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儿科>发烧低热>正文

外感发热为儿科常见病 中医足浴疗法

中药足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62例
 
外感发热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具有起病急、传变迅速、病程短、易发高热惊厥等特点, 多属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西医治疗在抗感染的基础上, 多以口服“布洛芬”退热为主, 常可见高热不退或退而复升等情况。而中药足浴治疗配合西医在治疗外感发热方面与单纯西医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 因此, 在探讨寻找有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将其退热疗效观察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月于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外感发热患儿,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选取风热袭表型119例, 随机将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62例, 对照组57例, 分别建立观察表。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感染病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各组内性别、年龄比较 
组别 n
性别 平均年龄 (岁) 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
治疗组 62 36 26 1.53 20 40
对照组 57 25 32 1.67 18 39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儿科学》[1]中的风热袭表证制定。发热、无汗或少汗, 头痛, 咳嗽, 口微渴, 咽痛, 舌苔薄白或微黄, 舌质红, 脉象浮数。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2]的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②符合西医诊断标准, 且发热体温≥38.5 ℃;③发病后48 h内;④年龄在6个月~3岁。⑤未接受其他退热治疗。
 
1.4 排除标准
①过敏体质的患儿;②心、肝、肾、血液系统等疾病患儿、严重营养不良的患儿、精神疾病患儿;③严重感染的患儿。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在相应抗感染治疗前提下, 给予中药足浴并口服“布洛芬混悬液”。中药足浴药物组成:板蓝根25 g, 竹叶9 g, 连翘10 g, 薄荷15 g, 紫苏叶10 g, 荆芥20 g, 防风9 g, 柴胡10 g, 葛根10 g。用法:煎煮药液1 000 mL, 加入温水适量, 水温约40 ℃, 泡洗双足及双小腿部 (约至膝部) , 泡洗时间约20 min~30 min。
 
2.2 对照组
在相应抗炎方案的基础上只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参照1994年出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判定。好转:在中药足浴0.5 h后体温下降1.5 ℃~2 ℃, 并可巩固4 h~6 h以上者;有效:中药足浴 0.5 h 后, 体温下降0.5 ℃~1.5 ℃, 并可持续4 h~6 h以上者。无效:用药后0.5 h以上体温无变化, 或虽有下降, 但不到1 h内又再次反弹。
 
3.2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 (英文版) , 计量资料用独立样本t检验, 以x¯±sx¯±s表示,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用药前后各时段体温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 在0.5 h内退热治疗效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1 h内退热优于对照组, 1.5 h后两组退热效果治疗组略优于对照组, 6 h后体温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各组别各时段体温对照表 导出到EXCEL
组别 0 h 0.5 h 1 h 1.5 h 2 h 4 h 6 h
治疗组 38.99±0.55 37.89±0.57 37.32±0.58 36.85±0.51 36.81±0.52 36.55±0.49 36.37±0.61
对照组 38.87±0.54 38.83±0.58 37.56±0.56 37.13±0.55 36.86±0.57 36.67±0.49 37.89±0.67

3.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比较,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导出到EXCEL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治疗组 62 32 24 6 90.32
对照组 57 16 28 13 77.19
 
4 典型病例
林×, 男, 2岁5个月, 因发热1 d来诊, 舌质红, 苔薄黄, 咽红肿, 流浊涕, 测体温39.5 ℃, 就诊时无其他症状, 精神好, 诊断为发热 (风热袭表证) 。给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4 mL, 并进行中药足浴, 0.5 h后测量体温, 降至37.5 ℃。
 
5 讨 论
本研究所涉及外感发热为风热袭表证型。风热邪气侵入人体, 邪气在表, 营卫失调, 正邪相争, 故以发热不恶寒, 或微恶风寒为主症。外邪犯肺, 肺失宣畅, 可见鼻流浊涕、咳嗽等症。风热袭表, 以辛凉解表为治则, 其在表者, 治疗应宣泄表邪, 开其表郁, 使在表热邪外泄, 以达肺气得宣, 气机调畅, 腠理通达, 营卫调和, 津液四布, 津和汗出而自然病解。所选方中板蓝根、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薄荷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紫苏叶、荆芥、防风祛风、解表, 增强君药解表的作用;柴胡有疏肝利胆、疏气解郁、散火之功效;葛根有解肌退热、透疹之功效, 诸药合用, 共奏辛凉解表之功, 是于清散之中, 使郁解腠开, 营卫通畅, 自然汗出热退。
 
从观察结果中看, 观察组在抗感染治疗基础上进行中药足浴的治疗, 并配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的情况下, 体温下降得更快, 0.5 h时治疗组体温下降幅度较对照组要快, 在1 h即可快速达到退热效果。在6 h内体温控制与对照组相比, 更加稳定。治疗效果有效率达到90.32 %, 与对照组的77.19 %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中药足浴和“布洛芬混悬液”配合使用与单纯应用“布洛芬混悬液”相比, 在控制体温上更有优势。
 
足部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称, 经过足掌这个狭小的空间的经脉占据人体的一半经络。足部为胃经、胆经、膀胱经的终端, 肝经、脾经、肾经的起始。小腿皮肤较薄, 血管、神经、肌肉等分布丰富, 利于药物的吸收, 所以笔者选用小腿和足进行局部泡浴治疗。中医学认为, 足浴可以通过刺激足部穴位, 尤其是在热气的熏蒸下,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快速渗透进皮肤, 被足部毛细血管吸收, 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使药物通过皮肤起到调和营卫、辛凉解表的作用, 达到退热的目的, 无须经过口服药物或静脉注射, 不对患儿的肝脏、肾脏造成影响。与药物和静脉注射相比, 中药足浴具有患儿易于接受、操作方便、经济等优点, 受到广大患儿及家长的青睐。
 
研究常见儿科外感发热中西医诊疗方案的不同, 找出各自的优点, 从而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帮助儿科找到有效地针对外感发热的措施, 提高临床的诊疗效果, 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儿童外感发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江育仁, 张弃文.实用中医儿科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81-82.
[2] 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1167-1170.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76.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 作者:刘莹 金桂娴 高雯雯

上一篇:小儿肺炎喘嗽发热 中药刮痧疗法足浴

下一篇:推拿在小儿发热中的应用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