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肠胃病>胃炎>正文

胃脘痛的针灸治疗进行归纳总结

针灸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胃脘痛, 系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 证的病证, 为中医内科常见病、 多发病, 常见于西医 学中的急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及胃痉挛等。现代 生活节奏快, 压力大, 加之人们饮食不规律, 不节制, 导致胃脘痛发病率及复发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为 人们的正常生活及学习工作带来不便。笔者于临床 跟师学习中体会到, 针灸治疗胃脘痛操作简便, 起效 快, 疗效好, 遂就近5 年有关胃脘痛的针灸治疗进行 归纳总结, 以丰富临床治疗方法, 进一步提高疗效, 现从针刺、 艾灸、 针灸结合及其他疗法 4 个方面分述 如下。

一、 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是指将针具以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 内, 运用提插和捻转等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 刺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 赵因等 [1 ] 介绍贺惠吾采用“七伎五法” 治疗胃 脘痛, 治疗急性或实证亚急性胃痛选取上脘、 中脘、 下脘、 不容及承满穴, 使用“三刺法” , 依次于针刺入 5 分深、 8 分深、 1 寸 2 分深时施 “雀啄法” , 患者自觉 胃酸胀紧缩感时再施以“回旋术” , 向右捻转二三 次, 趁针感强烈时以中等速度出针;治疗慢性或虚证 亚急性胃痛选取足三里及胃俞穴, 施以“雀啄法” 候 气, 再用 “左三右二捻转术” , 患者自感局部酸胀并 沿经脉循行扩散时, 中等速度出针, 足三里再施以 “回旋术” , 向左捻转二三次, 加强针感后快速出针, 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刘舒音等 [2 ] 认为胃脘痛 病机为胃气不通, 筋肉挛急。肝主筋, 故针刺筋缩 穴, 并透刺肝俞穴, 既缓解筋病以治其标, 又可疏肝 以疗其本, 总有效率达 92.86%, 疼痛缓解率 83. 30%。 邓妍等 [3 ] 采用“龙虎交战针法” 治疗急性胃脘痛患 者 30 例, 取至阳和灵台穴, 斜向上进针得气后, 先用 右手拇指向左前重用力快速捻转 9 次, 再向右后用力快速捻转 6 次, 一补一泻, 先左后右, 反复交替 施术, 每穴约 1 min, 每隔 10 min 重复 1 次, 留针 30 min 后起针, 总有效率为 93. 3%。田俊强和张文 艺 [4 ] 认为急性胃脘痛多因邪干胃脘, 遂针刺双侧行 间穴行泻法, 治疗 78 例急性胃脘痛患者, 59 例在 15 min 内痛感消失, 16 例在 30 min 内痛感消失。

二、 艾灸疗法

艾灸是以艾叶制成艾柱或艾条, 点燃后对腧穴 或疾病部位进行烧灼或熏烤, 借其灸火热力及药物 作用刺激经络, 起到温经通络, 消瘀散结及扶正祛邪 等作用, 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倪素兰等 [5 ] 以麦粒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 取 中脘、 足三里及气海穴, 用石蜡油将麦粒大小的艾炷 粘于穴位处施灸, 以患者出现强烈的穿透性灼痛感 为度, 撤掉剩余艾火后再灸下一壮, 每穴连灸 5 壮, 每日 1 次, 7 日为 1 个疗程, 休息 1 日, 治疗 2 个疗 程, 总有效率为 96. 4%。钟绍敏等 [6 ] 以艾条灸治疗 寒性胃脘痛, 选中脘及神阙穴, 施以温和艾条灸, 每 穴灸 5 min, 每日 1 次, 7 日为 1 个疗程, 总有效率为 78. 95%。王纪君 [7 ] 以隔姜灸治疗胃脘痛, 选中脘 及天枢穴, 当患者感到灼热时取下或略提起姜片, 或 换艾炷再灸, 每次灸 5 ~ 10 壮, 以局部潮红为度, 并 辅以穴位敷贴, 每日 1 次, 10 日为 1 个疗程, 总有效 率为 95. 83%, 平均胃痛缓解时间为(4. 8 ± 1. 6)h, 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 4. 17%。 三、 针灸疗法 1. 温针灸疗法。温针灸, 又称针柄灸, 是将针刺 与艾灸相结合, 待针刺入腧穴施以适当补泻手法得气 后, 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 或截取艾条 1 ~2 cm 插于针柄上, 在艾柱的下方点燃施灸, 烧完后去除灰 烬, 待针柄冷却后出针。 李志方 [8 ] 应用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主穴选公孙、 内关、 中脘及足三里穴, 配穴选脾俞、 胃 俞及气海穴, 均以补法运针后施以温针灸, 其中脾 俞和胃俞穴各灸 2 壮, 中脘、 气海及足三里穴各灸 3 壮, 每日1 次, 连续治疗2 周, 总有效率为91. 6%。 刘崇兵 [9 ] 以温针灸治疗胃脘痛, 针刺中脘、 足三里、 内关及公孙穴, 得气后取中脘和足三里穴施以温针 灸, 每穴灸 2 壮, 每日 1 次, 10 日为 1 个疗程, 总有 效率 96. 9%。孙凤茹 [10 ] 选取胃俞、 肝俞、 肾俞、 脾 俞、 足三里、 气海、 天枢及中脘穴, 进针得气后, 施以 温针灸, 每日 1 次, 5 日为 1 个疗程, 每个疗程间休 息 2 日, 治疗 8 个疗程, 总有效率为 97. 1%。

