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神经疾病>帕金森氏症>正文

特发性震颤 采用穴位埋线合头针电针治疗

穴位埋线合头针电针治疗特发性震颤的临床观察
 
特发性震颤 (essential tremor, ET) 是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 主要以手、头或面、下颌、舌等部位不能自主的姿势性或运动性震颤为特点, 且呈进行性加重, 震颤很少出现于下肢[1,2], 因其仅以震颤为主症而无其他伴随症状, 且多数患者有家族史, 故又称为良性震颤或家族性震颤。尽管ET是一种“良性”疾病, 但仍可引起生理和心理的继发性改变[3], 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年龄是目前较为公认的特发性震颤的主要危险因素[4], 多数患者40岁后发病。笔者认为ET发展缓慢, 病程迁延, 且肝木最易乘脾土而致脾虚, 根据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 治疗以先实脾土为主, 滋水涵木、平抑肝阳为辅。本研究采用穴位埋线合头针电针治疗ET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至2018年9月聊城市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52例ET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6例。观察组男14例, 女12例;病程3~32年, 平均6.3年;双手发病10例, 单侧16例;伴下颌震颤2例, 言语障碍2例。对照组男11例, 女15例;病程5~29年, 平均6.5年; 双手发病14例, 单侧12例;伴下颌震颤3例, 伴言语障碍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核心诊断标准:符合震颤研究调查组 (TRIG) 诊断标准[3]并略作修订:头、单侧或双侧上肢动作性或姿位性震颤, 或单纯头、面、下颌、舌震颤, 无肌张力障碍。②次要诊断标准:病程≥3年;有阳性家族史;饮酒后短暂减轻症状, 但很快即恢复原状或症状更加严重。符合核心诊断标准即可诊断为ET, 次要诊断标准可作为ET诊断的参考条件。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核心诊断标准;积极配合治疗, 能够按要求完成治疗;年龄40~73岁;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书面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静止性震颤伴步态障碍, 肌张力增高者;起病突然或进展迅速者;服用可引起或加重震颤的药物或因停药而发生或加重者;因神经创伤或颅脑外伤后发生震颤者;不能配合完成本研究治疗;自行采用其他治疗方法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盐酸普洛萘尔片 (汕头金石制药总厂, 国药准字H44023353) 口服, 每次10 mg, 每日3次。治疗3个月。
 
