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神经疾病>帕金森氏症>正文

王松龄治疗雷诺病的思路和经验

雷诺病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肢端小血管阵发性痉挛性疾病, 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症[1]。在中医中属于“血虚寒厥”范畴, 以阵发性四肢远端对称性的间歇发白, 渐转为发绀, 伴有疼痛、麻木、发凉或感觉迟钝, 继而潮红变暖, 恢复正常为主要临床表现, 常因寒冷刺激或精神紧张而诱发[2]。现代医学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效疗法,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王松龄教授是河南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 第5、6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及学位指导老师, 中医师承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王松龄教授在临证过程中, 善于从总体调节气血阴阳, 以扶正通痹为总则。现将王松龄教授辨治雷诺病的思路和诊疗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虽无“雷诺病”之病名, 但在古代文献中早有类似记载, 如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指出:“伤寒厥者, 何以明之?厥者, 冷也, 甚于四逆也。经曰:‘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 便为厥。’厥者, 手足逆冷是也, 谓阳气内陷, 热气逆伏, 而手足为之冷也。”指出本病因阴阳不和而发病。王松龄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自身体质、生活环境及饮食等密切相关, 其病位主要在脾、肾, 病变多累及肢体远端, 正虚卫外不固是寒厥发生的内在基础, 感受外邪是寒厥发生的外在条件。病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调、气血虚弱、体虚受寒、情志不畅等, 以脾肾阳虚、气血失荣、寒邪痹阻经络、四肢失于温养为总病机。其病性总属本虚标实, 以气血不足、脾肾阳虚为本, 寒凝、血瘀、气滞为标。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 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血不通。”《素问·五脏生成》曰:“卧出而吹之, 血凝于肤者为痹。”王松龄教授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津液生化之源, 人体的肌肉组织、四肢都要依靠气血的濡养, 才能使肌肉丰满, 四肢活动有力。肾为先天之本, 肾阴、肾阳是其他脏腑阴阳的根本, 为生命活动之根。王松龄教授认为本病多与脾、肾有关, 由于脾肾阳虚, 阳虚则外寒, 阴寒之邪凝滞, 四肢失于阳气之温煦, 故见肢体冷凉苍白;寒邪客于经脉, 闭阻气血, 阳气不能外达四末, 致血瘀脉络, 而致肢体青紫、暗红、胀痛;病程日久, 寒邪郁久化热, 热聚生毒, 热盛肉腐, 引起气血瘀滞, 则终导致肢端发生溃疡, 甚或发生局部坏疽、皮肤发红肿胀、皮肤破溃等。又因脉管为气血运行通道, 脉管功能正常则营血才能运行于脉道之中, 故王松龄教授在固护正气、温补脾肾的基础上, 兼顾祛邪通络, 从整体辨治本病, 正如《灵枢·本脏》云:“经脉者, 可以行气血而营阴阳, 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2 辨治思路
雷诺病临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四肢发凉、麻木、疼痛, 肤色苍白或紫红, 舌质淡暗, 苔白, 脉沉细涩等。王松龄教授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 根据雷诺病的临床表现, 总结出独具特色的治疗理论, 善于从总体进行气血阴阳的调节。根据病因病机及发病时间的长短, 从虚实论治, 治疗以扶正通痹为基本原则, 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 分别予以温补脾肾、散寒通脉、理气活血, 兼顾宣痹通络。
 
实证:标实为主者, 当根据寒凝、血瘀、气滞的不同, 分别给予散寒、活血、理气治疗, 同时配以疏肝健脾。散寒通脉法适用于以外寒侵袭为主者, 有明显的受寒史或久处寒冷之地史, 给予当归四逆汤加味, 麻木、疼痛感明显者, 可加水蛭、蜈蚣、乌梢蛇等虫类药。活血通经法适用于以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血脉瘀滞为主者, 常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血瘀严重且长时间不缓解者可加刘寄奴、水蛭、路路通等活血温通之剂。疏肝理气法适用于因情志郁结而致脉流不畅者, 常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肢端肿胀疼痛明显者加威灵仙、生薏苡仁、木瓜等。
 
虚证:本虚为主者, 采取温补脾肾法, 同时配合行气活血。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脾肾阳虚、阴寒之邪凝滞者, 常选用右归丸和四逆汤加减;肤色青紫较重者加桃仁、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以通血脉。
 
3 分型论治
由于本病总属本虚标实错杂, 故王松龄教授认为治疗本病时当攻补兼施, 补虚不忘实, 泻实不忘虚, 从中医的整体观出发, 审因辨证, 分型论治。王松龄教授认为该病是由正气不足、脾肾阳虚、气血虚衰、经络闭阻所致, 故以扶正通痹为治疗原则, 并将该病辨证分为寒凝血脉、气滞血瘀、脾肾阳虚三型。
 
3.1 寒凝血脉
辨证要点:四肢发凉怕冷, 时而苍白、潮红, 遇冷后加重呈紫红或青紫色, 得热则痛缓, 伴有手指麻木、僵硬, 时有疼痛, 舌质淡暗, 苔白, 脉沉细涩。
 
