蹈震颤控制区, 联合针刀治疗, 取项韧带、腰棘上韧带, 每2周1次, 通过针刺改善大脑皮层相应部位的血流量, 保护神经营养因子;通过针刀使增高的肌张力降低, 结果总有效率达93%。还有学者在治疗帕金森病中, 采用常规针灸取穴联合平肝熄风、止痉中药[26], 左旋多巴制剂多巴丝肼片[27], 中药和西药[28]治疗帕金森病, 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能改善PD患者的症状, 延缓疾病发展。
 
5 结论
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很多, 如体针、头针、电针头皮穴、温针灸、针灸联合其他疗法等, 在治疗上收效较好。笔者认为PD的治疗宜早行动、早着手、早治疗, 临床上应根据改良后Hoehn-Yahr分级[29]和第三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脑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对PD患者的病情阶段进行治疗。PD早期属于改良Hoehn-Yahr分级1.0~1.5级者, 是指帕金森病潜伏期出现的非运动症状以及刚刚出现的典型症状, 其时间较短, 症状较轻, 可选择针灸或电针疗法, 取穴以滋补肝肾、补虚通络为主, 如太冲、太溪、阳陵泉、肝俞、肾俞、气海、关元等穴。PD中期属于改良Hoehn-Yahr分级的2~3级者, 帕金森病各症状和体征逐渐加重, 出现了典型的帕金森症状, 此时单纯的体针已很难控制疾病的进展, 需结合头针, 或中药, 或西药, 或其他疗法, 以提高临床疗效, 取穴以滋补肝肾、活血祛瘀、补虚通络为主, 如取太冲、太溪、阳陵泉、肝俞、肾俞、气海、关元、血海、膈俞, 足三里等穴随证加减, 联合焦氏、方氏、国标头针取穴, 可进行电针, 或联合左旋多巴制剂, 或中药, 或温针灸, 以更好地控制疾病的进展,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晚期PD属于改良Hoehn-Yahr分级的4~5级者, 临床症状已经严重, 单纯的针刺、西药、中药已很难控制症状, 选择多途径、综合治疗, 从帕金森患者心理、康复、非运动症状的控制着手, 取穴以补虚养阴、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穴位为主, 如四关穴、四花穴、阳陵泉、足三里、血海、膈俞、肝俞、肾俞、神阙、气海、关元等穴随证加减, 结合西药、中药、头皮穴等, 同时注重患者的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多种方法的联合, 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被广大患者所认可和接受, 也是继主流医学之后, 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是很好的补充医学和替代医学。
 
但是针灸在治疗临床研究方面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亟待解决, 如临床上不同医师手法不一, 手法的熟练程度不一致, 造成疾病的疗效也有一定的差别;临床研究缺少对PD患者临床证型的考虑, 没能很好地做到根据不同证型进行加减, 取穴单一化;在选择针灸治疗时, 缺少手法的运用, 大大降低了临床疗效;临床疗效评定准则不一, 以致使疗效出现高低不一, 层次不齐, 其有效率难以说服广大学者;在使用电针和其他疗法时缺乏统一的参数和用量标准, 造成各临床试验间比较性差;试验动物机制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研究机制。
 
所以针对以上的问题, 医疗协会或机构应规定统一的疗效标准, 电针参数, 各种药物PD不同阶段的用量等, 加大对针灸相关人员手法操作和专业知识进行培训, 加大对实验动物机理的研究, 为PD的临床疗效提高, 做好扎实的基础, 促进对PD的认识和研究。
 
来源:上海针灸杂志 作者:徐鹏恒 温满清 徐伟红 王利 夏菁 何建成

上一篇:帕金森病人多喝水

下一篇:王松龄治疗雷诺病的思路和经验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