2.2 观察组
采用穴位埋线合头针电针法治疗。①穴位埋线。主穴: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外关、阳陵泉、肺俞、脾俞、膈俞、肝俞, 以上穴位均为双侧取穴。随症配穴:脾虚者加中脘;肝郁者合谷配太冲;心血不足者加神门、心俞;肾气不足者配肾俞、太溪;痰盛者加丰隆;兼风热者配曲池。操作方法:用碘伏棉球消毒所选穴位皮肤表面, 75%酒精棉球脱碘, 使用经改制的12号腰椎穿刺针 (将针芯前端磨平) 。用无菌镊子夹取1~2 cm已消毒的羊肠线放置于腰穿针针管前, 羊肠线前端与针尖平齐, 后接针芯。左手拇指、食指绷紧局部皮肤行舒张进针法或捏起进针处的皮肤行提捏进针法, 右手持针刺入13~20 mm, 出现针感后, 边推针芯边退针管, 将羊肠线埋于穴位处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用消毒无菌纱布覆盖, 用无纺布脱敏胶布固定以防纱布脱落, 并叮嘱患者施术部位尽量避免水淋或浸泡。每次取穴3~5个, 主穴加配穴为选穴原则, 15 d治疗1次。②头针治疗。取穴:选取焦氏头针中的运动区上点、双侧上2/5点;选取舞蹈震颤控制区上点, 双侧上2/5点与下2/5点;双侧平衡区。操作方法:运动区和舞蹈震颤控制区单侧肢体震颤选对侧区域, 双侧发病选两侧, 头部震颤选双侧, 单侧、双侧或头部震颤, 平衡区均选双侧。每日选取两组穴位, 常规消毒选穴处皮肤, 选用 (0.25~0.30) mm×25 mm的针灸针, 针尖与头皮成15°角刺入至帽状腱膜下, 行捻转针法, 出现针感后再行针2~3 min, 捻转频率为每分钟200次。连接6805-1型电针仪, 连续频率, 剂量大小以患者最大耐受为度, 每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 12次为1个疗程, 两个疗程期间间隔3~5 d。治疗3个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震颤评分:包括指鼻试验、双手平伸、画圈和直线、满水试验、2个杯子间倒水能力、日常生活能力6项, 正常为0分, 轻度为1分, 中度为2分, 重度为3分, 6项总和分值越高, 说明病情越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眩晕、心率减慢等。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5], 分别计算治疗前后的震颤评分及差值 (治疗前评分减去治疗3个月后的震颤评分) , 以评定疗效。显效:治疗前后差值≥7分;有效:治疗前后差值为4~6分;稍有效:治疗前后差值为2~3分;无效:治疗前后差值为-1~1分;恶化:治疗前后差值≤-2分。总有效率为显效率、有效率及稍有效率之和。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 震颤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震颤评分为 (10.14±3.24) 分, 治疗后为 (4.33±2.61) 分;对照组治疗前后震颤评分分别为 (10.32±3.46) 分和 (6.74±2.34) 分。观察组治疗后震颤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2)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特发性震颤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 ] 导出到EXCEL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稍有效 无效 恶化 总有效
观察组 26 16 (61.5) 5 (19.2) 3 (11.5) 2 (7.7) 0 (0.0) 24 (92.3) △
对照组 26 9 (34.6) 6 (23.1) 3 (11.5) 8 (30.8) 0 (0.0) 18 (69.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总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特发性震颤患者不良反应比较[例 (%) ] 导出到EXCEL
组别 例数 眩晕 心率减慢 其他 总不良反应
观察组 26 2 (7.7) 0 (0.0) 1 (3.8) 3 (11.5) △
对照组 26 7 (26.9) 4 (15.4) 3 (11.5) 14 (53.8)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 ET是以运动障碍为唯一症状的锥体外系疾病, 且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 如肌肉强直或运动减退等[6]。但也有观点认为, ET不但有运动障碍症状, 还有非运动症状, 包括认知障碍和精神障碍[7]。认知障碍表现为不能配合完成医师或他人的指令性动作, 视、听、注意力、言语和短暂记忆力不同程度降低, 且随着疾病进展, 甚至可能发展为痴呆, 故ET可视为神经精神症状;亦有学者认为, ET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AD) , 约60%的患者存在家族史[2]。中医认为, 本病属经筋病, 病变脏腑主要为肝、脾、肾、脑, 发病机制为肝风内动, 筋脉失养, 本虚标实为其病理性质。《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证治准绳》言:“肝主风, 风为阳气, 阳主动, 此木气太过而克脾土, 脾主肌肉四肢, 四肢者, 诸阳之末, 木气鼓之故动, 经谓风淫末疾者也。”阐明了颤证的病机与肝关系密切。肝在体合筋, 人身之筋膜皆由肝所主, 若肝风内动, 则筋脉失去约束, 风性主动, 肝风牵动肢体、头颈随肝风而动。造成肝风的原因包括肝脏本身的阴虚阳亢和他脏累及所致的阳气亢盛。但从临床上看, 本病起病缓慢, 病程迁延, 肝风之象不显, 脾虚之象确凿, 且从五行生克制化方面考虑, 木旺最易乘土, 因此本病最终会致脾虚。脾土虚则不能生肺金而致肺金不足, 肺金能克肝木, 肺金虚则不能制约肝木, 致使肝木更亢, 颤证更甚。笔者治疗本病摒弃传统多从肝风、痰热论治的思想, 而以补脾益肺之法为主, 佐以滋阴补肾, 平抑肝风。脾土强则能生肺金, 肺金强则能抑制肝木;另外, 脾主运化, 可将水谷及水液输布至全身, 脾强则气血充盛, 筋脉和肌肉能得到充足的营养。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理论和现代物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是针灸疗法的延伸[8]。穴位埋线一般15 d治疗1次, 且埋线后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时, 能对穴位产生生理、物理和化学刺激达20 d或更长时间, 从而对穴位产生柔和、持久、良性的长效针感效应, 达到协调脏腑、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补虚泻实的作用。但埋线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防止造成局部感染, 且相邻两次的选穴尽量不要重复, 必须间隔1个月以上, 待羊肠线完全吸收后方可选择同一穴位治疗。本病为经筋病, 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 可养肝柔筋、疏风通络;血不足则筋无以养, 故取合谷、足三里以益气养血、濡养筋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 可健脾益肾、益肝养血;太冲为肝经之原穴, 可疏肝行气, 与合谷配伍称为“开四关”, 可安神止痉;外关为手少阳经之络穴, 可祛外风, 亦可治内风;膈俞为八会穴之血会, 可行血祛风, 达到“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的效果;肝俞、肺俞、脾俞是肝、脾、肺三经气血输注于背部的穴位, 取之可培土生金、佐金平木。诸穴合用, 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
 
头针是根据大脑皮质在头皮部体表投影发展而来, 头皮表面分布着血管和神经, 通过神经系统将头皮和大脑相连, 因此刺激头皮表面可以治疗大脑内部疾病。焦氏头针是以大脑皮层功能定位与头皮的空间对应关系为理论基础, 以针刺为手段而治疗疾病的方法。头针不仅可以激发头部经气, 调整头部阴阳, 且十四经脉直接或间接通向头部, 针刺头部穴位还可以调整全身气血阴阳, 改善全身症状[9]。西医认为ET的病因病机是由大脑皮层锥体外系几个核团的病变引起, 而锥体外系在头皮处的投影正好是焦氏头针舞蹈震颤控制区的相应区域。焦氏头针的舞蹈震颤区从大脑解剖投影来看, 对应大脑额叶4区、6区, 而躯体运动区恰恰对应第6区, 对ET的治疗效果显著。ET是肢体动静失衡的表现, “动”是指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动极”则是生理功能活动亢进, 亢进必然表现出一系列妄动的证候, 故取平衡区以静制动, 使之恢复动静平衡的状态[10,11]。电针治疗是为加强对针刺部位的刺激量, 以提高疗效。
 
总之, 穴位埋线合头针电针治疗ET, 疗效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王子梅

上一篇: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

下一篇:头穴透刺治疗帕金森氏病的临床应用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