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呼吸疾病>感冒流感>正文

流行性感冒现代研究思路与方法

    《温病论治探微》一书,是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获得者、长春中医药大学岳冬辉博士编著的一部力作,新近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知名的温病学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马健教授为之作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书在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庄重典雅的封面设计。玫瑰紫色的基调下,上页淡墨山水与下页的浓墨色块虚实对应,纵向的双鱼尾内大字书名与多列小字的简介内容贯通上下,组成了一个阴阳互通、博古融今的现代中医图式,既体现了中华传统科技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又体现了现代中医稳重厚实而不失灵活变通的品质与审美,突出了本书以历史脉络为线索研究温病学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学对温病的认识由来已久,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但从商周典籍关于“疫”与“温疫”的记载,到《黄帝内经》伏寒化温与运气致疫理论的萌发,先秦两汉以至晋唐,温病皆隶属于伤寒范围;经过两宋金元时期的变革发展,温病始脱离伤寒的藩篱;至明清时期,才逐步总结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该书从源流发展、代表性医家、防治方法和流行性感冒研究四个方面谋篇布局、归纳整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地了解、学习和掌握中医温病学理论体系的新颖视野、独特角度,颇有其新意。
 
    温病尤其是急性传染性热病,发病急、传变快、病情重,危害性大,从2003年的SARS流行到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从近年来国内一直存在的禽流感疫情到国际上艾滋病的一直存在,从以往的非洲疟疾疫情到今年非洲埃博拉疫情的爆发,烈性传染性疾病不断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优势正日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关注,整理和研究温病诊治理论和方法,对于现代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岳冬辉博士在长期潜心于《黄帝内经》及其五运六气学术研究的同时,更是用心研究温病学领域的学术问题,在温病学领域研究上深有造诣,发表了一系列有分量又有独到见解的学术论文,深得同行的好评,现又由博返约、取精用弘,编撰出版温病学研究专著,科学地辨析历代各家温病学思想理论、学术经验、防治方法、用方用药的细微之殊,显示出了较为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理论水平。
 
    上篇
 
    温病源流与发展
 
    温病学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书上篇《温病源流与发展》,分“初起认识”“逐步发展”“深入研究”“成熟完善”四个时期来论述,对温病的形成发展历程及其相应时期的学术发展水平,作了较为深入的考察、梳理和研究。这四个时期分别对应的是先秦两汉、魏晋隋唐、两宋金元和明清时期,不同于现代《温病学》教材中“战国隋唐萌芽阶段”“两宋金元成长阶段”“明清形成阶段”和“新中国以来的提高时期”的四期划分,是一种创新的提法,独辟蹊径,比较符合客观的历史进程,有其合理性。四期的论述详略有别,重点放在温病学作为独立学科形成的明清时期,尤其对以吴又可为代表的温疫学派和四大温病学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和王孟英为代表的核心学派作了详细精当的解说。
 
    中篇
 
    历代医家对温病的认识
 
    温病代表性医家的学术经验,是温病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温病学认知与实践的鲜活体现。中篇《历代医家对温病的认识与诊治经验》,从生平事迹、时代背景、代表性著作、创新提法、特色理念、辨治思路、治法创方、用药特色、主要成就和社会影响等各个层面,对历代14位代表性医家作了较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如庞安时之寒温分治,刘河间之火热致病论与寒凉泻火之治,张凤逵之暑病论治,吴又可之创建温疫学说,周扬俊之温、热、暑、疫之辨,戴天章对瘟疫、伤寒之辨识与运用,杨栗山治疫从大运辨温寒入手,余师愚从运气论疫并强调君相二火加临变衍,吴鞠通创立的三焦辨证体系,雷少逸论治时病主张寒温合一、新感伏气并论,柳宝诒之伏气温病观,张锡纯之以伤寒统治温病和温疫以“毒”立论,程门雪之寒温统一观和温病用苦寒的见解,王乐匋之寒温并重并用与护阴化湿泄热之治。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医家不断地辩论争鸣,不断地交流碰撞、渗透融合,学术内涵不断拓展深化,辨治方法不断改进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温病学理论认知和临床辨治水平的提升。
 
    下篇
 
    温病的防治策略与治法
 
    温病学的防治方法与方药运用,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下篇《温病的防治策略与治法》包括治疗与预防两方面。该篇首先阐述了温病的治疗策略,认为治疗策略的确定是选择治疗方案的关键,应注意审因论治,辨明病邪性质;据证论治,确定证候类型;兼顾邪正,察明邪正消长;详审标本,辨明本证兼证;因人施治,注意体质差异;知常达变,灵活掌握病情。在辨证治疗上,辨分温病的病因性质、病机变化及其规律,总结出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和解表里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等11种温病常用治法理论阐发有深度,临床应用有广度,既系统全面又切合实际,于临床颇有参考价值。
 
    附篇
 
    流行性感冒现代研究思路与方法
 
    附篇《流行性感冒现代研究思路与方法》包括“流行性感冒中医学研究概述”和“中医药防治流感病毒实验研究概述”两部分,系统研究了流感的临床诊治、理论探索及其防治的生物学机制,对包括SARS和禽流感等烈性传染性流感在内的温病,均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是作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研究的同时,对近年来流行性感冒的现代研究进展所做的系统回顾与总结,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这种从文献整理出发,又能结合中医临床与现代实验研究的科研思路,体现了作者的融会新知、与时俱进。
 
    作者从历史学的角度,追溯源流,对温病的发展作了细致划分及系统梳理。对于各个时期的介绍,均征引相应时代的医学名著有关温病的论述为证,其所涉历史年代纵跨数千年,涉及历代众多医家医著,而能不为一家之言所囿,见其视野之广。
 
    书中对每位医家的学术特色均作了归纳总结,还综合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思路,梳理归纳出十一种温病常用治法和兼夹证治疗,各法之中,审因辨性、辨证分型、邪正标本、对应方证、所用方药、配合运用、注意事项等,是吸取了众多医家应验之法,屡验之方而得出,法中有法,法中寓方,方中有变,因证制宜,很切临床实际运用,为临床诊治温病提供具体准则,对初学者而言颇切实用。
 
    中医的未来需要有志有为的青年一代。值得欣喜的是,小荷已露尖尖角,接天映日会有时。在当代中医界,有一批像岳冬辉博士一样的中青年才俊正在脱颖而出,他们思接源头,视野开阔,富有创新精神,善于知常达变,显示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强劲势头。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医药学术后继有人、传承发展有望矣。

上一篇:御冬寒 秋冬防感冒

下一篇:春季寒气未尽易患感冒 按摩四穴预防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