2. 传统针灸结合疗法。陈贵莲 [11 ] 采用传统针 刺辅以艾灸的方式治疗胃脘痛, 其中, 饮食伤胃型针 刺中脘、 内关、 足三里及天枢穴, 灸足三里、 脾俞、 胃 俞及内关穴;脾胃虚寒型针刺上脘、 中脘、 内关、 公孙 及足三里穴, 灸脾俞、 胃俞、 肾俞、 气海、 关元、 足三里 及内关穴, 留针 20 ~30 min, 每日1 次;艾灸10 min, 每日 2 次, 10 日为 1 个疗程, 总有效率为 86. 67%。

四、 其他疗法

(一)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又称 “水针” , 是指将相应中药和(或) 西药注入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该法将 针刺刺激和药物的作用相结合, 发挥其综合效应, 以 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1. 单纯穴位注射疗法。张继红 [12 ] 将 91 例急性 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 2 组, 分别在常规用药的基础 上取胃复安进行足三里穴位注射和肌肉注射, 对比 观察疗效, 足三里穴位注射取得 97. 8% 的总有效 率, 远高出普通肌肉注射的疗效。

2. 穴位注射结合艾灸疗法。王双珠等 [ 13 ] 将48 例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 2 组, 观察组在对 照组常规用药的基础上予穴位注射加艾灸综合治 疗, 穴位注射选用黄芪针剂注射足三里穴, 再于神阙 及中脘穴温灸 20 min, 每日 1 次, 7 日为 1 个疗程, 治疗2 个疗程, 总有效率为95. 8%。陈静和赵娟 [14 ] 采用艾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穴 位注射选胃俞及足三里穴, 注射左右香丹注射液, 隔 日 1 次, 6 ~10 次为 1 个疗程;再取半枣核大艾柱灸 脾俞、 胃俞、 章门、 中脘及足三里穴, 每穴 5 ~7 壮, 每 日 1 ~ 2 次, 5 ~ 10 次为 1 个疗程, 总有效率为 95. 56%, 远高于常规西药疗效。 3. 穴位注射结合针刺疗法。全晓艳 [15 ] 将 60 例 急性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 2 组, 均予中药治疗, 观察 组在此基础上施以穴位注射加针灸, 针灸主穴选取 足三里、 太冲、 巨阙、 中脘、 内关及梁门穴, 并辨证施 治, 每 2 日 1 次, 2 周为 1 个疗程, 治疗 2 个疗程, 穴 位注射选取梁丘穴, 注射胃复安和维生素 B 12 , 显效 率为 80%。

(二)拔罐结合穴位敷贴疗法

拔罐, 古称角法, 利用燃火, 抽气等方法产生罐 内负压, 将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患处, 以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和平衡脏腑阴阳的一种防治疾病的疗法。 穴位敷贴疗法, 是指将药物直接敷贴于腧穴或患处 (阿是穴), 刺激局部腧穴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无痛穴 位疗法。 石丹梅等 [16 ] 运用穴位敷贴联合经络拔罐治疗 脾胃虚弱型胃脘痛, 拔罐部位选取 2 组经络:1 组经 络为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2 组经络为任脉、 手阳明 大肠经及足阳明胃经, 循经取穴或取阿是穴, 10 min 后起罐, 每周 2 次, 2 组经络交替拔罐;穴位敷贴以 四君子汤药粉加生姜汁调制成泥状, 置于透气胶贴 中央药槽里, 贴于穴位上, 取穴亦分 2 组, 1 组为中 脘、 关元、 三阴交、 脾俞、 天枢及大椎穴, 2 组为膈俞、 胃俞、 上脘、 下脘、 神阙、 气海及足三里穴, 2 组穴位 交替敷贴, 每日 1 次, 每次敷 6 h。1 周为 1 个疗程, 治疗 2 个疗程, 结果总有效率为 95. 1%。