治法方药:散寒通脉, 活血通络。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处方:当归30 g, 桂枝15 g, 细辛10 g, 赤芍20 g, 通草10 g, 炙甘草10 g, 吴茱萸10 g, 水蛭10 g, 蜈蚣1条, 乌梢蛇10 g, 桑枝30 g, 炮附片10 g (先煎) 。
 
3.2 气滞血瘀
辨证要点:平素手指肤色无明显异常, 但常于生气后出现肤色变白, 继而青紫, 最后潮红缓解。不发时以指端发凉为主, 常伴有两胁胀痛, 善太息, 舌紫暗或有瘀斑, 脉沉迟或沉涩。
 
治法方药:疏肝理气, 活血通络。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黄芪20 g, 醋柴胡15 g, 枳壳10 g, 香附10 g, 郁金10 g, 川楝子10 g, 当归20 g, 川芎20 g, 醋乳香10 g, 醋没药10 g, 醋延胡索30 g, 穿山甲3 g, 土鳖虫10 g。
 
3.3 脾肾阳虚
辨证要点:四肢发凉, 肿胀麻木、疼痛, 肤色苍白或紫红, 畏寒喜暖, 脘腹胀满, 神疲倦怠, 或大便溏泄, 或有五更泄, 腰膝酸软, 舌质淡, 苔白, 脉沉细。
 
治法方药:温补脾肾, 散寒化瘀。用右归丸和四逆汤加减。处方:黑附片10 g (先煎) , 干姜20 g, 熟地黄30 g, 党参片30 g, 仙茅30 g, 黄芪20 g, 丹参30 g, 炙甘草10 g, 蜈蚣1条, 全蝎10 g, 山药30 g, 鹿角胶10 g, 当归10 g, 肉桂10 g。
 
4 验案举例
患者, 女, 47岁, 2015年4月3日初诊。主诉:双手指受冷后苍白、麻木、发凉4年。2011年10月出现双手第3、4指指端后有麻木感, 如蚁行, 继而肤色变为白色, 遇冷水及寒凉之物随即发作, 遇暖恢复。入冬后双手第2、3、4指遇冷变为苍白色, 逐渐转成暗紫色, 得温后为潮红色, 1 d数变。4年来入秋冬后病情加重, 手指麻木发凉, 全部为暗紫色, 入夏后症状减轻。2013年3月经某三甲医院诊断为雷诺病, 一直坚持用激素药物治疗 (具体药物及服用剂量不详) , 病情仍未见明显缓解。刻下症:手指皮肤出现对称性苍白、发麻、疼痛, 并呈间歇性改变, 鼻尖、面颊偶有苍白、发麻, 遇冷水及寒凉之物随即发作, 3 min左右开始缓解, 气短懒言, 神疲乏力, 偶有腰膝酸软, 月经量少, 色暗, 寐可, 纳差, 大便干, 舌体胖大, 边有齿痕, 舌质淡, 苔薄白, 脉细弱。既往史:否认有皮肤病传染病史, 否认红斑狼疮、类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病史, 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病机:脾肾阳虚, 寒邪内侵, 脉络瘀阻。西医诊断:雷诺病。中医诊断:血虚寒厥。证型:脾肾阳虚, 脉络瘀阻;治宜温补脾肾, 散寒化瘀。方药:右归丸和四逆汤加减。处方:黑附片10 g (先煎) , 熟地黄30 g, 党参片30 g, 仙茅30 g, 黄芪20 g, 丹参30 g, 干姜20 g, 炙甘草10 g, 蜈蚣1条, 全蝎10 g, 山药30 g, 鹿角胶10 g (烊化) , 当归10 g, 肉桂10 g。水煎, 每剂为200 mL, 分2次温服, 每日1剂, 连服7 d。
 
4月10日二诊:服药后麻木、疼痛减轻, 手指遇冷后仍发绀, 色泽变浅, 舌质淡, 苔薄白, 脉细弱。继服上方14剂。
 
4月24日三诊:除左手第3指遇冷后有轻度苍白发绀外, 其余手指均恢复正常, 精神好转。患者病情稳定, 停服汤剂, 制作为水丸药。方药:黑附片90 g (先煎) , 熟地黄180 g, 党参片180 g, 仙茅180 g, 黄芪150 g, 丹参180 g, 炙甘草90 g, 蜈蚣10条, 全蝎90 g, 山药180 g, 鹿角胶150 g (烊化) , 当归120 g, 肉桂90 g。用法:6 g/次, 3次/d。必要时加服中药汤剂, 以巩固疗效, 直到病情稳定后, 改为丸药长期服用, 以减少复发。随访半年患者病情好转稳定。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张月, 施展, 何庆勇, 等.雷诺病中医辨证论治五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 25 (4) :537-539.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赵景州 李柱 候园园 王松龄

上一篇: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 针灸疗法归纳总结

下一篇: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