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又叫发疹性口腔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口腔、手足部位疱疹为特点的一种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春夏之交季节为流行高峰期。本病潜伏期为 2~7天,传染源是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及健康带毒者。人与人接触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且传染性较强,该病还通过接触污染的手、毛巾、茶杯、玩具、床上用品等感染,感染对象主要为幼儿、学龄儿童,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患儿常以发热起病,其初始症状为低热居多、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喉痛,也有不发热者。典型病例表现为发烧,体温38℃~39℃,1~2天内手、脚和口腔内出现疱疹,且常伴有流涎、流涕、口痛、咽痛及厌食等症状。
据观察,大多数患儿病情较轻,可在门诊治疗,不用住院,因本病有自限性。症状大多持续一周左右可消退。该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让病儿卧床休息,多饮水,进食含维生素丰富的水果、蔬菜增加抵抗力,促进病毒排泄,保持皮肤黏膜和口腔的清洁卫生,防止继发感染。病情较重者应住院治疗。
儿童手足口病可以预防。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勤洗手、食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幼托机构等要加强晨检制度,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患病儿童,同时加强教室、居室等环境空气流通。在病毒流行期间家长要少带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病孩应在家隔离休息,避免传染给其他儿童。对有接触史的幼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3~6毫升以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