(三)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是指利用针具将羊肠线埋入人体穴 位, 对穴位持续刺激产生针刺效应, 以疏通经络、 调 整脏腑及平衡阴阳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 1. 单纯穴位埋线疗法。冯永玲 [17 ] 将胃脘痛辨 证分为肝胃不和型、 脾胃湿热型、 脾胃虚寒型、 肝胃 阴虚型及瘀血阻络型, 均取足太阳膀胱经、 足阳明胃 经及足太阴脾经。脾胃虚寒型、 肝胃阴虚型及瘀血 阻络型加选任脉, 透穴做穿线法, 配穴做植线法, 其 中肝胃不和型透穴取肝俞透脾俞、 胃俞透三焦俞、 上 脘透中脘及下脘、 承满透梁门及关门, 配足三里、 阴 陵泉、 中都及背部压痛点, 3 日见效, 半月症状缓解, 有效率 97%。脾胃湿热型透穴取肝俞透胆俞、 脾俞 透胃俞及三焦俞、 上脘透中脘及下脘、 承满透梁门及 关门, 配天枢、 足三里、 阴陵泉及中都穴, 1 周见效, 3 周症状缓解, 有效率 95%。脾胃虚寒型透穴取肝 俞透胆俞、 脾俞透胃俞、 肾俞透命门俞、 上脘透中脘 及下脘、 梁门透关门及太乙, 配足三里、 胃上穴、 阴陵 泉及中都, 10 日见效, 3 周诸症缓解, 有效率 96%。 肝胃阴虚型透穴取肝俞透胆俞、 脾俞透胃俞、 肾俞透 三焦俞、 上脘透中脘及下脘、 承满透梁门、 关门及太 乙, 配中都、 足三里, 1 周见效, 半月症状缓解, 有效 率 96%。瘀血阻络型透穴取选肝俞透胆俞、 脾俞透 胃俞、 上脘透中脘及下脘、 梁门透关门及太乙, 配神 枢、 足三里、 阴陵泉、 关元及气海, 治疗半月见效, 治 疗 1 个月症状缓解, 治疗 2 个月症状全无, 有效率 93%。

2. 穴位埋线结合耳穴疗法。罗伟君和安云 [18 ] 将穴位埋线与耳穴治疗结合, 穴位埋线主穴取中脘、 梁门、 天枢、 足三里、 胃俞及脾俞穴, 并辨证加减, 其 中湿热重者加曲池及大椎穴, 肝胃不和加肝俞及期 门穴, 胃阴不足加三阴交及上巨虚穴, 饮食积滞重者 加建里及梁丘穴, 虚寒重者加肾俞及关元, 瘀血阻络 重者加膈俞和血海穴, 10 ~ 15 日治疗 1 次;耳穴取 脾、 胃、 肝、 神门、 交感及皮质下, 每日按压 3 ~5 次, 每次 2 ~3 min, 以耳穴发热胀痛为度, 每隔 3 ~5 日 双耳交替治疗, 疗程 6 周, 总有效率为 90%。

五、 讨论

“胃脘痛” 论述首见于《黄帝内经》 , 《素问·六 元正纪大论》 曰 :“木郁之发,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上 支两胁, 膈咽不通, 食饮不下” , 是以上腹胃脘部近 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常伴有胀满、 呕恶、 嗳气、 纳差和泛酸等症状, 多由外邪犯胃、 饮食不节、 情志 失调或劳逸所伤等因素诱发, 以致气机郁滞, 胃失和 降, 不通则痛, 或素体脾胃虚弱, 不荣则痛。

针灸在胃脘痛的治疗中运用广泛, 具有操作简 便、 见效快及预后好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其 中, 针刺疗法最为丰富, 选穴和手法多样化, 适应范 围广, 均取得良好疗效, 临床上可相互借鉴以提高疗 效。艾灸及针灸疗法多用于寒性胃脘痛, 在此型胃 脘痛疗效上优于单纯针刺法, 但适应范围较窄。穴 位注射疗法具有起效快和快速镇痛的优点。拔罐结 合穴位敷贴疗法多用于脾胃虚弱型胃脘痛, 具有温 补, 强健体魄的作用。穴位埋线疗法选穴大同小异, 能有效减少患者就诊次数, 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患 者依从性。临床上单一治疗手段应用较少, 联合应 用更为广泛, 适应症也更多, 疗效更佳。

在文献的检索阅读过程中发现既往研究中存在 一些问题:(1)缺少大样本、 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结 果代表性较差。(2)部分文献未使用盲法、 随机分 组等统计学方法, 易出现结果偏倚。(3)胃脘痛的 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过于主观, 缺乏客观、 规范的诊 断及疗效评价标准。因此, 在今后针灸治疗胃脘痛 的临床研究中, 应当尽量采集大样本数据, 使用科学 的统计学方法, 制定更标准、 规范的诊断及疗效评价 标准, 提高临床研究质量, 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进 一步提高疗效。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于雅岑 贺军

上一篇:胃痛按摩内关穴胃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

下一篇: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的兼次症典型病例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